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鯛

鱸形目石鱸科動物

馬鯛,顧名思義,就是馬拉維湖裡的鯛。馬鯛的地域性非常強,為爭奪地域而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為減少爭鬥,在水族箱造景過程中盡量用大的水族箱。提到鯛,就不能不說三湖。三湖魚有一種獨特的魅力。

生活習性


馬鯛
馬鯛
馬鯛的地域性非常強,另外水族箱中設置屏障物,如珊瑚石、岩石等,為其事先划好各自的地域,再有就是以高密度飼養的個數來打亂魚的地域習性,使其來不及為領地而爭鬥,這樣可以減少魚為了爭奪地域而受傷。
馬拉維湖是硬性水質。底砂應使用含有碳酸鈣的珊瑚砂或大理石砂。構圖上可以模仿海水魚礁石堆砌的方法多造一些洞穴,讓弱勢的魚有躲避的場所。由於飼養馬鯛的水質硬度非常高,大多數水草不能在高硬度的水中存活,因此飼養馬鯛只能放棄種植水草,但是榕科類的水草,如水榕卻喜歡鹼性的水質,因此可以種植一些水榕,也可以放置一些塑料的仿製植物。馬鯛最大的特點是色彩豐富,並有耀眼的金屬色澤。飼養馬鯛需要較強的光照,這與其原生地的環境有關,馬拉維湖水質清澈,水的透明度極高,自然陽光可以直射到水的較深處,在布景上可以使用強燈光。另外,根據魚不同的種類,如紅色的魚較多,可以使用紅色的光照;藍色的魚飼養的較多,可以使用藍色的光照。

食性

馬拉維湖的自然環境中資源非常有限,迫使馬鯛演化出多種攝食特性。一部分馬鯛以攝取湖域中的甲殼類動物為主,其牙齒並不銳利,主要用於咬碎甲殼類生物與螺類生物的硬殼:另一部分馬鯛以吞食小魚、小蝦為食,它們演化出銳利細小的牙齒,具有極強的攻擊性和敏銳的活動能力。

生長繁殖


馬鯛最大的特點是其擁有在原始環境中特殊的口孵型繁殖方式。在環境複雜的馬拉維湖裡,有著很多的變數和危險,首先必須面對許許多多的掠食者,大如淺水岩場環境中的水獺,小至飢餓的蟹類,還有夜行性馬拉維湖鱸鰻、深水湖鯰的搜刮,此外還要面對其他慈鯛的競爭。因此,親魚不僅要尋找合適的繁殖地點,還要確保卵粒或是發育中的胚胎不會受到外來傷害。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傳宗接代,只能採取特殊的繁殖方式,因此進化出口孵護幼的特殊習性,讓體表暗淡的雌魚以口含卵,遠離紛擾的慈鯛群體,避免雄魚的求偶干擾。而且,在口孵階段暫停攝食行為,確保子代能順利孵化。
馬鯛的交配過程也很特別。成熟雄魚的體型較大,具有華麗的金屬色彩。雌魚的體色則多為灰色或褐黃色,體側還有一些散亂或橫狀的黑色色斑。沙棲的雄魚先佔領屬於自己的地盤,此時會表現得異常兇猛,接著以口挖出直徑30~50cm的凹陷窪地,並以艷麗的體色吸引雌魚。配對成功的親魚會繞著窪地的中心遊動,重複幾次后雌魚會產下鵝黃色、橢圓形或水滴狀的卵粒,接著雄魚繞行至上方時釋放精液授精,而雌魚再次繞回原位置時以口將受精的卵粒含入。這種行為會重複5~12次,直到雌魚將所有的成熟卵粒排出為止。通常,雌魚一次產30~90枚卵。除此之外,由於馬鯛身處複雜的混濁的湖域環境,加上繁殖過程中可能不斷出現其他掠食者的干擾,馬鯛還有另外一種增加受精機會的特殊方式。很多雄魚的臀鰭上擁有一顆顆黃色的偽卵斑紋,住雌魚排卵動作結束之後,雄魚將帶有偽卵斑的臀鰭在沙地上不斷罷動,讓雌魚誤認為是尚未含入的卵粒,再次進行含卵動作,此時雄魚會再次釋放精液,讓雌魚口中已含入但未受精的卵粒充分受精。岩居的馬鯛通常會找一個洞穴或者岩石的裂隙處作為繁殖地。不過,沙棲和岩居魚類的繁殖方式並非嚴格區分,沙棲的馬鯛也可能把卵產在洞穴里,反之亦然。在馬拉維湖裡常常能看到大群的孵育雌魚,因為這個時期它們喜歡聚集到一起。含卵的雌魚下顎會因為受精卵發育而逐漸膨大,在小魚接近完全發育前可以見到眼點。當魚苗孵化后,雌魚才會吐出,從交配到小魚孵出約10~15d 。
大多數慈鯛都很容易在水族箱中進行人工繁殖,而且不同種類的慈鯛混養很容易導致雜交。一般雌魚含卵l~2d后,會吐出未受精的卵。在3~4d以後,幼魚就孵化出來了,但雌魚會繼續含著幼魚,大約要持續一個月,雌魚才會吐出小魚。如果雌魚單獨居住,在口孵後期雌魚會將幼魚吐出,讓其各自覓食,然後雌魚會把小魚再含進口內,當小魚在外面感覺到危險時,也會跑回雌魚口內。

