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鵐
雀形目鵐科動物
黃鵐(拉丁學名:Emberiza citrinella):屬小型鳴禽。體重26.5-34克,體長160-200毫米。體羽似麻雀,頭上、眉紋、眼后紋和頰部黃色;背栗灰,腰和尾上覆羽栗色;翼和尾羽暗褐,外側兩枚尾羽外翈具大型白斑;頦、喉、胸和腹鮮黃,體側有銹栗色縱紋。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
喜棲於林緣、林間空地、林間小道旁和荒地、耕地等處,見於有石楠及有矮叢的地帶,冬季於農耕地。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則成群。一般主食植物種子。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佈於歐洲東到西伯利亞中部、高加索和伊朗,哈薩克,蒙古北部,日本和中國。
黃鵐
雌性成鳥(夏羽):與雄鳥羽色不同,頭部黃色較少,耳羽較純暗,頭頂暗灰橄欖褐色,具濃密的黑紋,羽基黃色,頰部富有小黑點,直至頦部,脅部小點斑則由黑轉成黃褐色。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色淺;腳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6.5-34.5克,♀30克;體長♂170-200毫米,♀160-190毫米;嘴峰♂11毫米,♀10毫米;翅♂82-95毫米,♀80-90毫米;尾♂76.5毫米,♀76.5毫米;跗蹠♂21毫米,♀19.5毫米。(註:♂雄性;♀雌性)(北方亞種)
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的山地和平原地帶的疏林中,尤其喜歡林緣、林間空地和採伐跡地,也出現在果園、路邊、耕地、灌叢、荒坡草地和人類住宅附近。
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其他季節則成群。停棲時凹形尾輕彈。傾斜上升后飛行迅速。性不怯疑,往往能接近數米而不驚。秋季(8月)常在地面跑行覓食,並喜沐浴,至把翼尾全浸濕后才飛至樹上晾乾。在棲枝上若被驚擾時,即直飛至空中,繞飛后再飛回原地。冬季由家族群集中成大群進行遊盪,準備遷徙。
叫聲為單音的steuf或於飛行時的清脆steelit聲。鳴聲從突出的棲處發出,為有特色的重複聲,倒數第二音節上揚且最後一音節聲長而低,聲似ze-ze-ze-ze-ze-ze-zoo-ziiii,告警時作細薄的dzee聲。有時跑行起飛時發出“siss i-s iss i- ser”音節重複的叫聲。
原產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塞黑、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共和國、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英國和烏茲別克。
引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繁殖主要在5-7月,營巢於地上草叢、灌木和樹腳下,巢呈碗狀,由枯草莖、枯草葉等構成,內墊有鬚根和獸毛,巢的大小外徑為9-13厘米,內徑3-8厘米,深4-5.3厘米,高5.5-8厘米。巢築好后即開始產卵,每窩產4-5枚,偶爾多至6枚少至3枚。卵白色或灰色,有的被粉紅色、紫色或藍色斑紋。卵的大小為19.8-22.8毫米×15-17.2毫米。1年產1窩,孵化期12-13天,孵化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育雛,雛鳥留巢期12-13天。
黃鵐(3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1 | 黃鵐英倫亞種 | Emberiza citrinella caliginosa | Linnaeus, 1758 |
2 | 黃鵐指名亞種 | Emberiza citrinella citrinella | Linnaeus, 1758 |
3 | 黃鵐東北亞種 | Emberiza citrinella erythrogenys | C. L. Brehm, 1855 |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