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針
針灸針
徠針灸針最早的雛形是針石。針砭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辭中就像一個人手持尖銳器具,治療病人腹病疾病。殷商至西周針刺治療,或者用的是砭石,隋代醫家全元起認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來未能鑄鐵,故用石為針,故命之針石。”
![針灸針圖1](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7/m07c8e9f618962db9b2a4d85c8a148eb3.jpg)
針灸針圖1
【詞條應用領域】中醫醫術、中醫技術
【詞條近義詞】銀盤柄針灸針
【詞條概念定義】按一定的穴位刺入患者體內,並通過捻轉、提插等手法治療疾病的一種器具,樣子類似一根銀針,故名針灸針。
![古典針灸針2](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9/mc9b1dfeb3fb133c981c442d5cd0ef43d.jpg)
古典針灸針2
現代的針灸針一般由針體、針尖和針柄組成,針體的前端為針尖,後端設針柄,針體跟針尖都是光滑的,而針柄是有螺紋的,這是為了使用的時候可以提插捻轉。
![純銀針灸針圖3](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b/m7b3447fe4d8709ba2d1429ca65dfc71d.jpg)
純銀針灸針圖3
現代針灸針,主要由針及拍管組成,其特徵在於拍管的上方衝壓一棘齒,該棘齒僅頂邊或底邊仍與管壁相連,其餘各邊則與管壁分離,並向管內傾斜,使拍管的內徑局部縮小,藉此得以夾住針柄,使針固著在拍管中。此外,拍管的表面塗有色碼,用不同顏色的色碼來表示不同的針灸針規格,藉此給予醫師清晰易辨的視覺信號,使針灸針自包裝盒或無菌袋中取出,或在很多不同規格的針灸針摻雜在一起時,可輕易地由拍管上的色碼區分出該針灸針的規格,避免發生錯誤。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古書上曾多次提到針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針,稱為砭石。這種砭石大約出現於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已掌握了挖制、磨製技術,能夠製作出一些比較精緻的、適合於刺入身體以治療疾病的石器,這種石器就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砭石。人們就用"砭石"刺入身體的某一部位治療疾病。砭石在當時還更常用於外科化膿性感染的切開排膿,所以又被稱為針石。
針灸學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古老的組成部分。早在春秋時期已經有擅長針灸的名醫。醫緩於公元前581年給晉景公看病時,指出已病入膏肓,針灸葯皆無能為力,這是史書所載最早的一份病例。公元前5至前4世紀的傑出醫學家秦越人扁鵲,通曉臨床各科,應用針砭、火砭、湯熨、按摩等多種療法給人治病,他曾用刺法急救一位病勢垂危的太子,被載入史冊。
漢代針灸學術,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繼續取得發展。針灸學以二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為標誌,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淳于意是西漢初期的著名醫學家,他從公乘陽慶、公孫光等戰國時期老一輩醫家那裡繼承了針灸學術,並將其傳授給高期、王禹等人。針灸學在《難經》中占著重要的地位。《難經》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對針灸學理論有一定的充實和提高。在西漢時期的劉勝墓出土的九枚醫用金針和銀針,亦標誌著針灸用具的顯著進步。
《後漢書·郭玉傳》的記載,有涪翁、程高、郭玉等一派互為師承的針灸家撰著《針經》、《診脈法》等,互相傳授,雖然均已失傳,但涪翁“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的高超針術仍得以流傳。程高學於涪翁,並將所學針灸技術傳與郭玉。郭玉在東漢和帝(89~105年)為太醫丞,在針灸上不僅具有“一針即差”的本領,而且還深刻地認識到“針有分寸,時有破漏。”他認為“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於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說明在針刺治療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並已獲得顯著的療效。
