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潘鼎新的結果 展開

潘鼎新

京劇老生

潘鼎新,京劇老生。生於上海。潘月樵的第二個兒子。

人物關係


生卒年


出生於1917年1月11日,農曆丙辰年十二月十八日;逝世於1971年7月23日,農曆辛亥年六月初二日;享年54歲。

經歷


八歲開蒙,先後向劉漢臣、姚寶奎、劉振廷、馮子蓮等學藝。他從父親潘月樵學了《捉放曹》、《鳳鳴關》和《空城計》。十一歲那年,因潘月樵患病常吐血,家境日艱,便將他拜給董德春門下當學徒,授藝名潘桂松。從此跟隨著師父到蚌埠、南京、福州、揚州、常州、瓜州等地搭班演戲。十一歲時在蚌埠“新新世界”首次登台演出,飾《黃鶴樓》中的趙雲。1932年,潘鼎新處在變聲期,嗓音失潤,經楊桂亭、蓋俊庭、劉坤榮、呂君樵、徐鴻培、周鳳文等師友介紹,輾轉在上海廣東大戲院、三星舞台和福安公司大京班短期搭班演武戲。
1937年,經京劇演員金素雯介紹,潘鼎新結識了話劇運動的先軀——“左聯”領導人之一的田漢和戲劇教育家歐陽予倩。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歌(平)劇部”,周信芳任主任,潘鼎新與高百歲、楊寶章、金素琴、金素雯、呂君樵、李瑞來、徐鴻培等十多人任理事。在田漢、周信芳等的帶領下,和金素琴、金素雯等人冒著敵人的炮火和轟炸,奔赴上海近郊,在前沿陣地上為抗日健兒、負傷戰士進行慰問和演出。1939年,經他的崑曲老師周鳳文介紹,與當時同台演出的女演員陳劍雲結婚。輾轉於蕪湖、南京、漢口、無錫、上海之間搭班唱戲,先後與張慧聰、趙曉嵐、關肅霜、戴綺霞、王韻武、董明艷、陳鶴峰等同台演出。1944年十月,到了當時的陪都重慶。通過好友李紫貴的介紹,在重慶第一劇場搭上了班,同事中有趙榮琛、金素秋等人。1947年五月,他沿江演出到達了宜昌,和席慧馨、席上賓、湯志朋、陳雲瑞、施子建等成立了“建華劇團”,堅持走歐陽予倩創辦的“中華劇團”演改良京劇的路,並提出了一些改革,如:在後台不燒香,不拜祖師爺;實行導演制;運用一些話劇手法;老戲要加燈光、布景等。陸續排演了《陞官圖》、《秋海棠》、《新漁夫恨》、《武松與潘金蓮》等改良京劇。
1948年與張寶彝、夏韻秋、張少昆、新玉芳、靳萬春、陳雲瑞等人一起成立了“榮聯劇社”(不久,席上賓、席慧馨夫婦前來加入該劇社)。
1950年,潘鼎新和“榮聯劇社”的演員們組成了“新聲京劇社”,陸續排演了《新漁夫恨》、《白毛女》、《九件衣》、《逼上梁山》、《藺相如與廉頗》、《信陵公子》、《闖王遺恨》、《三世仇》、《姻粉美人》、《紅娘子》、《雙喜臨門》、《岳飛》等戲,
1951年“新聲京劇社”被地方政府接管,改為“萬縣市京劇團”,潘鼎新被任命擔任團長職務。從1953年起1956年止,他連續導排和主演了《小女婿》、《白蛇傳》、《孔雀膽》、《春香傳》、《大禹治水》、《大破東平府》、《劈山救母》、《水泊梁山》、《野豬林》、《黃泥崗》、《蝴蝶杯》、《花木蘭》、《文天祥》、《后羿和嫦娥》、《十五貫》等三十多個劇目。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三年,劇團移植改編和演出了《李雙雙》、《霓虹燈下的哨兵》、《奪印》、《杜鵑山》、《大戰平型關》、《三顧茅廬》、《卧薪嘗膽》、《海瑞上疏》等戲,1964年7月,任赴京觀摩革命京劇演出大會四川組副組長,他同全體代表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1971年因患胃癌在上海逝世。

活動年表


1949年5月,農曆戊子年:榮聯劇社成立
榮聯劇社組建,由來自北京、上海、河北、南京、武漢等地的一批京劇界知名藝人發起成立,主要演員有潘鼎新、席慧馨、王正余、華香苓、房正年、席上賓、韓俊卿、陳雲瑞、郭少良、王世富等,常演劇目有:《徐策跑城》、《四進士》、《斬經堂》、《霸王別姬》、《紅娘》、《坐寨盜馬》、《四郎探母》、《失空斬》、《群英會》、《秦香蓮》、《紅鬃烈馬》、《楊家將》等傳統劇目。
後來經過多次改名,才成為了後來的萬縣地區京劇團和重慶三峽京劇團。劇團先後多次派出專業人員赴北京、上海、武漢、南京等地拜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