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麥稈剪貼的結果 展開
- 源於明代中葉的傳統民間工藝品
- 浦江麥稈畫
麥稈剪貼
源於明代中葉的傳統民間工藝品
麥稈剪貼是傳統民間工藝品。又稱“麥秸剪貼”、“麥稈剪貼”。利用麥秸自然光澤和搶撕成絲的特性,經燙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搶”等特技工藝,或平貼,或直接用麥秸逐層粘堆而成畫面。一般運用國畫形式構圖。嵌貼於鏡框內,作為欣賞品。麥秸畫工藝品,全國很多地區部有生產,以仙桃、哈爾濱、潮州、南陽、浦江和廣西等地生產的較著名。
2014年12月3日,麥稈剪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麥稈剪貼
建,麥稈貼畫技藝展,單剪貼展剪貼造型,堆貼魚、鴛鴦、錦雞、熊貓等。並有以麥稈工藝製成花瓶的插花及書籤。
仙桃麥稈剪貼稱 鄧氏麥稈畫,可上溯至隋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仙桃麥稈剪貼
仙桃麥稈畫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創新,構圖主要以荊楚文化為背景,以湖北魚米水鄉特色為題材而創作,從單純的平面雕刻發展至半立體乃至全立體的工藝,並且沿用前輩製作工藝,使作品成為既美觀又環保的綠色藝術品。鄧氏麥稈畫大致形成於清同治年間,湖廣沔陽州舉子鄧綽堂(字雅儒)進京殿試,候榜期間盤纏告罄,於郊外取材製作麥稈畫於市,王公大臣爭相購買,聚京舉子莫不驚羨。故進士及第,欽點翰林,編修閑暇研磨此畫技藝,日趨完美,形成一門獨特的藝術秘傳於嗣。辭官歸田后回祖籍,開始在仙桃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稈畫。2013年仙桃麥稈剪貼傳承人鄧友譜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14年12月3日,仙桃麥稈剪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麥稈剪貼
2009年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14〕59號),公布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153項,其中,河南省18個項目成功入選。清豐縣傳統美術麥稈剪貼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聶氏麥稈畫也是目前在中原地區規模和影響較大、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文化較好的麥稈畫品種之一,在民俗學、繪畫藝術、民間技藝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此次被列入國家級保護項目名錄,將推動清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邁上新的台階,也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助推我縣文化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麥稈畫因其製作材料為麥稈而得名,是一種洋溢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民間剪貼藝術,象徵著吉祥和豐收。所以它是有特殊含義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