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廟鄉
河南信陽固始縣下轄鄉
固始縣張廣廟鄉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東鄰安徽省霍邱縣龍潭鄉、戶胡鎮,南鄰黎集,西與石佛鄉、分水鄉接壤,北與泉河鄉毗鄰,南依大別山,北臨淮河;鄉政府距縣城25公里,距國道312線7公里。鄉境南北約15公里,東西約10公里。
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15°21′~115°56′,北緯31°46′~32°35′。歷史上素有固始“東大崗”之稱,與安徽省霍邱縣龍潭鄉一河之隔,是中共固始縣第一位縣委書記蔡仲美烈士的故鄉。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25公里,距國道312線7公里。東鄰安徽省霍邱縣龍潭鄉、戶胡鎮,南鄰黎集,西與石佛鄉、分水鄉接壤,北與泉河鄉毗鄰。
鄉境南北約15公里,東西約10公里。全鄉轄22個行政村,1個街道社區居委會,251個村民組,1.2萬戶,4.6萬人。有漢、回、藏、苗、壯、哈尼、赫哲、侗、瑤、土家共10個民族。全鄉總面積9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萬畝。
1950年建張廣廟鄉,1958年設管理營,1959年改管理區,1961年設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94.5平方千米,人口4.3萬。
張廣廟鄉轄1個居委會:街道居委會;22個村委會:高塘村、徐樓村、九龍村、劉集村、樊橋村、關橋村、興安村、土樓村、魏崗村、龍井村、黃永村、方崗村、平樓村、張街村、楊井村、桂橋村、劉樓村、陳家寺村、引龍村、石廟村、上園村、長崗村。張廣廟鄉郵編:465226 代碼:411525 區號:0376
張廣廟鄉中小企業以銀針廠、甲魚養殖廠、大米加工廠、生態養殖等聞名周邊。截止2008年10月統計,其中初具規模的銀針加工企業達11家,年加工銀針8億支,佔全國銀針半成品加工量的70%,年產值30000萬元,年創利稅3000萬元,帶動全鄉3000餘人就業。張廣廟鄉是名副其實的銀針生產基地。
截止到2008年10月,該鄉長年在外務工人員1.4萬人,全年勞務收入上億元,特別是通過實施“金橋工程”、“回歸工程”,打造投資窪地,大批人員返鄉創業,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五縱五橫”的規劃格局,中心集鎮面積達4.2平方公里,集鎮居民8000餘人,4個衛星小集鎮得到較快發展,經濟集聚功能逐步得以發揮,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實現了村村通柏油路、通渠、通電,連續15年奪得“經旗渠”杯。教育、衛生、計生、鄉建、環保等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效,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形成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百業興旺的大好局面。
《信陽固始縣張廣廟鄉農村改革發展紀實》
日前,記者驅車來到信陽固始縣張廣廟鄉九龍村。一進村,寬闊的馬路,整潔的村貌和田野中平整土地的機器轟鳴都讓記者感受到這裡農村改革發展的活力。
在張廣廟九龍村村委會門上懸掛著“固始縣廣德農業高科專業合作社”的牌子,在其對面是“固始縣臻正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它們一個是流轉土地2000多畝的專業合作社,一個是加工生產針灸銀針的醫療器械工廠,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經濟組織在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中結下了不解之緣,“小銀針”與“大流轉”之間產生了密切聯繫。
“2009年是我們在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工作中干實事,取得實效的一年。我們在農村 合作組織建設、土地流轉、特色產業引領、城鄉一體化建設等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張廣廟鄉黨委書記鄭岸南說:“農機合作社的建立有利於土地的合理流轉和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經營;銀針特色產業的發展,實現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加速了土地流轉。”
聽了鄭岸南一席話,一條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的農村改革發展模式在記者腦海里清晰起來。
合作社加快“大流轉”
張廣廟九龍村的廣德農業高科專業合作社可以說是一個新型糧農的典範。我們見到廣德農業高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德宏時,他正在田地里指揮整理土地。
陳德宏1994年外出務工,先後在廣州、鄭州、武漢、溫州等地從事機械加工。2009年他回鄉創辦了廣德農業高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流轉承包了九龍村140戶農民的土地1200畝和鄰村的130戶的土地1200畝。他們通過對小田整理、對廢棄土地復耕,依靠科技實行雙季種植;實現立體化畜牧、水產綜合養殖、綠色生態、無公害養殖;聯合購買農機進行跨區作業實現合作社效益最大化。其中,今年復耕土地可使他們的收入比去年增加15%,外出跨區作業實現效益200多萬元。
因此,農機合作社確保了土地流轉農民不減收,同時使農村勞動力真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合作社對土地進行集約化、農機化、科技化、規模化經營,農民不但能獲得合作社土地經營的報酬而且還能從事銀針加工等其他產業來增加收入。
該村76歲的農民謝學明一家6口人,流轉田地13畝,每畝每年可得到700斤稻穀,他在合作社幫忙“看水”等工作,每月可領1000元左右的工資,兒女在外打工還有一筆收入,算起這些賬,謝學明臉上露出了笑容。村主任徐東海除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他愛人在家做銀針,每月可收入800元至900元。
小小銀針成為張廣廟鄉就地流轉富餘勞動力,帶動農民致富的“金針”。
“小銀針”促進了增收
銀針包裝車間
張廣廟鄉的銀針產業已經經歷了10年曆程。全國80%的銀針半成品出自該鄉。該鄉年產銀針8
億支,產值4000萬元以上,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最大的銀針半成品加工基地。
臻正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張廣廟鄉銀針產業的“領頭羊”。1995年張廣廟鄉農民孫開明掌握了銀針加工技術,回鄉創辦了這個企業。目前企業已經發展成佔地15畝、總資產600多萬元、職工500餘人的銀針加工企業。張廣廟鄉擁有銀針加工企業11家,依託這些企業,從事銀針加工的從業人員有4000餘人,形成了“小銀針,大產業”的格局。
張廣廟鄉的廣大富餘勞動力,特別是農村婦女,靠著銀針“纏柄”這一簡單易學的技術,靠著自己的勤勞創造著財富。從這個意義上講,張廣廟鄉的銀針產業更像是一個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的產業。
正在進行“纏柄”加工銀針的張廣廟鄉平樓村農民廖靜告訴記者,她和侄媳婦通過這項工作,每月可掙到700元至800元錢,就是新手也能掙到三四百元。
“小銀針”、“大流轉”推動大發展
以銀針加工為主的特色產業和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現代農業的發展帶動了張廣廟鄉農村改革發展綜合試驗區各項事業的進步,推動了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該鄉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有效鞏固,優質水稻常年穩定在5.2萬畝,小麥、油菜5萬畝,煙葉500畝,退耕還林面積6000畝;特種水產養殖初具規模,年產量12萬公斤;勞務經濟顯著增強,全鄉勞務收入上億元;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形成了”五縱五橫“的規劃格局,中心集鎮面積達4.2平方公里,集鎮居民8000餘人,經濟集聚功能逐步得以發揮。
“小銀針”、“大流轉”推動了張廣廟鄉的大發展。2009年張廣廟鄉在教育、衛生、計生、土管、環保等社會事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形成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百業興旺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