選購

選購馬拉維湖慈鯛時先要注意外形,要魚鰭完整、體形勻稱、色彩鮮艷。在選購成魚時,如果背部有些彎曲,甚至身體上有一些黑斑,這樣的魚一定是非常衰老了,不能選購。其次注意其健康狀況,在水中遊動自如、行動活躍,體表沒有外傷、紅點等情況。此外,雄魚身體顏色要發得正,身體上的黑色橫帶越淡越好,最好是沒有。
馬拉維湖慈鯛選購上比較簡單,由於其體質強健,一般很少有疾病的問題。只是有很多都會顯得體質瘦弱,這多半與販賣過程中餵食過少有關,只要以後注意精心餵養,一般不會影響健康。

混養

馬拉維湖慈鯛也可以與其他慈鯛混養,如美洲慈鯛,只要體型差異不要過大,性情較匹配即可。馬拉維湖慈鯛與其他種類的魚混養很少,因為在體型、性情等方面實在不太般配,養在一起有些不倫不類,影響觀賞和飼養。

魚缸布置

在魚缸的布置上一般會採用模擬原始生態的造景方式,即以擺設岩石為主,營造出馬拉維湖斷層岩產生的湖底景象。岩石以石灰質的頁岩為好,不僅美觀,與自然景觀更接近,而且還可以增加水的硬度。底砂宜採用珊瑚砂,同樣有增加水硬度的作用。在造景中可以使用少量的沉木,如同湖底沉的一些枯木,使造景更自然。還可以在沉木上種植一些小水榕鐵皇冠之類的草,不僅避免了草被慈鯛魚挖掘,還可以給呆板的岩石造景增加些生氣。

棲息環境


馬鯛
馬鯛
馬拉維湖的環境:馬拉維湖地處熱帶非洲,是世界上第九大湖,面積約30000平方千米,水深約704米,四周被3個國家環繞,它的大部分劃歸馬拉維,東北部隸屬塔桑利亞,東岸的大片湖區則屬於莫三比克。湖中有兩個大型島嶼,分別為尼克馬島和奇滋姆魯島,均在莫三比克境內,管轄權卻屬於馬拉維。馬拉維湖的PH範圍7.8-8.6,總硬度為4.0-6.0dH。馬拉維湖水域不同地段的水質不盡相同,這主要取決於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水流湍急的區域,因為水面與空氣接觸面積大,PH高;在平靜的湖灣區域,二氧化碳溶解度高,PH低。馬拉維湖上層水溫為24-29°C,下層水溫保持在21°C左右。水中的碳酸鹽硬度為6.0-8.0。馬拉維湖水質清澈,水中藻類非常少。由於湖水受風力影響,加上岩石分解的關係,湖水的清澈度比坦干伊卡湖差了很多。馬拉維湖湖岸線由3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陡峭的岩石,一部分是沙岸,一部分是蘆葦叢生的沼澤。由於受光照的影響,水草在馬拉維湖很難生長。馬拉維湖另一個不太尋常的地方是這裡沒有潮汐現象。大多數魚都生活在300米水位之上的水層,因為在這一水位之下,水基本都是靜止的,水中的含氧量非常低。

