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
《傷寒來蘇集》是2009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柯琴。
《傷寒論注》系柯氏將《傷寒論》原文依六經方證,分立篇目,重加編次而成。首列總論一篇,集《傷寒論》總論傷寒之條文,並詳加註釋,使人開卷便知傷寒脈證得失之大局;其次,依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序分述各經之脈證。每經之中,亦先立總綱,務使讀之便明每經之大略;再以方證分篇目,將《傷寒論》之條文,各以類從,其後又附以各方證之加減變化,並予以註釋。
傷寒來蘇集
當始於唐·孫思邈,《千金翼方》“方證同條,比類相附”即此之謂也。宋·朱肱隨之於後,其《類證活人書》“將病對葯,將葯合病”。至柯氏,承前賢之旨,加以變化。以方類證之編次研究從茲定矣。細究柯氏之編次整理,具以下特點。其一、不依傷寒條序,仍從六經之次。柯氏依據自己對《傷寒論》具體方證之體認,將其分別歸於六經之下,以利於臨床辨證治療。此與朱肱之以病症為綱顯然不同。孫思邈雖亦按經分篇,但相較之下,欠於周詳。其二、經證并行,以證為主。從臨床看,六經雖可定位,但有寬泛之嫌。若於六經之下,再細辨諸方證之別,則臨證有的。故柯氏之編可謂切於臨床實用。相較之下,孫氏之編次過於籠統,粗疏,而朱氏之編則有症、證不分之嫌。其三、方證之名實始立。孫氏雖有桂枝湯、麻黃湯等標目,但言法不言證。朱肱雖有“葯證”之說,但朱氏所言為“症”,非“證”。柯氏之編則不然,其以方名證,以方類證之編次,可謂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故自柯氏始,《傷寒論》之方證始漸趨明確、具體。
一書,為柯氏發揮《傷寒論注》未盡之義,對傷寒六經之含義、治法及合病、並病、溫、痙、濕等病詳加闡述,並細析演釋六經病及制方大法。其中以六經之論及制方大法最為切要。
讀《傷寒論》者,未有不言六經者。然仲景於其書中未明言六經為何,故後世學者各述己見,諸說雜陳。柯氏以為六經為百病立法,非專於傷寒一病,如其所言“按仲景自序言作《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則傷寒雜病,未嘗分兩書也。凡條中不冠傷寒者,即與雜病同義。如太陽之頭項強痛,陽明之胃實……等症,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是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病立法也”。至於六經之義,柯氏摒前人之說,獨倡經界之說,補偏救弊,切中肯綮,啟後學之功可謂大矣。其認為“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經範圍者,猶《周禮》分六官而百職舉,司天分六氣而萬物成衛。傷寒不過是六經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經,是經界之經,而經絡之經,妄引《內經·熱病論》作《序例》,以冠仲景之書,而混其六經之症治。六經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脈辨證能盡愈諸病之權衡廢矣”。是知《內經》所論為經絡,而仲景所論為經界。
一方可含數法,而一法可立數方;有方無法,則方為堆砌之葯,有法無方,則法為無依之空談,故方與法不可偏廢。詳方制之說始於《素問·至真要大論》,后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序》提及“方制之法”,柯氏則立專編以論之。細究之,前人之論詳於方而略於法,柯氏則方、法並重。柯氏以六經為綱,統領諸方,並將諸方分為汗、吐、攻、和、寒、溫六種,分為表、里、寒、熱、半表半里諸證而設。每方每證下又列有數方,每方之加減變化亦詳予剖析。如此則法中有法,方外有方,變化無窮,誠如柯氏所謂“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拘之耶”。
《傷寒附翼》為論方專書,以六經為綱,統攝諸方。每經諸方之前先列總論,以闡明本經立法之要,次列諸方。每方後分列組方之意及使用法則。