西漢末至東漢延平(8~106)年間,在針灸史上出現一部名著《黃帝明堂經》;即《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腧穴學專著。隋唐之間,曾先後兩次由政府下令,加以修訂,規定為針灸醫生的必修課本,併流傳到日本等國,對後世中外針灸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武威漢代醫簡》有九枚醫簡涉及針灸,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留針時間較長,可達“炊米一升頃”之久,簡文共載有三里、肺俞二穴。其泉水,從上下文看亦當為穴名,但不見於後世針灸著述。肺俞穴,似為脾俞穴的誤記。三里穴,原簡作“時下五寸”亦與今穴不同。簡文還談到刺灸與年齡的關係,這也是其他針灸著述所未見的。
《黃帝蝦蟆經》是一部論述四時刺灸禁忌的專著,全書有十分之七的內容為插圖,其中有一幅全身謹避針灸的人體圖,是按六十甲子交替排列的,共有六十個禁刺部位。
華佗亦長於針灸。史載:”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應除。或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拔針,病已行差。”形象他說明了針刺是否得氣和療效的關係。曹操“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鬲,隨手而差。”
張仲景對針灸亦有獨到見解,以傷寒為例,發熱惡寒,……,寸脈浮緊,大渴欲飲,自汗便利的宜刺期門;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熱除脈遲,身涼下滿,……,亦宜刺期門。在69條有關條文中,以刺期門主治為最多,張仲景在針灸操作方法上也有所發展,如針刺與溫針、燒針、艾灸等,並各有比較明確的適應症。如所論之“可刺”、“不可刺”、“可灸”、“不可灸”、“可火”、“不可火”等,專篇論述針灸的忌宜,成為張仲景針灸學說的又一特點。漢代針灸學術,在繼承前人經驗基礎上,繼續取得發展。
灸療方法產生於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在用火的過程中,人們 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繼而學會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逐步發展以點燃樹枝或乾草烘烤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摸索,選擇了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療的主要材料,於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因而後來成為了最主要的灸療原料。古人用竹罐,現代也有很多中醫師用竹罐,還有玻璃罐,抽氣罐等。
《黃帝內經》:針灸療法最早見典籍的是戰國時代問世的《黃帝內經》一書。
《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傳說,九針為伏羲氏所創。九針為針具名,是九種針具的總稱。《黃帝內經》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不過針灸及其針具的出現則更早;最早的針灸針具是砭石《黃帝內經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云:“制砭石小大;《黃帝內經 ·素向 ·異法方宜論篇》:“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痛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靈樞· 九針十二原篇》:《靈樞 · 九針十二原篇》列出了針灸的名稱,包括鑱(音蟬)針、圓針、鍉(音低)針、鋒針、鈹(音披)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九針主要是用來針刺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
《靈樞· 官針》:《靈樞 ·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山海經》:《山海經》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是關於石針的早期記載。中國在考古中曾發現過砭石實物。可以說,砭石是後世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左傳》:《左傳》收錄到公元前550年的一段史料提到“美疢不如惡石”。公元2世紀服虔註:“石,砭石也。”等等。
![跨湖橋遺址針灸針圖13](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7/m577e9443881f5dfa7ea4fd1ac1004738.jpg)
