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蘭陀王
彌蘭陀王
彌蘭陀王,世界歷史時期人物,曾建立了希臘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國。
西元前三二六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軍隊攻入西北印度之後,印度開始受希臘人的統治,但同時也帶來東西方文化、經濟、藝術、民風的交流。到了西元前二世紀後半,希臘籍的彌蘭陀王,便以舍竭城為首府,建立了希臘人在西北印度的王國。鼎盛時期,其疆域及於西北印度五河一帶,包括迦濕彌羅及阿富汗的喀布爾,使西北印度深受希臘文化的影響。
大夏王彌蘭陀(梵 Milinda),希臘人,是一位年輕、博學、善辯、聰明、仁慈的國王,具備法律、哲學、瑜伽、算術、音樂、醫藥、歷史、詩歌、交通等種種世間的學問。此外,也擅長戰爭、天文、巫術和符咒之術。王雄辯滔滔,喜歡與人論議。同時,他還以無可匹敵的英勇和謀略而著稱於世,當代印度人稱他為“全印度最偉大的君王”。
彌蘭陀王在政治上的勝利,帶來四境安和,天下太平。由於博學,使他樂於與天下名士論議,無時不在尋找對手。當他聽說有一位學養修證兼具,並已證得阿羅漢果的那先比丘正游化舍竭城,即刻派遣大臣,迎請尊者到宮中共論經法。
那先( Nagasena)比丘,是雪山山麓羯蠅揭羅村( Kajangala )婆羅門之子,幼年就學會了三部吠陀經。稍長,深感婆羅門教學的不足,而出家為僧。那先比丘博學睿智,語言豐富,雄辯巧妙,任誰也難以匹敵,因此,他的聲望威德普受人民的尊敬。
彌蘭陀王的信奉佛教,是在與那先比丘的一番議論之後。佛教史上著名的聖僧那先比丘與彌蘭陀賢王之間的智慧議論,收錄於北傳《那先比丘經》及南傳小部經典《彌蘭陀王問經》。這一部經在佛教文學史上極為重要,那先比丘在回答彌蘭陀王的問題上,關於緣起、無我、業報、輪迴、涅槃、善事等佛教基本教義,均以各種善巧的譬喻說明,使彌蘭陀王歡喜地信服了佛教的真理。
例如,他們討論佛陀存在與否的精彩議論過程是:
“可敬的那先比丘,你見過佛陀嗎?”
“沒有,陛下!”
“那麼你的老師見過佛陀嗎?”
“沒有,陛下!”
“可敬的那先比丘,這麼說,就沒有佛陀了?”
“但是,你見過喜馬拉雅山的烏哈河嗎?”
“沒有,尊者!”
“你的父親見過嗎?”
“沒有,尊者!”
“那麼,陛下!是不是因此就沒有這條河?”
“那條河是有的,雖然我和我父親都不曾見過,但它還是存在的。”
“對極了!大王!雖然我和我的老師都沒有見過佛陀,但還是確有其人。”
“太好了!太好了!可敬的那先比丘!”
就這樣,彌蘭陀王相信了真有佛陀的存在。
據南傳經典記載,彌蘭陀王與那先比丘共辯論了三百零四個問題,但當中卻只有二百六十二個問題被記錄下來。
彌蘭陀王是一個無宗教信仰的西方統治者,那先比丘則出身於印度的婆羅門家族,而在佛門中出家,證得阿羅漢果。兩人進行了三日的論辯后,那先比丘終於令王敬服而皈依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