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橋

寧海橋

寧海橋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與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古為寧海渡,故名寧海橋。寧海橋初建於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於溪海在此處匯流,建橋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是一座勢如長虹、凌空飛架的大石橋。每年端午節,拂曉站在橋上觀日出,蔚為奇觀:旭日初升,極似一面大圓鏡,放射出萬道金光;橋下波光粼粼,猶如金龍逐波,十分壯觀,故有“寧海初日”之雅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寧海橋2013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構造介紹


寧海橋
寧海橋
寧海橋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距離市區約15公里的木蘭溪入海口,南北走向。木蘭溪下游把興化平原為南、北洋,南岸為寧海(今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北岸為涵江(今涵江區白塘鎮鎮前村)。因這裡溪海彙集,潮大流急,泥沙滾滾,建橋工程十分艱巨。從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間,六建六圯。現存的橋,是從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始,耗費15年修建的。全長225.7米,寬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兩墩間的凈跨徑8.8:11.8米,比我國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度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條鋪設而成,每塊條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資數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攔,望柱頭雕刻著姿態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橋的兩端,原豎有高約3米的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護橋將軍石像四尊,現只 存兩尊,系明代雕造。
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儀態萬千,蔚為奇觀,故有“寧海初日”之譽。寧海新橋已正式動工建設,以保護這座元代古橋不再受損。

寧海初日


福建沿海的橋樑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自古就有“閩中橋樑甲天下”的美稱。寧海橋因其所處的水文、地質複雜,工程巨大,建造質量高,向來是研究我省橋樑建築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寧海橋
寧海橋
明代邑人陳經邦《寧海橋記》形容該橋“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寧海橋的建成,使得人們難以逾越的天埑變通途。方便的交通不僅促進了兩岸的文化發達和經濟繁榮,也造就了壯美的旅遊景觀。過去大人訓示小孩“走橋要念志”,為的是不忘前人締造之功。後來就成為俗語。與寧海橋有直接聯繫的莆田俗語有“皮比橋兠石還厚”;“像橋兠的水,流入無聲音,流出嘩嘩響”。前者形容某人無恥,後者形容某人喜歡佔便宜。前者可以看出橋兠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後者則是人們對溪海交匯的寧海橋的潮汐現象認真觀察得出的結論。晴天的早晨,當站在寧海橋上東眺大海,看不到太陽從東海升起,即興化灣海面升起,因為寧海橋下的海水流到海濱村就往北流進三江口,再向東流,所以站在寧海橋上看不見太 陽從海中升起,故稱"寧海初日”而不是寧海觀日出,因為據太陽的軌道,端午節時太陽直射寧海橋下游的海面,不會被兩邊的海堤遮住,這段時間,太陽照上海水全部反射到橋上,同時初五前後是退潮,寧海橋整個海面被陽光照得如萬條金龍翻滾,金光閃閃,非常壯觀,過去我認為只有端午節能觀到”寧海初日”,卻經常端午節遇不到晴天而看不到”寧海初日”。後來才知其實端午節前後數天都能看到”寧海初日”奇觀,這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前人有詩句贊曰: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涌金輪,洗出海天赤"。