亞目分化


根據所棲息環境的不同,馬鯛被分為兩大類:岩棲類和單色鯛類。單色鯛類又可分為幾大類。

岩棲類慈鯛

岩棲類慈鯛是最早進入觀賞魚市場的馬鯛,自從20世紀60年代被引進到歐洲市場后,現已成為國際觀賞魚市場上最常見和著名的品種。這些慈鯛在當地土語被稱為“Mbuna”,音譯為卜那,意為岩礁附近生活的魚類,主要棲息於靠近湖岸的岩礁區域,大多以刮取岩礁上的青苔等藻類為食,其臉形較平,牙齒構造也比較特殊。岩棲類大多為雌雄同形,但有時雌雄有完全不同的體色。因其體型較小,活動範圍也較小,為保證食物來源,大多具有較強的領域性。常見的岩棲類慈鯛有:紫羅蘭(Lodotropheus sprengerae)、非洲王子(Labidochromis caeruleus)、粉藍非洲王子(Labidochromis chisumulae)、藍勾鼻(Labeotropheus trewavasae),非洲鳳凰(Melanochromis auratus)、花小丑(Labeotropheus fuelleborni)、閃電戰神(Melanochromis cyaneorhabdos)、黃金七間(Metriaclima crabro)、血中紅(Metriaclima estherae)、斑馬雀(Pseudotropheus lombardoi)、特藍斑馬(Pseudotropheus demasoni)等。

