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廈街道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轄街道

崧廈街道位於上虞區北部,總面積87.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18550人(2017年),杭甬高速公路穿鎮而過,是浙江省中心鎮、百強鄉鎮。全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其中制傘企業1134家,年產各類傘4億把,市場佔有率達到25%,2002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傘城”。為加大傘件塊狀經濟發展,崧廈鎮成立了傘業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5000畝,已開發建設2500畝。

2019年10月,崧廈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歷史沿革


崧廈鎮古稱嵩下市。據《上虞縣誌》與《崧廈志》記載,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吳國內史左將軍袁崧為御孫恩築城,次年袁崧兵敗殉職,後人為紀念袁崧,稱其所築之城為“嵩城”,並為其建造忠介袁公祠。后嵩城及袁公祠年久廢棄。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里人重建袁公祠於現址。祠北有街名嵩下市(見明倪元璐嵩城廟碑記)。袁公祠俗稱嵩城廟,解放前後一直稱為崧城廟。清朝以後的地方志中嵩下市逐漸改為嵩城市、嵩鎮、嵩廈街、松廈鎮、崧廈鎮等字樣。1936年版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記載為崧廈鎮,至解放初已不見有別名出現,統一稱為崧廈鎮。崧廈於1949年5月解放,6月建立紅色政權崧廈鎮人民政府。1956年5月改組為鎮人民委員會,1958年為崧廈人民公社城鎮大隊(不久即改為城鎮管理區),1959年恢復鎮人民委員會,1961年又與崧廈公社合併成立崧廈鎮人民公社,1965年與崧廈公社分開,恢復崧廈鎮人民委員會,1968年改稱崧廈鎮革命委員會,1981年恢復崧廈鎮人民政府。
1992年4月撤區並鄉擴鎮,原聯豐鄉、華鎮鄉、新建鄉、崧廈鎮合併,重新組建崧廈鎮人民政府。
2001年11月,根據市委,市府的區域調整規劃,又將瀝東鎮的四埠片、三聯片(即原四埠鄉、三聯鄉)后凌湖等37村併入划給崧廈管轄。現今的崧廈鎮範圍,實際就是原來的一鎮五鄉。
2006年4月18日,《上虞市政府關於調整崧廈鎮行政村規模的批複》(虞政發[2006]12號)同意崧廈鎮的行政村由97個調整為38個。
崧廈鎮
崧廈鎮

地理環境


崧廈鎮
崧廈鎮
崧廈,地處寧紹平原北部,位於杭州灣南岸,是虞北地區的中心城鎮,素有“只亂天下,不亂崧廈”之美稱。全鎮面積84.8平方公里,轄97個行政村和3個社區,人口11萬,是上虞市人口第一大鎮。1998年2月,崧廈被列入浙江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又被列入浙江省中心鎮,2002年10月被中國輕工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傘城”,2003年被上虞市委、市政府列為上虞城市“副中心”,2004年,崧廈列紹興市工業經濟綜合實力二十五強第22位,列浙江省百強鎮第59位,同時躋身全國千強鎮之列,位列第258位,位居上虞區首位。

行政區劃


現轄3個社區、3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崧鎮南路。
崧廈鎮轄區詳情
祝家街社區顧家弄社區躍進橋社區章家村呂家埠村雀嘴村蔡林村新下湖村嚴巷頭村西華村陸家村共何村前庄村時華村
丁澤村潘韓村聯勝村東上湖村三華村雙埠村金中村廟川村新光村杭郭村舜源村任謝村東凌湖村祝溫村
章黎村萬湖村黃家堰村港聯村楊凌湖村內五甲村外五甲村聯海村聯塘村勤聯村寺前村福海村三友村

經濟


2010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2億元,增長1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億元,增長15.8%;國地稅收入2.44億元,增長25%;工業總產值137.9億元,增長25.6%,其中92家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88億元,增長39.7%;自營出口2.42億美元,增長58.5%;農業總產值4.28億元,增長4.9%;農民人均純收入15948元,增長13.5%。

主導產業

已形成以傘業經濟為重點,冶鍊、服裝、燈具為輔的四大塊狀經濟。其中傘業是崧廈鎮的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2004年工業產值佔全鎮63.9%,並已連續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傘節,已基本形成傘布織造、印染、縫紉、絲網印刷、拉絲、制管、噴塑、成品傘製作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產業群,形成傘布印染企業、傘骨製造企業、傘架生產企業、成品傘製作企業的產業鏈。到目前為止,已創省級名牌產品2隻,省級著名商標2隻,紹興市名牌產品4隻。

