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哲學名詞

文學是研究文子其故事、《文子》其書、文子其思想以及《文子》文學性等的一門學問。

作者


文子,生卒年不詳,是道家祖師,被尊為太乙玄師,老子的弟子,少於孔子,曾問學於子夏和墨子,是《文子》(《通玄真經》)一書作者。常游於海澤,越大夫范蠡尊之為師,授范蠡七計。范佐越王勾踐,用其五而滅吳。
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條文下註明:“老子弟子,與孔子同時。”北魏李暹作《文子注》,傳曰:“姓辛,……號曰計然。范蠡師事之。本受業於老子。”文子學道早通,遊學於楚。楚平王孫白公勝曾向他詢問“微言”。后又遊學到齊國,彭蒙、田駢、慎到、環淵等皆師事之,形成齊國的黃老之學

名言


文子的主要著作《文子》(《通玄真經》)中有很多名言名句,被後世的著作所吸收承襲,從而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人莫鑒於流潦而鑒於止水,以其清且靜也。】
《莊子·德充符》:“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故仁莫大於愛人,智莫大於知人。】
《論語》:“仁者愛人。”文子是老子弟子,當與孔子同時,而《論語》是孔子弟子集孔子語而成,若《文子》為文子本人所著,則“仁莫大於愛人”早於《論語》“仁者愛人”。按,漢墓中與《文子》同時出土亦有《論語》殘簡。
【善游者溺,善騎者墜,各以所好,反自為禍。】
《淮南子·原道訓》引用為:“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
孫思邈《千金要方》轉用為:“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
【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良弓藏,功成名遂身退,天道然也。】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混混之水濁,可以濯吾足乎?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纓乎?】
史記》載屈原遇漁父,有歌曰:“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矢之疾,不過二里;跬步不休,跛鱉千里;累塊不止,丘山從成;臨河欲魚,不若歸而結網……
【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漢書》:“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皆出其後。
【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
據出土竹簡,改“老子曰”為“文子曰”,則此語出自文子本人,而世傳《屍子》有“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之語。屍子為戰國時人,晚於文子。則最早闡述“宇宙”者,當為文子。另外與屍子同時並且早於屍子的還有莊子,亦有“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莊子·齊物論》:“奚旁日月,挾宇宙?”最早使用了“宇宙”一詞)《淮南子·齊俗論》引用《文子》此語,而改為“往古來今謂之宙,天地上下謂之宇”。
【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
《淮南子·主術訓》引用了《文子》,改為“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增加了一句“非慈厚無以懷眾”。到了三國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再次抄用,改為“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乘輿馬者,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游而濟江海。】
荀子在《勸學》篇有“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而文子早於荀子。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基也,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理,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術訓》引用此語,略有改動:“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
【是以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
《淮南子·氾論訓》按原文引用。
【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賢師良友,舍而為非者寡矣。】
論語·述而》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句。
【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俗。】
《淮南子·氾論訓》抄用為“苟利於民,不必法古;苟周於事,不必循舊。”改“俗”為“舊”。
【今為學者,循先襲業,握篇籍,守文法,欲以為治,猶持方枘而內圓鑿也,欲得宜適亦難矣。】
此乃成語“方枘圓鑿”最原始出處。而宋玉《九辨》:“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齟齬而難入。”晚於《文子》。
【故揚湯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為成語“揚湯止沸”最早出處。】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欲湯之滄,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三國志·魏書·劉廙傳》:“揚湯止沸,使不焦爛。”
【衰世之主……構木為台,焚林而畋,竭澤而漁,積壤而丘處。】
此即成語“竭澤而漁”最早出處。隨後有《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再後來有《淮南子·本經訓》,引用《文子》原文。
註:【】內為《文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