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回逆湯

治療血虛寒厥證的中藥

當歸回逆湯即是當歸四逆湯,是一味中藥方劑,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血虛寒凝者。

主治


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臨床應用


現代常化裁運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小兒睾丸鞘膜積液、偏頭痛、新生兒硬腫症等屬於血虛,陽氣不足,寒侵經脈所致者。
具體有以下應用:
1.虛人感冒 用本方加減:當歸、白芍桂枝、細辛、木通防風紫菀、生薑、大棗、甘草。日1劑水煎服。治療虛人感冒42例,結果:全部治癒。
2.老年慢性頭痛 用本方加減:當歸9g,桂枝9g,赤芍9g,細辛3-6g,甘草6g,通草6g,大棗1枚。氣血虧虛者加黃芪川芎生地白朮肝腎陰虛如以肝陽偏亢為主者則加天麻鉤藤白蒺藜蔓荊子;若以腎陰虛為主者則加熟地、山藥、枸杞子、山茱萸;痰濕郁甚者加半夏、天麻、白朮、茯苓;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莪術;疼痛甚者加蜈蚣、地龍、全蠍。日1劑水煎服。治療老年慢性頭痛76例,其中男28例,女48例;年齡最低60歲,最高83歲,平均65歲;病程8年以上15例,5年以上28例,2年以上18例,6個月以上15例。結果:基本治癒24例,顯效29例,有效16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0.8%。
3.肩周炎 用本方去通草、大棗,加葛根30g,鮮姜3片。日1劑水煎服。同時配用十香暖臍膏(附子、乾薑、吳萸丁香肉桂等),松香散(松香、薑黃各10g,冰片3g)外貼痛處。治療肩周炎33例,結果:痊癒17例,顯效6例,有效10例)。又用本方加減:當歸、桂枝、白芍、細辛、通草、雞血藤、甘草、大棗。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一般服l-3個療程。治療肩關節周圍炎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最小42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結果:痊癒30例(無疼痛,功能恢復正常),有效1例(疼痛輕微,功能恢復稍差),無效1例。
4.肥大性脊椎炎 用本方加狗脊、伸筋草、杜仲牛膝。日1劑水煎服。治療肥大性脊椎炎24例。臨床上除局部癥狀外,常見冷痛、活動受限等“寒痹”徵象。結果: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1例。
5.坐骨神經痛 用本方加減:白芍15-30g,當歸、桂枝、乳香、沒藥、制川烏各10-15g,威靈仙10-13g,細辛3-5g,甘草5-10g。日1劑水煎服。隨證加減。並用小活絡丹,每次5丸,日2次服。治療坐骨神經痛62例。結果:痊癒55例,基本痊癒3例,顯效3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通草,加牛膝15g,威靈仙、雞血藤各30g,制川草烏、乳香、沒藥各10g,痛劇者酌加田三七末(沖服)6g。治療坐骨神經痛20例。結果:痊癒18例,好轉2例。
6.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用本方加地龍、牛膝、丹參、制乳沒、桃仁、紅花等。日1劑水煎服。每治療寒瘀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33例。結果:臨床治癒22例,好轉10例,無效1例。又用本方去細辛、甘草,加川椒、丹參、益母草王不留行、川鬱金、公英、銀花、元參、川附子、鹿角膠、雞血藤、潞黨參、黃芪、川牛膝。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0例。結果:痊癒9例,1例中途停葯,情況不、明。又用本方去大棗,加川牛膝10g,丹參15g,赤芍12g,生黃芪12-30g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5例。結果:治癒13例,顯著好轉1例,進步1例。
7.凍瘡 用本方加減:當歸20g,桂枝15g,芍藥20g,細辛5g,炙甘草5g,木通10g,生薑10g,大棗5枚。諸葯加水500ml,煮沸(文火)后5分鐘離火,用蒸氣熏凍瘡部位,待藥液降至適當溫度,將凍傷部位浸入帶入藥渣的藥液內浸泡15-20分鐘,日2次,1劑葯可連續用4次。治療Ⅰ度-Ⅱ度手足凍瘡的學齡兒童100餘例。結果:經2-4次熏洗癥狀明顯減輕,6-8次后,患處腫消,痛止,色退而愈,無不效者。
8.黴菌性腸炎用本方加薤白為基本方,熱毒盛者加黃連黃柏、銀花;氣滯者加檳榔、枳殼;陰虛者加生地、麥冬玄參;食積者加山楂、雞內金。治療黴菌性腸炎21例,結果:痊癒19例,無效2例。

方解


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素體血虛而又經脈受寒,寒邪凝滯,血行不利,陽氣不能達於四肢末端,營血不能充盈血脈,遂呈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溫,與四肢厥逆有別。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薑,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為君葯。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葯。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葯。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栓枝、細辛燥烈大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葯。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並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化裁


治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者,可酌加川斷、牛膝、雞血藤、木瓜活血祛瘀之品;若加吳茱萸生薑,又可治本方證內有久寒,兼有水飲嘔逆者;若用治婦女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牽引少腹冷痛、肢冷脈弦者,可酌加烏葯茴香良姜香附等理氣止痛;若血虛寒凝所致的手足凍瘡,不論初期未潰或已潰者,均可以本方加減運用。

方論


方中當歸既能養血,又能和血養血為君;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益陰和營,二味相配,內疏厥陰,調和營衛為臣;細辛散表裡內外之寒邪,通草入經通脈為佐;甘草、大棗溫養脾氣為使。諸葯合用,有溫養經脈,通暢血行之功。
【附方】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論》)、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附註】本方是養血溫經散寒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為辨證要點。

方劑比較


《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症;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症;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併兼見肢體疼痛等症。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溫熱暑疫全書》)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三方均是在桂枝湯基礎上演化而來。其中當歸四逆湯主治血虛受寒,寒凝經脈的手足道冷及疼痛證;若在當歸四逆湯證基礎上兼見嘔吐腹痛者,乃寒邪在胃,宜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素體虛弱,微受風邪,邪滯血脈,凝澀不通致肌膚麻木不仁之血痹
【文獻】方論 許宏《金鏡內台方議》卷7:“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於冷,亦惟有調和厥陰,溫經復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
《醫宗金鑒》: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3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其性極通,善開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
《傷寒論·辨厥陰病脈證並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
【處方】當歸、桂枝、芍藥、細辛,各二錢半;通草、甘草,各一錢半。
【功能與主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用法與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紅棗一枚,煎至一鍾,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當歸四逆湯
【來源】《衛生寶鑒》卷十八。
【組成】當歸尾2.1克 附子(炮) 官桂 茴香(炒) 柴胡各1.5克 芍藥1.2克 茯苓 玄胡索 川楝子各0.9克(酒煮) 澤瀉0.6克
【用法】上藥哎咀。用水3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疝氣,臍腹冷痛,牽引腰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