特色產業

崧廈鎮是全國知名的傘業特色區域,傘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2005年該鎮有制傘企業1136家,有從業人員2.2萬人,年產各類成品傘3.8億把,實現傘業產值50.65億元,銷售47.90億元,利稅4.38億元,傘業產值佔全鎮工業產值的64%。崧廈傘業已基本形成了拉絲、制管、噴塑、零配件生產、傘骨架組裝、成品傘製作等一整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同時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30個傘業專業生產村。崧廈傘業有省級名牌4隻,省級著名商標3隻,紹興名牌2隻,紹興著名商標1隻。2005年11月28日開業的中國傘城.商業廣場是國內唯一以傘為主題的多功能現代商務基地,是集信息、物流、購物、休閑、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市場模式,總佔地170畝,規劃建築面積150000平方米,建有商鋪500餘間,它開業與發展將使崧廈真正成為全國傘品研發、品牌集聚、銷售彙集的中心。2003年10月和2004年11月,在本鎮成功舉辦了首屆和第二屆中國傘節,2005年11月28日,中國傘城、商業廣場開業慶典活動圓滿舉行,這些節會的成功舉辦,提高了“中國傘城”的區域知名度及崧廈傘業的知名度,極大推進了傘業經濟的發展。

文化


崧廈建鎮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600年以前的東晉。時任吳郡內史的袁崧兼轄崧廈,因抗流寇戰死沙場,乃建袁公祠以紀之,並稱其所築之城為“嵩城”。后又改稱嵩下市、嵩城市、嵩鎮、嵩廈街,至1936年,《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中記載為崧廈鎮,一直沿用至今。

交通


崧廈,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是虞北地區23萬人口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崧廈東接滬杭甬高速公路329國道又沿鎮南而過,杭甬運河貫通東西,蕭甬鐵路104國道、上三高速近在咫尺,行車至寧波北侖港和杭州蕭山機場僅50分鐘車程。正在規劃建設中的紹興跨海大橋南北大通道縱貫全境,不久,經杭甬高速、上三高速至國際大都市上海的車流將在崧廈的土地上穿梭不息。

社會


崧廈發展

崧廈鎮
崧廈鎮
自晉以前,崧廈原是荒蕪的海域,但世代崧廈人與海爭地不息。歷代崧廈人秉承先人戰天鬥地、自強不息的精神,抗外敵,精耕種,共同建設美好家園,構築了一道風景。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崧廈人審時度勢,面對機遇與挑戰,敢於“吃螃蟹”,開拓新領域,通過自己的吃苦耐勞,以風雨無阻的勁頭,曝日淋雨的毅力撐起了傘業、建築兩大行業。在中國傘業市場中,崧廈製造的傘件已是“四分天下有其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傘城”;建築行業同樣業績驚人,從沿海大都市到西部重鎮,從國內到國際,崧廈人精心打造城市樓宇,為“建築之鄉”增光添彩。
古老而年輕的崧廈,以其淳樸的鄉土民風及優越的投資環境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投資者。省級傘業工業專業區更是呈現出勃勃生機,在不斷壯大傘業塊狀經濟的同時,造福著崧廈人民。總投資8億元的“中國傘城商業廣場”,是浙江大型多功能複合式現代商務基地,囊括了主題式商鋪、產權式酒店公寓、大型超市以及服務休閑連鎖等多種業態,全方位服務杭州灣、華東乃至全國市場。崧廈正成為全國傘品研發、品牌集聚、銷售彙集的中心。
崧廈鎮
崧廈鎮
在新的時期、新的形勢下,11萬崧廈人充滿激情,在“崧廈精神”的感召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業中,用行動印證著“崧廈精神”,用行動拓展著“崧廈精神”,用行動書寫著新時期下的“崧廈精神”,披荊斬棘,奏響發展的主旋律,共同謀求崧廈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

代表人物


崧廈鎮
崧廈鎮
古老的崧廈,有著深厚的歷史印記,與歷史的源遠流長相映照的是,崧廈歷朝以來人才濟濟,名人輩出。崧廈既得越地文化之熏染,又有崧廈人獨特稟賦,兩者悄然合一,自是代代有人出。宋時俞氏三相;明時有俞廷玉與子通海、通源、通淵,皆為明之大將,建奇功、封都侯,又俞大猷為明抗倭名將;清時工商業家連仲愚興水利、濟鄉鄰,夏同善進士出身,升任尚書,號稱“青天”;現代有教育家夏丏尊,地理學家屠思聰,革命志士嚴紅珠、章輔;當代則有兒童文學作家金近,原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