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界回族鄉

山界回族鄉

山界回族鄉地處隆回縣南部邊境,東連北山鎮,南接武岡市雙牌鄉,西與本縣三閣司鄉接壤,北與本縣桃洪鎮毗鄰,鄉政府機關離縣城5公里。

歷史沿革


舊屬武岡縣紫陽鄉。
1950年4月,劃歸隆回縣
1956年9月,在原山界、新隆、金隆等小鄉合併后,經省政府批准,建立山界回族鄉。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體制變化中,民族鄉被撤銷,山界回族鄉併入紅旗公社。
1961年建立紫陽區,紅旗公社被劃為11個公社時,建立民族人民公社。
1978年原天福公社併入。
1982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天福公社分出,建立山界回族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社建鄉,改名為山界回族鄉。
1995年6月撤區並鄉,將原羅白鄉併入。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2年,全鄉轄坳頭、黃羊、木瓜、左江、崇山、龍眼、香花、篡英、新栗、落馬、千秋、羅白、陳栗、金雞坪、五峰山、莫洛田、槎江、樟石、大坪庄、朝陽、民族、老屋、南寺、架梘、四方井25個行政村,219個村民小組,其中回族村5個,回族組74個。總面積4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6996人(2020年)。全鄉總耕地面積1.63萬畝,其中水田1.13萬餘畝,旱土0.5萬畝,林地2.9萬畝。
山界回族鄉
山界回族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山界回族鄉地處隆回縣南部邊境,東連北山鎮,南接武岡市雙牌鄉,西與本縣三閣司接壤,北與本縣桃洪鎮毗鄰。

地質地貌

山界回族鄉地質屬卡斯特地貌,屬石灰丘陵地區,石山多,耕地少,缺水,易乾旱。

人口民族


轄區總人口18148人(2017年)。
2018年,轄區共有居民6540戶,總人口27075人,其中回族村5個,回族組74個,回族人口9476人,佔全鄉總人口的35%。
2021年7月,隆回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山界回族鄉常住人口16996人。

經濟概況


山界回族鄉素有“百合之鄉”、“三辣之鄉”之稱。龍牙百合紅皮大蒜、虎爪生薑是遠近聞名的拳頭產品。2011年龍牙百合產量1800噸,紅皮大蒜產量600噸,虎爪生薑產量500噸。畜牧業以豬、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3萬頭,牛飼養量0.8萬頭,家禽年飼養量7.6萬羽。2011年在龍眼村、落馬村、架梘村新建金銀花基地3個,集中連片種植金銀花187畝,在四方井村、羅白村、落馬村等村種植百合653畝。
2014年,全鄉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財稅收入完成363萬元;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額達1200萬元,完成120%;居民人均收入3079元。
截止到2014年末,全鄉共落實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2521畝,糧食總產13820萬噸,完成雙季稻集中連片1000多畝;完成土地流轉1000餘畝,成立農業合作組織一個。全鄉種植“三辣”面積達6000餘畝,甘蔗1000餘畝,龍牙百合在本鄉及外地種植達3000餘畝,實現產值達5億元。新增和擴大牛羊養殖項目4個,投資額達300餘萬元。全鄉2014年末生豬存欄0.92萬頭,出欄1.36萬頭;牛存欄0.72萬頭,出欄0.22萬頭;羊存欄0.72萬頭,出欄0.33萬頭;家禽存籠9.1萬羽,出籠11.5萬羽。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止到2012年統計數據,山界回族鄉有“農家書屋”25個、遠程教育站點25個,幼兒園2所,小學6所,初中2所,初中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截止到2012年統計數據,山界回族鄉擁有鄉級衛生院1所,村衛生院23所,2.31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

民生工程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86戶,人數960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82人,解決危房改造工程92戶,發放危房改造資金73.6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4萬人。

民族文化


山界回族鄉市回族聚居區,凸顯了回族人民的特色。
清真寺全鄉有四座清真寺,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清真寺與回民一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回族宗教活動中心。每日“五時拜”,每周的聚禮,每年兩次“會禮”,都到清真寺舉行。宗教節日,如先知誕辰,都在清真寺慶祝。嬰兒初生時命名和亡人的殯禮也要到寺內請阿訇主持舉行。它同時也是回民的宜教中心、宗教教育中心、文化中心等。
開齋節在回曆每年9月,從見新月到下月見新月終的一個月里,凡男子在12歲以上,女子9歲以上,都要把齋。即從日出後到日落前,不得進食,直到回曆十月一日開始為開齋,屆時要歡慶3天,家家宰牛、羊等招待親友慶賀,並要做油香饊子、油果子等多達二、三十種節日食品。
古爾邦節即獻牲節,在回曆十二月十日。節日當天不吃早點,到清真寺做過禮拜之後宰牛獻牲。獻牲的牛羊,要體態端正,無缺損,宰后的牲畜按傳統分成三份,一份施散濟貧,一份送親友,一份留自己食用,但不能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