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礎鎮

楊礎鎮

山東省棲霞市楊礎鎮位於棲霞城南10公里處,總面積93平方公里,5萬畝耕地,果園面積3萬畝,轄50個自然村,3.1萬人口。區劃代碼為370686109,長途區號為0535,郵政編碼為264000,車牌號碼為魯F。

楊礎鎮是棲霞市南部一個重要建制鎮。

簡介


楊家圈有新石器時代古遺填,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參觀價值。
位於棲霞城南10公里處。總面積93平方公里。轄50個自然村,3.1萬人口。鎮政府駐楊礎村。地勢北高南低,系丘陵地帶,南北較長,約13.5公里。西境界觀里鎮有方山,海拔404.4米,為棲霞名山。河流有兩條,均為季節性,最長的是楊礎河,源於棲霞鎮的郭落山之陽和老靈山東麓,南流入萊陽市匯五龍河。沙峨河,源於劉家河鄉花山西麓,亦南流入蛇窩泊鎮。有耕地5萬畝,果園3萬畝。礦產資源玄武岩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大。總面積15平方公里的方山,海拔404.4米,產蠶繭,全國稱譽。山上有聞名的“飲馬灣”、“赫然井”等旅遊勝景。
有市屬規範化職業學校一處;鎮辦規範化中學2處,完小6處。有整骨專科醫院棲霞市第三人民醫院1處。有衛生院1處,衛生室17處。主要名勝有楊家圈新石器時代古遺址,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和參觀價值。

地理位置


楊礎鎮隸屬於山東煙台棲霞市,位於棲霞城南10公里處,南同萊陽市接壤,總面積93平方公里,5萬畝耕地,果園面積3萬畝,轄50個自然村,3.1萬人。

行政區劃


下轄村 
楊礎村邢家莊村西范家村楊家圈村南林家村史家疃村東劉家村古宅崖村榆柳前村太平庄村太西村西李家莊村上漁稼溝村下漁稼溝村解家溝村小庄鋪村宅科村文口村榆格庄村鷺翔村東李家莊村陽谷村沙峨村中馬家溝村西馬家溝村孫家坡村丁家寨村杜家黃口村衣家黃口村蘆子泊村王家黃口村呂家黃口村南林家村埠頭村花園村岔河村口子后村吉格庄村劉家溝村東富源村西富源村南富源村二十里堡村馬耳崖村東柳村西柳村佛落頂村王家莊村衣家莊村庄頭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7655
14069
13586
家庭戶戶數9685
家庭戶總人口(總)27342
家庭戶男13945
家庭戶女13397
0-14歲(總)5044
0-14歲男2640
0-14歲女2404
15-64歲(總)19698
15-64歲男10109
15-64歲女9589
65歲及以上(總)2913
65歲及以上男1320
65歲及以上女159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6613

交通條件


楊礎鎮交通發達,煙青一級公路南北貫通,海萊一級公路橫穿東西,南距萊陽火車站25公里,東距蛇窩泊果品批發市場10公里,西距同三高速出口8公里,距煙台國際飛機場、港口70公里,形成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

資源環境


楊礎鎮
楊礎鎮
楊礎河、沙峨河等豐子流貫穿楊礎鎮南北,水利資源豐富。山上有聞名的“飲馬河”、“赫然井”等旅遊勝景。
楊礎鎮鎮區南鄰萊陽市,北接棲霞翠屏街道辦事處,東至蛇窩泊鎮,西至觀里鎮,距市區14公里,鎮域交通發達,南距萊陽火車站25公里,西距同三高速公路棲霞市出入口8公里,東北距煙台萊山機場75公里,209省道和海萊一級公路在鎮駐地縱橫相交,對外交通相對便利。另外農村“村村通”公路,自2003年至今已硬化修通村莊90%,2008年爭取全鎮所有村莊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
楊礎鎮境內多古文化遺址,以楊家圈古遺址為最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方山,因山頂寬闊方正而得名。名勝古迹頗多,有“夕陽山市、絕壁飛泉、佛頂慈雲、唐城密雨、狼洞經聲、怪石靈霄、孤庵殘日、清溪浴馬、赫井歸雲”等十大景觀,是旅遊的好去處。方山柞蠶是省屬原種場註冊地在楊礎,是中國唯一集柞蠶母種、原原種、原種、普通種和家蠶原種、一代雜交種於一體的蠶種生產企業。年產蠶蛾50多噸,是蠶蛾保健品項目投資的優選場所。楊礎鎮有市屬規範化職業學校一處,設有音樂、美術和幼師教等專業,大學升學率達50%;另有鎮辦中學1處,完小4處。棲霞市第三人民醫院位於鎮駐地,在10個村設有鎮村醫療一體化服務站。該院是一所具有較高聲譽的整骨專科醫院,是煙台市衛生局確定的“重點專科醫院”。