彩頭鯛和單色鯛

20世紀80年代,人們把岩礁類慈鯛以外的馬鯛都歸類到單色鯛屬(Haplochromis),簡稱為哈普斯(Haps),但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這些慈鯛並不屬於單色鯛屬,馬湖的單色鯛族群實際上大多屬於彩頭鯛屬(Aulonocara)。單色鯛屬的慈鯛大多發現於維多利亞湖,並沒有馬拉維湖的慈鯛。不過,直到今天在觀賞魚貿易中,還是有很多業者將這些馬鯛稱為“哈普斯” 。
彩頭鯛都是食肉動物,白天獵食。但食性十分複雜,有的專吃浮游生物,有的捕捉岩石縫隙里的小魚蝦,有的通過含底砂來濾食沙中的甲殼類和無脊椎動物。所有彩頭鯛都具有敏感的觸覺系統,可以感知水中或細沙下甲殼動物細微的動靜,然後迅速發起進攻。一些彩頭鯛能向下挖沙,使沙子和小型甲殼類動物一起下陷,然後再進行獵取,也可以在沙層表面直接發動攻擊。人工養殖個體一般都會比野生的個頭大,但餵食過多的慈鯛產卵能力會有所下降。通常野生雌性彩頭鯛小於7cm,雄魚最大可達11cm 。
彩頭鯛為雌雄異型,即成熟的雄魚常常具有十分艷麗的黃色、金屬藍色、綠色等婚姻色,可以吸引雌魚。幼魚和雌魚大多呈樸素的銀白色或褐色,具有保護色的作用。這些魚棲息的自然環境大多具有豐富的底沙或大量的岩石和洞穴。因此,有些彩頭鯛屬的種類喜歡棲息於底沙豐富的水環境,而另一些種類喜歡棲息於多岩石和洞穴的區域。
馬湖的單色鯛族群又被分為三大類:烏塔卡鯛、獵食性單色鯛和其他單色鯛。
①烏塔卡鯛
“烏塔卡”為馬拉維湖當地的土語,意思是一種鵜鷹。所有的烏塔卡鯛都屬於馬鯛,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水域,附近也會有岩石區。喜群居,以浮遊動物為食,其吻部向前突起,可以更有效地捕食浮游生物。口孵型繁殖,不同種類繁殖習慣有所不同。一些烏塔卡鯛是季節性產卵,也有一些全年都可以繁殖。一些品種會在沙底建巢,另一些種類會在開闊水域產卵,還有一些喜歡在岩石壁附近產卵。一般一次產卵都能達到30~80顆。季節性繁殖的雄性烏塔卡鯛只在繁殖期表現出攻擊性,也只有在這個時期出現美麗的婚姻色。性格相對溫和,能和羅卜那族群(Mbuna)的慈鯛混養。不同種類的烏塔卡鯛混養能導致雜交。
②獵食性單色鯛
典型的獵食性單色鯛個體都比別的馬拉維湖單色鯛要大,並以其他馬鯛為食。這種獵食性的“哈普斯”野性十足,可以到各種水域游弋尋找獵物。比較喜歡活食,但是活食有可能會讓這種鯛類更具侵略性。獵食性單色鯛類很多,代表魚種如棕條雨麗魚(Nimbochromis fuscotaeniatus)等。所有這些獵食性單色鯛都是口孵型慈鯛,一次產卵可達50~250顆,產卵數常常取決於雌魚的大小。多條雌性獵食鯛能在同一個水族箱內和平共處,但不適合將兩條雄性獵食鯛養在同一個水族箱內。通常能和卜那族群(Mbuna)的慈鯛混養,前提是水族箱有足夠大的空間和一些隱蔽的洞穴,使不同種的魚相互處在對方的視線之外。
③其他馬拉維湖哈普斯
包括所有不屬於烏鯛和獵食性鯛的馬湖單色鯛屬慈鯛魚,如雪花豹、靚三點、厚唇釘公、三線薄麗鯛、帝王鯛、三尖叉齒原黑鯛、多斑點鯛、噴火金剛等。還包括食草鯛,像半羅非魚鯛類,還有以捕食昆蟲為食的,以紫水晶(Placidochromis electra)為代表,這些魚都是口孵型繁殖。
④孔雀鯛
孔雀鯛實際上也屬於單色鯛族群,即屬於彩頭鯛類。孔雀鯛屬(Aulonocara)的屬名由希臘文“Aulos”(風琴)和拉丁文“Cara”(頭部)所構成,指該類魚的頭部,尤其是下顎部位具有十多個像風琴按鈕狀的探測孔,這些探測孔起源於身體側面感測器官“側線”。通常,這類魚可以靜靜地懸浮於距離底砂上方0.5~1cm處,用探測器感應水中細小的水流變化,並探測潛藏在沙里的無脊椎動物。代表種類有帝王艷紅(Aulonocara jacobfreibergi)、皇帝(A. baenschi)、黛安娜(A.hansbaenschi var.Albino)、火鳥(Aulonocara sp.Rubescens)、雪蓮(A.hansbaenschi var.Albino Short body)等。
孔雀鯛已經有很多人工改良的品種,如數年前在泰國由皇帝等種類的黃化或白化等品種變異的後代所培育的孔雀鯛,加上激素的應用,使得這些魚具有十分艷麗炫目的繽紛體色、飄逸的鰭條和完美的體形。

物種簡介


物種價值

馬鯛
馬拉維湖慈鯛主要是觀賞雄魚艷麗的體色和雄壯、矯健的形體,其體色略帶金屬光澤,而且色彩豐富,一點也不亞於海水觀賞魚,特別是在發情期,雄魚更具觀賞價值。觀賞雄魚成長過程中的發色也是一大樂趣,發色的好壞也可以考驗一下自己的飼養水平。馬拉維湖慈鯛的體形一般都是流暢的流線型,沒有任何奇異的怪樣,配以比例合適的魚鰭,靈活的遊動姿態,不禁讓人想起草原上的獵豹。培養出出色的馬拉維溯慈鯛也可以成為親朋小聚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其次就是觀賞其繁殖的行為。觀賞雄魚跳的求婚舞別有情趣。雌魚含卵以後,雌魚對後代的鐘愛和保護更是令人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