歷史傳說


“皮比橋兜橋石厚。”這是涵江地區民眾的一句口頭語,諷刺人臉皮厚不知羞恥。這是孺婦皆知的一句話。但是寧海橋傳奇卻不一定眾所周知。
寧海橋位於莆田市涵江區鎮前村與莆田縣黃石鎮橋兜村之間。北岸古時名寧海鎮,所以橋名寧海橋。寧海橋雄踞於木蘭溪入海口上,木蘭溪分興化平原為南北洋,寧海橋乃為南北兩洋的交通要道。
在未建橋之前,寧海橋這個地方是寧海渡,百姓來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而且危險。相傳,海中有一條鯉魚精時常興風作浪,船翻人亡,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某日,龜山寺僧越浦來此渡口要去南洋化緣。寺僧越浦目睹船翻人亡慘景,兩掌合一,口出“阿彌陀佛”之言,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他決心募捐建橋。
修建跨海橋,非一日之功。為了做好準備工作,寺僧越浦一邊募捐,一邊在寧海渡北岸創建吉祥寺為龜山寺下院,作為建跨海橋的落腳點,至今涵江流傳一句口頭禪:“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就是講此事。
開工之時,民眾歡喜雀躍,主動參與,工程進展順利,一墩一墩的橋墩在海中屹立。面對民眾熱情踴躍的場面,眼看速度進展快速,寺
僧越浦心中暗自欣喜:橋成民眾就不必飽受渡海之苦。自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的十六載春秋的募捐、建造。眼看跨海大橋就要成功告竣時,有一日,天上烏雲密布,海面狂風大浪,加上雷雨交加,寺僧越浦和民眾的心血毀於一旦。此事民間有一傳說,說是海中鯉魚精作祟所致,此後,行人仍然靠渡船來往。
寺僧越浦不氣餒,發動全寺寺僧走遍八閩大地繼續募捐資金,總結經驗教訓。他親自到泉州開元寺請教主持,參觀洛陽橋,吸取洛陽橋的
建築方法。第二次再動工時,寺僧越浦決定把橋址向後移動,選定較好的地質,把橋墩造成船形,經得起海水漲潮和退潮的衝擊。此項工程十分艱巨,一則花錢多,二則時間長,所以,難免出現一些不隨人意的事情:造橋工場上有人偷材料,寺僧有的外出募捐不出力想溜走。寺僧越浦耐心細緻開導大家,他用手指作筆,用海水作墨,在吉祥寺的石柱上寫下對聯勸善:
施我物必昌偷我物必殃,
入吾門不貧出吾門不富。
說也奇,寺僧越浦的字猶如石匠刻在石柱上一樣,入石三分,民眾和眾僧都感到驚奇,自此,工地的材料無人敢偷,眾僧無人敢離開吉祥寺。
又經十載的苦心,橋終於快建成了。一日,鯉魚精又來興風作浪,擺起魚尾,想掃掉橋墩。正當鯉魚精作祟之時,觀音菩薩現在空中,制服了鯉魚精。為了紀念觀音菩薩相助之功,民眾修了一座觀音亭,亭中的觀音手中不是拿甘露瓶,將甘露灑向人間,而是手提一條紅鯉魚,滅了禍孽,橋很快就建成了。
這座全長225米,寬5.8米,高約10米的大石橋,工程非常艱巨,那75塊巨大的石樑架在14座船形的橋墩上,如長虹卧波,極為壯偉。這 座石樑式大橋的兩墩之間凈跨徑8.8米至11.8米,比我省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保持著宋代橋樑建築的風格。
寧海橋景觀圖片1
寧海橋景觀圖片1
寧海橋建成之後,成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人稱“寧海初日”。初日到處有,而在寧海橋上觀看十足稱奇。當你候於橋上,東方漸白,朝 霞映空,興化灣海天相接處金光閃爍,水天俱赤,一輪曉旭,大如箕頭,滾滾躍躍,噴薄而出,海灣碧波,頓成紅浪,宛如朱帛鋪地,直達橋下,“銜塞橋孔之間,駕石樑而上”,氣象萬千,蔚為奇觀。這一奇觀他處不可得見,此正是寧海初日的特點!古人有詩云:“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涌金輪,洗出 海天赤。”
龜山寺僧越浦修寧海橋被沖毀之後,到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興化府同知徐則敬聘靈雲寺僧湘江修橋,立址重建,十多年才修成,后又歷經翻修,才成為如今所見的寧海橋。

相關詩詞


寧海橋
寧海橋
橋北岸有座建橋時同建的吉祥寺,大門外4根花崗岩石柱,目審手捫,並無刻鑿或書寫痕迹,但站在3米之外的一定角度審視,卻有兩對書法遒美的隸書對聯,誠為奇迹。其對聯曰:“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入吾門不 貧,出吾門不富”。

橋體現狀


這種“橋上橋”的模式,在全國都較為罕見,對古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自從古橋被架了新橋,交通量急劇增加,各種大型車輛通過時產生劇烈震動,使古橋橋墩不堪重負,尤其是中間橋面出現嚴重下沉,整個橋面還有不同程度斷裂,徹底成了危橋。
經涵江公路分局檢測,該橋已被測定為危橋,已實行交通管制。
寧海新橋已正式動工建設,以保護這座元代古橋不再受損。

旅遊指南


交通指南

從莆田車站坐車到涵江或黃石,再坐摩托車就可達。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距離市區約15公里的木蘭溪入海口,南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