馬革順

馬革順

馬革順(1914--2015),陝西乾縣人,中國合唱指揮泰斗、上海音樂學院合唱指揮教授、中國合唱音樂的奠基人之一,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榮譽院士。

馬革順從小在教會唱詩班唱歌,中學畢業后入台灣中央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師從奧地利音樂博士史達士。1937年畢業於中央大學音樂系,抗戰勝利后,赴美國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專攻合唱指揮,獲碩士學位。1950年畢業於美國西南音樂學院研究院。回國后。先後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1981年2月,應美國合唱指揮家協會邀請,前往美國21所大學講學和舉行音樂會,並獲維斯銘士德合唱音樂學院“榮譽院士”稱號。

2015年12月19日6時,仙逝於上海,享年101歲。

人物生平


牧師之家

1914年,馬革順出生於南京的一個基督教的家庭。他的人生經歷和藝術道路都與我的家庭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馬革順的父親名叫馬兆瑞,是一個牧師,他雖然未受過高等教育,沒有學過神學,沒有學過商學,卻無師自通,自學了英語。同時,馬兆瑞還籌資創辦了孤兒院,在管理、經營方面表現出他的才能。馬革順從小看到父親的奮鬥和成就,心中就暗暗地佩服他。
馬革順1933年馬革順高中畢業,準備考大學的時候,他選擇報考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並順利地通過考試。由此開始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為他走上音樂藝術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基礎。

轉赴西安

馬革順
馬革順
1937年,馬革順大學畢業時正值抗戰爆發,剛剛二十齣頭的他準備離開南京轉赴西安。在當時,南京中央電台也在準備撤退重慶前,組織文藝工作者作抗日宣傳,但南京淪陷在即,人心惶惶,電台找人十分困難。馬革順提筆為《不久就要天明》和《淞滬戰歌》兩首歌詞譜寫了曲子,並帶著兩個弟弟到電台唱完才離開。到了西安,馬革順又一頭扎入民間合唱工作。作為一名熱血青年,看到國土淪喪,他和許多人走上街頭宣傳抗日,他指揮學生演唱抗日救亡歌,同時自己還創作了一些反映抗戰的歌曲,用音樂為民族的抗戰服務。當時正值著名的荷蘭攝影家伊文思在拍攝一部反映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紀錄片《四萬萬同胞》,前來西安採訪,就把馬革順在街頭指揮群眾歌詠的場面攝入了鏡頭。
然而在抗日時期,馬革順也曾一度陷入被懷疑的尷尬。“有一次,國民黨方面主辦了一個戰地人員服務訓練班,讓我帶領大家唱抗日歌曲,我就唱起了‘槍口對外,齊步前進,不打老百姓,不打自己人’。正唱著,教官大聲訓斥:“誰打老百姓了?誰打自己人了?其實我就是愛國的人,因為一顆愛國的心,來做抗日宣傳。”

老伴離世

馬革順
馬革順
在馬革順大學快畢業的時候,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妻子盛璐德。婚後他與璐德感情很好,小家庭給了我精神上的支持與撫慰。我倆可以說是先結婚,后戀愛,而且相愛了一輩子。”事實上,馬革順的妻子盛璐德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許多人小時候讀過的《小蝌蚪找媽媽》就出自她和另外一名同事的筆下。
在經歷了“反右”、“文革”各種政治運動后,1981年,馬革順和妻子搬到了位於上海吳興路的公寓內,過上了安寧的日子。1984年,馬革順一家被評為上海市“五好”家庭,這榮譽的主角無疑是老伴盛璐德。令人遺憾的是,1985年,盛璐德被確診為“帕金森病”,馬革順原以為這種病的病程會很長,誰料妻子發病後8個月就去世了。

逆境求索

1947年,馬革順赴美研修合唱指揮。兩年後,就在1949年解放前夕,馬革順回到上海。和許多老一輩回國的知識分子一樣,他被懷疑成“美帝特務”,從此馬革順再也沒能逃過之後歷次的政治運動。
回國后,馬革順的首要事情就是找一份工作,當時上海音樂學院很需要具備合唱專業的教學人才,楊嘉仁教授就介紹他去“上音”。據說當時聘書已經寫好了,院長和學校也都已蓋了章。本以為這一切都是那麼的順理成章,誰料此時卻有人送材料到“上音”去,說:“馬某人有問題,不能用。”這之後,馬革順左等右等,還是沒能等到聘書。
後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成立音樂系,又有人推薦他去任教。因為當時的華師大急需一個合唱指揮的人,就聘我為兼任教授,隨時可以解聘的,而不敢聘他為專任教授了。
1956年,華東師範大學音樂系取消,馬革順被調到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任教,他終於找到了合乎心意的專業崗位。只是好景不長,1957年,馬革順被打成右派,在全院大會上批判他。在那個時代,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的人,就被認定是人民的敵人,他立即被取消了教授資格,停止上課,工資由218元降為164元,這僅僅只是苦難的開始。
1966年文革開始了。眾所周知,上海音樂學院是文革期間的“重災區”,在那裡有十多名教授——楊嘉仁、李翠貞、陳又新等因不堪受辱,被迫一個個走上了絕路。這成了馬革順最不堪回首的歲月。
“在苦難中我們會記得‘歡樂頌’。”馬革順一直以貝多芬的生命理念激勵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艱難時期,馬革順通過大量的研究,找到了真正適合中國人的合唱方法,並寫出了日後被奉為經典的專著《合唱學》。至今,《合唱學》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馬革順都仔細地修訂,以使之更趨完善。由於馬革順對中國合唱指揮的貢獻,他留學的母校——美國威斯敏思特合唱學院於1989年授予他榮譽院士稱號。

堅持講學

馬革順
馬革順
1976年,中國歷史終於翻過了那沉重的一頁,這一年馬革順62歲,他的藝術人生迎來了第二個春天。“我由所謂的右派,變成了錯划右派。我的工資恢復了,教授級恢復了,女兒女婿從外地調回來了,文代會也請我去開會去。我終於相信這次真的是解放了。”
1997年,馬革順到天津講學時,一位曾經在文革中整他整得特別厲害的學生來拜訪他。這位學生當晚騎了三小時的自行車,來懺悔他當年的行為。
1986年,74歲的馬革順辦理了退休手續,但直到今天,他仍擔任著上海音樂學院本科生的教學和研究生導師工作,二十年間一直退而不休。

學術思想


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中國民族的特徵,是在立足於漢民族的思維、情感、語言、聲調基礎之上,吸取國際合唱藝術的學術精粹創造性地發展形成的。馬革順教授關於合唱藝術的學術思想具有鮮明的個性。音樂表現重風格、重情感、重深度。合唱音響諧和典雅、色調豐富。對於我國的歌曲,他不僅僅在咬字吐字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更在運用聲調、語調以加強合唱感染力方面有其極寶貴的成功經驗。

人物影響


馬革順
馬革順
活躍在國內音樂舞台的合唱指揮家們,可以說沒有一個沒有得到過馬先生的教誨和指點。他的影響甚至遍及東南亞各國和美國、澳大利亞。多年來馬先生榮獲寶鋼高雅藝術特別榮譽獎、蕭友梅音樂教育建設獎、中國文聯金鐘獎——終身榮譽勳章以及美國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榮譽院士和美國瓦特堡學院音樂藝大多數音樂愛好者對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教授馬革順的名字或許是比較陌生的,但從事合唱指揮的人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中國第一本《合唱學》即是由馬革順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