農村建設


楊礎鎮棲霞市楊礎鎮東柳村充分發揮自身食用菌產業初具規模的優勢,依託遠程教育宣傳教育、技術輻射、信息傳遞等功能,積極推行“遠教+基地”模式,促進遠教學用成果轉化,為引領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一、初步實踐東柳村被列入棲霞市首批遠教“亮點工程”示範點之後,按照市委的要求,積極探索,大膽工作,並結合實際,確立了“遠教+基地”新模式。首先,打造基地場所。依託小學和村級遠教站點建成了遠教多功能培訓室、遠教資料室、圖書閱覽室,配備了豐富的科技書籍、光碟、錄音磁帶等學習資料,還建成了擴展型遠教站點,滿足個性化學用需求。其次,高標準製作刊板。圍繞產業生產實際,製作了《食用菌生產環節圖》、《食用菌保鮮加工》等大刊板,將生產技術要點直觀地展現出來,按季節性指導食用菌生產;圍繞基地管理,製作了《基地章程》、《閱覽制度》、《培訓制度》等相關制度刊板,加強基地的規範化管理。再次,優選實踐基地。建立了18個食用菌生產標準棚,能夠滿足上百人現場實踐的需求,實現了理論教學和實地操作的有機結合。
二、主要做法
楊礎鎮
楊礎鎮
一是“致富”有遠教,增收致富才可靠。基地把農民致富放在第一位,引導農民群眾圍繞“富”字做文章,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找准致富路子,實現增產增收。結合食用菌產業初具規模的實際,基地把“全面提升食用菌種植戶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推進全市食用菌產業上檔升級”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由市遠教中心牽頭,組建了由十多名專家組成的專家輔導團,與楊礎鎮食用菌協會、綠源生物研究所一起,積極組織開展培訓,推廣標準化管理,加快遠教學用成果的轉化,為菇農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二是“學習”有遠教,學習培訓更有效。基地將菇農學習培訓與遠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學”字上,圍繞提升菇農理論水平,增強菇農致富本領,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及時組織黨員和農民群眾學習和教學活動,使廣大菇農從中受益。如菇農劉桂卿,嘗到了種植食用菌帶來的甜頭,2007年又上了5個菇棚,準備大幹一場。然而,由於菇棚數量大,加上管理經驗不足,部分食用菌棒不同程度的出現了白色菌絲,並迅速蔓延擴大到整個菇棚。眼看要出現大的損失,他想到了發給他的遠教輔導專家“便民聯繫卡”,電話聯繫了基地專家—楊礎鎮食用菌協會會長林東起。林東起趕到菇棚后,將病狀電話告知了市遠教輔導專家,輔導專家到菇棚進行了現場會診,很快斷定出問題的癥結,原來是菇棒感染了青黴菌和擬青黴菌,專家立即採取措施,保住了大部分菇棒,將損失程度降到了最低。基地就此將劉桂卿的菇棚作為一處食用菌培訓點,就菇棒此種病狀開了一個現場會,對全村食用菌養殖戶進行了防治措施技術培訓,確保了全村食用菌種植的健康發展。以基地為依託,共舉辦培訓班5期,培訓達300多人次。
三是“換腦”有遠教,群眾創收點子多。基地在抓好黨員幹部和農民群眾學習培訓、組織播放收看食用菌科教片的同時,還充分發揮基地專家多、把握市場准、信息傳遞快的優勢,積極搜集科技信息、致富點子,定期送到黨員幹部群眾的手中。基地同時依託網際網路,建立了“富農電子信箱”,為每名專家製作了便民聯繫卡,黨員群眾能夠隨時與專家聯繫,取得各種專業信息、技術資料,得到輔導和幫助。2007年,基地累計發放各類視頻光碟320張,文字信息1218條,組織專家解答各類技術難題450個。
三、主要成效通過一年多來的實踐,“基地+遠教”取得明顯的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廣大黨員和群眾的科技意識增強了,思想解放了,觀念更新了。大家充分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民,僅靠單一的果樹種植是不行的,必須走科技興農和產業結構調整之路。為此,全村上下掀起了一股科技熱,“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村民們紛紛主動要求基地多播放農業實用技術。二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助推農民增收致富。遠程教育的開展,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
四、幾點體會
建立“遠教+基地”,真正的達到了讓幹部經常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的目的。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一是市委高度重視,是搞好遠程教育工作的保證。市委、鎮黨委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從人力、財力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並從培訓形式到內容等方面給予積極引導,千方百計協調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了該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二是緊緊扣住群眾的不同需求,抓住群眾的興奮點是搞好遠程教育工作的關鍵。在培訓工作中,專家能以求真務實的作風,緊緊扣住群眾的不同需求,抓住了群眾的興奮點作文章,增強了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這也是遠教基地得到群眾支持和參與率高的重要原因。三是認真搞好跟蹤服務,是遠程教育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積極開展各類培訓,邀請專家和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切實搞好跟蹤服務。需要技術的,通過現場會或上門到大棚親自指導,或提供技術資料等服務。對在跟蹤服務中發現的農戶資金不足的問題,給予協調貸款解決。通過較好地跟蹤服務,解除黨員群眾的後顧之憂,增強大家利用遠程教育增收致富的信心,較好地解決黨員群眾“學習”與“運用”結合“難”的問題,切實增強學用實效,進而推動了“遠教+基地”不斷向縱深發展。