前見於王好古之《陰證例略》及喻昌之《尚論後篇》。王氏以三陰分經譴方,如“傷在太陰,理中湯”,“傷在少陰,通脈四逆湯加減、四逆湯”,“傷在厥陰,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吳茱萸湯”等。喻氏將《傷寒論》方按六經分類,如“太陽經風傷衛方”,“太陽經寒傷營方”,“太陽經風傷營寒傷衛方”,“太陽合陽明方”,“陽明少陽各方”,“三陰及各證方”。柯氏繼之,以六經類方,即“太陽方”、“陽明方”、“少陽方”、“太陰方”、“少陰方”、“厥陰方”。柯氏推崇六經辨治,其實質為據六經病證不同而立法處方,故六經辨證實涵八綱辨證,其指出“於諸病之表裡陰陽,分為六經,令各得其司。清理脈症之異同,寒熱之虛實,使治病只在六經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溫補等法而無失也”。是知,柯氏之六經類方,融六經、八綱為為爐,以仲景辨證論治之旨。柯氏又認為“方各有經,而用可不執”,“六經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經有互相通用之妙”。足見其以六經類方,而不泥於經。
羅美《古今名醫方論》載方137首,引柯氏之論69首,《刪補名醫方論》選柯氏方論53首,足見柯氏方論於後人之影響。柯氏論方先析症情之理,再述治療大法,再論組方遣葯,不單以論方是事,務使仲景之圓機活法躍於紙上。如其論烏梅丸,先解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諸症,再引《內經》之文論其治療大旨,再細述方中各葯之效用配伍。其中理、法、方、葯俱備,不獨解烏梅丸一方,亦使人明了厥陰病之治療大法。
柯琴,字韻伯,號似峰,清代醫家,浙江慈溪(今屬餘姚)人氏,后遷居虞山(今江蘇常熟)。博學多聞,能詩善文,不涉仕途,矢志醫學,但不以醫鳴,故知之者鮮。
柯氏認為“著書者往矣,其間幾經兵燹,幾番播遷,幾次增刪,幾許抄刻,亥豕者有之,雜偽者有之,脫落者有之,錯簡者有之。如註疏者著眼,則古人之隱旨明、塵句新;註疏者失眼,非依樣葫蘆,則另尋枝葉,魚目混珠,碔砆勝玉矣”,故而“胸中有萬卷書,筆底無半點塵者,始可著書;胸中無半點塵,目中無半點塵者,才許作古書註疏。夫著書固難,而註疏更難”。《傷寒論》成書未久,便因戰火散佚,經后王叔和編次,方流傳於后。然叔和之編次,已失其舊。其後又經宋臣校正,去仲景原貌更遠矣。又有方有執、喻昌等各以己意更定傷寒,更背仲景之旨。故仲景之文遺失者多,後人附會者亦復不少,故讀《傷寒論》者,必“凝神定志,慧眼靜觀,逐條細勘,逐句研審”,“何者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筆,其間若脫落、若倒句,與訛字、衍文,須一一指破,頓令作者真面目見於語言文字間”。
遵上述之旨,柯氏參引《內經》之旨,摒諸家之說,據論中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諸詞,以證名篇,彙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於公元1669年作《傷寒論注》四卷。其後,又於公元1674年作《傷寒論翼》二卷、《傷寒附翼》二卷。三書合為一集,名《傷寒來蘇集》,凡八卷。
《傷寒來蘇集》流傳甚廣,《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1991版)載有30餘種版本。具體如下;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刻本。
清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一七五五年)崑山馬氏綏福堂刻本。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一七六六年)博古堂刻本。
清乾隆金閶綠慎堂刻本。
清乾隆靜遠堂刻本。
清乾隆嘉慶間古香室刻本。
清初三多齋刻本。
日本文政四年辛巳(1821)京都須原屋平左衛門刻本。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一經堂刻本。
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靈蘭堂刻本。
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世德堂刻本。
清光緒三十三年丙午(1906)上海玉麟局石印本。
清宣統元年己酉(1909)同文會刻本(六卷無《論翼》)。
清文聚堂刻本。
清務本堂刻本。
清宏道堂刻本。
清掃葉山房刻本(六卷無《論翼》)
清弘仁會刻本。
清金閶經文堂刻本(六卷無《論翼》)。
清文富堂刻本(無《附翼》)。
清文魁堂刻本。
清刻本(六卷無《論翼》,陸懋修批本)。
抄本(二卷)。
1921年上海會文堂書局石印本(六卷無《論翼》)。
1931年上海千頃堂書局石印本。
1931年大眾醫學社石印本。
1932年廣州民強書局鉛印本。
1933年廣東順德吳尚德堂鉛印本。
上海錦章書局石印本。
上海文瑞樓石印本。
1936年中國醫學大成本。
1956年上海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1959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