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城隍廟
莆田城隍廟
莆田城隍廟是始建於明朝洪武三年。城隍作為古代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城隍廟內的城隍爺,為保護城池,除暴安良,庇護民眾之神。舊社會,莆田民間有個習俗,若有交加不明的糾紛,一時無法解決的雙方,就到城隍廟請城隍爺“主宰”,抽籤問卜、咒誓。所以,百姓很信仰城隍爺。據傳,農曆五月十九日是城隍誕辰之日,各處城隍廟都請梨園戲演出,以示祝賀。目前,原莆田縣境內就有八座城隍廟。
城隍廟一般都建立在府、縣、衛、所的所在地,但有不同的級別。莆田荔城古為興化府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創建興化府城隍廟(即今廟前城隍廟)。此廟歷代均有修葺。今仍保持明代建築風格,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正13年,興化縣由游洋遷往今新縣,後來也建了城隍廟。明代,沿海各地受倭寇騷擾,明洪武20年(1387年)在平海築城防衛,設置平海衛,同時也建了城隍廟;忠門莆禧也建城池屯兵拒倭寇,設立千戶所,城內也建城隍廟。莆禧古稱鯉江,此廟稱為鯉江城隍廟。與此同時,忠門東吳吉蓼也建城,並修建城隍廟。
上述五處城隍廟均建在當時各級政治、軍事設置之處,有府、縣、衛、所各級城隍廟。此外,據現所知的還有三座城隍廟,既不是建在府縣所在地,又不是建在衛所管轄地,卻是建在鄉間。這三座城隍廟的興建都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並具有一定的民族意識。
華亭城隍廟是原莆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仁和城隍廟。它具有一段民族反抗意識的歷史。南宋末年,元兵入侵攻陷南宋國都臨安。二少帝南渡福建。臨安仁和城隍爺也隨駕南來到莆田。後來,在山清水秀風景宜人的木蘭溪畔華亭擇地建城隍廟。為不忘南宋故都臨安仁和縣的城隍廟,所以也名為仁和城隍廟。與此同時,南宋偏安於閩、粵東南沿海彈丸之地,大片國土落入元兵之手。邑人為懷念故國,便在筱塘(今烈士紀念碑前)建一座坐南朝北,面向故都臨安,廟名為浙江廟,供祀城隍爺。此廟朝朝暮暮面對浙江臨安,寓意時刻不忘故國。因城建的需要,廟已遷移建在鳳凰山麓、東圳乾渠西側。涵江的鯉江城隍廟建於清初。康熙五年(1666年),因沿海截界莆禧鯉江廟廢。莆禧百姓遷移涵江鳳嶺。於是,百姓就在當地重建城隍廟。為不忘故土,廟也名為鯉江城隍廟。不久,沿海復界,百姓遷回莆禧居住,又建鯉江城隍廟,但涵江那座城隍廟仍存。所以,目前有莆禧和涵江兩處鯉江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