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公窟
皇甫公窟
石徠窟寺窟建於北魏,窯門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位於龍門西山靠近南端之半山腰中,是火燒洞以南,北魏開鑿的相當大的一個洞窟。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目錄
石窟寺窟,北魏,窯門入口刻有孝昌三年(527)年皇甫公石窟寺造像碑。極南洞位於龍門西山最南端高處的崖壁上。它是由盛唐名相姚崇為追悼亡母劉氏所開鑿的功德窟。時間大約在唐中宗神龍二年至唐睿宗景雲年間(公元706—711年)。
皇甫公窟
該窟呈方形,前後室結構。窟高約4米余。窟室環三壁起有高壇,約高0.6米。九軀造像皆雕於壇上。西壁主尊為善跏趺坐的彌勒佛,端坐於束腰方形台座上,頭飾渦紋肉髻,無頭光、身光。佛面龐長圓,鼻直嘴小,雙目呈俯視狀,兩耳長垂至肩,身著通肩式袈裟,通體像高3.10米;兩側延及南北壁依次侍立者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及天龍八部之一的人徠面獸身像。正壁中央相對二舞伎,舞姿婀娜,左右二樂伎分別持箜篌和琵琶;北壁四樂伎分別持銅鈸、篳籬、琵琶、團扇;南壁四樂伎分別執束腰鼓、笙、篳籬、團扇。抬頭向上看,窟頂雕有蓮花藻井,周圍環飛天人。天人均高束髮髻,裸露上體,下束長裙,翩翩飛舞,全窟儼然是一派彌勒凈土美好世界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