跨湖橋遺址針灸針圖13
跨湖橋文化按陶器分為三期,第一期距今8200—7800年;第二期距今7700—7300年;第三期距今7200—7000年。三期文化層中都出土了針灸針,如圖1和圖2。
![跨湖橋遺址針灸針圖14](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d/m3dd17550f3dc638b649406428b1f3265.jpg)
跨湖橋遺址針灸針圖14
B型骨錐,共5件,利用動物、魚骨的自然形態,磨成尖銳形態。圖2-4屬第一期;圖2-6、2-8屬第二期;用2-3屬第三期。三期無明顯差異。最長11.1厘米cm、最短7.5厘米。其功能與A型骨錐一樣,主要為刺破腫瘍和放血。放血后的傷痕有長期刺激穴位的作用。
跨湖橋文化遺址還出土了A、B型骨釘形器,由骨壁較厚的肢骨鋸切、精磨而成。造型圓潤、規整,器壁光亮,尖部較鈍。由於長期使用,骨釘形器表面有如玉器長期把玩后的包漿。A型與B型的區別是A型有“釘頭”。骨釘形器最長13.5cm、屬B型,最短6.5cm、屬A型。第一期文化層中有2件B型釘形器;第二期文化層中有1件B型釘形器和3件A型釘形器;第三期文化層有7件A型釘形器和1件B型釘形器。 A、B型釘形器在三期文化層中分佈的消長關係反映了器形的演化關係。釘形器與山東日照龍山文化層中出土的尖端為圓形的砭石具有相同的功能。其作用與針具中的鍉針類似,著重於用力刺壓穴位皮膚,但一般不刺破。
跨湖橋文化遺址還出土了一批木釘形器和D形木錐,它們的形態與骨錐和骨釘形器相同,功能亦相同。
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一根長4.5cm的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以用來切開膿瘍,另一端為4菱形,可以用來放血。
山東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在山東日照縣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了二根砭石,長度分別為8.3cm和9.1cm,尖端為三棱尖錐形和圓形。這二例新石器時代晚期之末的砭石,當時將針灸醫學的歷史推前到距今4000多年前。
殷周砭石針:近年出土的殷周隨葬品中,有一種柄部雕作動物形態的玉制彎錐器,器形精美,據有關專家認為當是奴隸主專用的砭石針。如殷墟出土的原名“玉虎”,全長6厘米,虎作匍伏狀,嘴下有穿孔,尾為錐體,錐角約40°。殷墟西區出土的一件原名“玉魚”,近魚口處穿孔,魚身有鰭紋,魚尾之外附加一鳥嘴形彎錐,錐角約45°等等。這些隨葬品形小巧,針身細長而鋒利,不可能是兵器、飾物或生產工具,當是為奴隸主製作的精美醫療工具--針石。
西周青銅針:1988年8月在廣西武鳴縣馬義鄉一處西周墓葬群中發掘出土青銅針兩枚。據鑒定,確認為西周時期的針灸針。
中山靖王劉勝墓:1968年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公元前113年前)出土了4根金針和5根銀針,這是至 今發現的最早的金屬針具。
“砭而刺之”漸發展為針法, “熱而熨之”漸發展為灸法,這就是針灸療法的前身。針具的“針”,繁體作“針”,字從金從咸, “金”表示“金屬”,如金、銀、青銅等材料,“咸”意為“酸澀”,“金”與“咸”聯合起來表示:“一種產生酸澀感覺的器具”。不排除古人採用油炸過的竹針作為一次性針具的可能,這種竹針叫“箴”,其字形中的“咸”,依然是“酸澀”的。
“絮刺”:近代楊永璇先生將七星針叩刺出血后再拔罐的刺法稱作“絮刺”。這一名稱使很多人感到費解,為什麼會用這個“絮”字作刺法名呢?《針灸甲乙經· 卷五·九針九變十二節五刺五邪第二》中指出:“員針者,取法於絮針……鋒針者,取法於絮針。”對《靈樞· 九針十二原篇》中的九針內容作了詮釋。這些內容被後世針灸著作紛紛轉載,如《針灸大成·四卷·九針式》亦照此轉錄。從中不難看出,我們現使用的針灸針,有些原是從絮針發展而來的。
七星針叩刺:從針刺的操作來看,如刺得輕就似“員針按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刺得重,則似鋒針“寫熱出血,發泄痼病”,兼有員針與鋒針的刺法,而七星針最初的雛形,用的就是絮針,將幾枚絮針扎縛在一起針刺。後來將五枚針扎在一起的稱作梅花針,七枚針的就叫七星針。
古代針灸針具與跨湖橋文化針具之比較
古代針灸針具品種有九針,本文僅介紹相關者。
三棱針即古代“九針”中的鋒針,針身呈三棱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多用不鏽鋼制,長約6cm,主要用於“放血療法”。現代講究消毒嚴格,其實在沒有傳染病時,三棱針放血療法並不要求嚴格消毒,相反,希望傷口有輕度感染,紅腫,以達到長期刺激穴位治病的目的。骨錐的作用應和它相同。
鍉針亦為古代“9針”之一。《 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鍉針:長三寸半……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