經濟狀況


楊礎鎮是棲霞市南部一個重要建制鎮,轄47個行政村,全鎮總面積93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5萬畝,包括果園3.2萬畝,糧田1.5萬畝,其它有林地5997畝,荒山762畝,方山9820畝。2007年底總人口2.6萬人。
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億元;人均純收入4550元;工商稅收19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2億元;出口創匯150萬美元;引進內資8000萬;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以內。

產業發展


楊礎鎮
楊礎鎮
栗農業主要以小麥、玉米、花生、地瓜、水果、養殖等為主,盛產蘋果、黃金梨、王母紅仙桃、板栗等。蘋果品種早、中、晚熟搭配合理,年產量達1億公斤。年產花生6000多噸,出口花生4800多噸,被列為全國花生生產百強鎮之一。畜牧業實現規模養殖,依託六和集團發展養雞大棚1000多個,存欄量達200多萬隻,15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4處,奶站1處。觀賞魚養殖水域面積達10公頃,200餘萬尾,是煙台大學的教學科研基地。食用菌大棚4000多個,有香菇、姬菇等幾十個品種。
楊礎鎮盛產蘋果、黃金梨、王母紅仙桃、食用菌、花生、芋頭、板栗、甜柿等,並在國際果蔬博覽會上多次獲獎。年產蘋果達5萬噸,建成東柳、埠頭、楊家圈3個1000畝優質蘋果示範園和榆格庄、東李家莊2000畝無公害蘋果園。食用菌生產實現規模化、產業化,逐步打造牧—果—菌和牧—氣--果—菌兩大生態農業鏈條,發展應用沼氣2000戶,發展食用菌大棚200個達230萬棒。糧食產量1.2萬噸,其中年產花生6000多噸,出口花生4800多噸,被列為全國花生生產百強鎮之一。依託六和集團發展養雞大棚20多個,存欄量達3萬多隻,形成“公司+農戶”的產業化模式;觀賞魚養殖水域面積達15畝,100餘萬尾,是煙台大學的教學科研基地。形成“愚公山莊”農家樂旅遊和馬耳崖水庫垂釣休閑旅遊為主體的採摘、民俗、特色飲食旅遊格局。

果品經濟


該鎮盛產蘋果、花生、板栗、黃金梨、王母紅仙桃等,開在省、市舉辦的國際國蔬博覽會上多次獲獎。果品年產量達到6600萬公斤,是果品產業化最佳投資場所。年生產花生6000多噸,出口花生4800多噸,被列為全國花生生產百強鎮之一。境內玄武岩儲量豐富開發潛力大。

特色產業


畜牧業
畜牧業初具規模,傳統養殖主要有肉食雞、豬、羊、兔等,已建立兩處200萬隻肉食雞生產飼養基地和肉食雞加工出口基地。特色養殖主要有奶牛、鵪鶉、鹿、觀賞魚等,建立150頭以上的奶牛養殖場4處,奶站一處。
食用菌產業
該鎮食用菌產業逐漸形成,食用菌生產在我鎮起步早,發展快,截至2005年,已建成食用菌研究所一處,主要有香菇、雞腿菇、姬菇、平菇、白靈菇鮑菇等十幾個品種,食用菌大棚已發展到4000多個,為食用菌生產加工提供足夠的資源。方山蠶場歷史悠久,年產野生菇200噸,蠶蛾50多噸,是蠶蛾保健品項目投資的優選場所。此外還可利用方山資源發展靈芝生產加工項目。

社會事業


該鎮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楊礎鎮有市屬規範化職業學校一處,設有音樂、美術、工藝美術和幼師四個專業。鎮辦規範化中學2處,完小5處。醫療衛生條件優越,轄區內棲霞市第三人民醫院是一所具有較高聲譽的整骨專科醫院,被煙台市衛生局確定為“重點專科醫院”。

城鎮建設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鎮黨委、政府先後投資4000多萬元,規劃建設商田房50000多平方米;投資500萬元在工業園區內規劃兩街一路,園區已實現“四通一平”,投資環境條件優越,社會安定,該鎮通訊事業發達,全鎮共有程式控制電話1萬餘部,移動通訊信號覆蓋率達到100% 。

歷史傳說


楊礎鎮的地理位置很一般,除了山還是山,土質幹得很,馬路上偶爾過往的拖拉機或者來陣二級風就能帶起龍捲風似的黃土飛塵。但是在這個不起眼的小鎮卻有個傳的神乎其神的傳說,講的是:東北有個黑龍江,黑龍江里有條沒有尾巴黑龍,黑龍是幾百年前也可能是幾千年前出生在楊礎鎮一戶姓李的人家,因生下來被發現是個類似於蛇的怪物,所以恐懼的父親想將他殺死,當他偎依在已經嚇暈過去的母親胸前吃奶的時候,父親的斧頭落了下來,未曾想只砍掉了他的尾巴,被劇痛襲身的黑龍騰空而起,冒雨飛身向北,直至黑龍江才安下身來,成長以後心地善良他在當地為民作了許多好事,因為沒有尾巴,所以被人尊稱為禿尾巴老李。為了紀念他,家鄉人把他的生日陰曆2月10日定為‘趕集會’也叫做‘趕山’,這天是一年中鎮上是最熱鬧的一天,來來往往的幾萬人沸騰得像要蒸發掉些什麼,而鎮上所有的學校也會在這一天給學生放假,准許學生去‘趕集會’,據說這一天黑龍都會回來看一下家鄉和家鄉的人們,所以每年的這一天,鎮上大都是多風的天氣,有時還會下雨。當然也許這只是個教人向善傳說……

特色產品


蘋果,果品,蠶繭,花生,板栗,黃金梨,肉食雞,奶牛,鵪鶉,觀賞魚,食用菌,香菇,雞腿菇,姬菇,平菇,白靈菇,靈芝

鎮屬學校


棲霞市楊礎鎮東柳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吉格庄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太平庄村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杜家黃口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楊礎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榆格庄完全小學
棲霞市楊礎鎮第一中學
棲霞市楊礎鎮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