鍉針用金屬、硬木或骨製成,其尖部尖而不銳,曲率半徑如同黍、栗,因此不用力是刺不進皮膚的。但是鍉針尖部按壓穴位,並適當旋轉時,針尖亦可進入皮膚約0.1cm左右。與三棱針不同之處是鍉針非常講究補寫手法,“燒山火”、“透天涼”是手法中的極致。骨釘形器應是鍉針之源。釘形器從B型該化為A型,這和它的操作手勢變化有關。
鍉針操作姿勢:用拇指和中指夾住針身,食指壓在針釘部,針尖對準穴位。拇指和中指除了扶持針身外,還可以捻轉針身;食指主要是下壓針身。骨釘形器從B型演化為A型,說明跨湖文化先民已在實踐中知道必要時下壓釘形器可以增加針刺的療效,因此釘形器中無釘頭的B型最終被有釘頭的A型取代。
從跨湖橋文化出土的針灸針具看,已經相當系統和完整。因此在跨湖橋文化之前應當已經有更原始的針灸出現。這有待於進一步考古研究。
八千年前跨湖橋先民已掌握原始針灸技術
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部分骨器、木器與後來針灸針具造型極為類似,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柳志青研究推斷:跨湖橋先民已掌握原始針灸技術比已發現的砭石針具早了4000年。
對於跨湖橋遺址出土的一些奇形怪狀的骨器和木器,考古專家們至 今還無法解釋它們的用途。浙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柳志青一直醉心於研究這些器物,最近,他發現其中一些骨錐、骨釘形器和木錐、木釘形器的造型與後來的針灸用針十分相似,並由此推斷:八千年前的跨湖橋人已經懂得用針灸祛除疾病。
據了解,針灸學是中醫學最古老的組成部分,二千多年前成書的《黃帝內經》標誌著針灸學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另據考古資料記載,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兩根砭石,其頂端為三棱尖錐形和圓形。這兩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砭石,是早期的針灸針具,它的發現將針灸醫學的歷史推前到距今四千多年前。
那麼早在八千年前的跨湖橋人是否可能懂得原始的針灸治療技術呢?對此的答案是肯定的。中醫界普遍認為,砭石治病來源於我國東部沿海以漁業為主的民族。《黃帝內經》曾記載說:“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痛瘍,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也就是說,東部沿海的漁民很喜歡吃鹹魚,因為吃魚容易讓人體內產生熱毒,致使長出一些膿瘡,而砭石療法剛好可以治這種熱毒。從當時的古地理環境看,蕭山跨湖橋文化遺址就在海邊,具有發明早期針灸的環境和條件。目 前的考古研究表明,當時的跨湖橋人不僅懂得製造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和漁網,也掌握了世界上最早的製鹽技術,那麼憑他們的聰明才智也完全可以掌握早期針灸治療技術。
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中,專家們並沒有發現砭石。但通過對大量出土骨器和木器的對比研究,終於在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一些與砭石相同形狀的器物,主要有骨錐、骨釘形器、木釘形器。古代針灸針具品種有“九針”,其中,“鋒針”針身呈三棱形,針尖三面有刃,現代多用於“放血療法”,而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些骨錐呈三棱形,與鋒針造型極為相似。“鍉針”通常用金屬、硬木或骨製成,其尖部尖而不銳,一般不用力是刺不進皮膚的。在跨湖橋遺址出土的骨釘形器有的是由骨壁較厚的肢骨鋸切、精磨而成,造型圓潤、規整,器壁光亮,尖部較鈍,因為長期被使用,骨釘形器表面還呈現出一種有如玉器被長期把玩后的包漿狀。它的作用與鍉針類似,都是著重於用力刺壓穴位皮膚,但不刺破,而同期出土的木釘形器也是同樣構造。跨湖橋文化遺址出土的針灸針具比山東日照龍山文化遺址墓葬發掘的砭石早了4000年,而且從跨湖橋文化遺址的文化層分佈來看,其“針灸針具”尖部還有一個形狀演變過程,這說明古人的針灸技術也在不斷探索完善。
好輕鬆針灸針,是用金屬製作而成的,以不鏽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鏽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熱和防鏽,不易被化學物品腐蝕,故目 前被臨床上廣泛採用。也有用其他金屬製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導電、傳熱性能雖明顯優於不鏽鋼毫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不如不鏽鋼針,加之價格昂貴一般臨床比較少用。至於鐵針和普通鋼針,因容易鏽蝕,彈性、韌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於磁針法外,目 前已不採用。【適宜人群】:適用於痛症、耳鼻喉疾患、腸胃系統、呼吸系統、精神系統、神經系統、皮膚系統、婦科系統等癥候及臨床常用於針灸減肥有效。針灸的治療作用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鎮痛、對機體各系統功能的調整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
1、產品種類
![老九針——針灸針圖4](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2/m426caf574002f57a241473fd084e81db.jpg)
老九針——針灸針圖4
大針新九針及其針具:包括磁性圓梅針(又叫磁園針)、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鈹針、鋒勾針、鍉針、鑱針、圓利針、火針(包括單頭針,它又分細中粗,多頭火針,火鍉針,火鈹針)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燈和針線包,毫針針盒。
新型針灸針種類:
新型針灸針
自感應電磁針灸針
經絡靜電針灸針
微量元素的針灸針
靜電循環負壓針灸針
渾元針灸針
磁性針灸針
磁環的針灸針
磁療功能的針灸針電針灸針
電熱針灸針 三角形針灸針
微阻力針灸針
納米針灸針
遠紅外針灸針
![一次性針灸針圖6](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c/mbc8116b752a8a1bad65428341a4381c0.jpg)
一次性針灸針圖6
電熱針灸針
帽式溫針灸針
刺入式激光針灸針
空心針灸針
助推式針灸針
水力針灸針
弓體針灸針
絕緣針灸針
新型溫針灸針
![人體穴位針灸針圖7](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0/4/m048a6f66876baa19e864f634a560b0a0.jpg)
人體穴位針灸針圖7
槽狀密合柄針灸針
載藥針灸針
覆藥物膜層針灸針
經氣導出回授新型中醫針灸針
量子穴位治療器的針灸針
針灸針型金屬溫度感測針
兒童無痛針灸針
偏振激光針灸針頭
組合式空心針灸針
柄端蓋帽式針灸針
不鏽鋼管柄針灸針
金屬管柄針灸針
塑套柄針灸針
![針灸針](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b/d/mbd172de11d080adb07242b41b90b6a22.jpg)
針灸針
套管式針灸針 針管式針灸針
注塑針灸針
絲柄針灸針
個人專用針灸針
單環針柄的針灸針
空心針灸針
刻度式針灸針刻度或深度標記針灸針
消毒防護膜針灸針
無痛針灸針
徠定向針灸針具
針灸一體針灸針緊固針柄的針灸針
新型一次性針灸針 自卡式帶管針灸針
單獨包裝的針灸針
中醫針灸針
無菌操作針灸針
防污染針灸針具一次性無菌針灸針
加強型纏繞式針柄針灸針
改進型有環柄纏繞式針灸針
避痛護膜連柄氣柱式一次性針灸針等
2、產品規格型號
中國規格 | 日本/韓國規格 | 1/4” | 0.5” | 1” | 1.5" | 2" | 2" | 3" | 4” | 5" | 6” | ||
0.16mm | (dia.) | #40 | #1 | √ | √ | √ | |||||||
0.18mm | (dia.) | #38 | #2 | √ | √ | √ | √ | ||||||
0.20mm | (dia.) | #36 | #3 | √ | √ | √ | √ | ||||||
0.22mm | (dia.) | #34 | #4 | √ | √ | √ | √ | √ | |||||
0.25mm | (dia.) | #32 | #5 | √ | √ | √ | √ | √ | √ | ||||
0.30mm | (dia.) | #30 | #8 | √ | √ | √ | √ | √ | √ | √ | √ | √ | |
0.35mm | (dia.) | #28 | #10 | √ | √ | √ | √ | √ | √ | √ | √ | ||
0.40mm | (dia.) | #26 | N/A | √ | √ | √ | |||||||
0. 45mm | #24 | N/A | √ | √ | √ |
註:一般臨床常選用26-30號針灸針。
目 前使用的針灸針用具,為避免疾病的傳播,大多使用一次性針灸針。在技術操作時,操作者必須使用手指夾持針灸針針體尖端,快速刺入皮膚。這樣,就可有效避免對針灸針刺入病人身體的部分造成污染,由於使用者操作技術的生疏,刺入時的速度稍慢,會增加病人的疼痛。一次性針灸針操作過程中既應避免針體污染,又能夠使針灸針快速刺入皮膚以減輕病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