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運章
熊運章
熊運章,農田水利與農業水土工程學家。中國農業水土工程學科主要奠基人。在中國較早從事植物—土壤—大氣連續體水分運移理論研究,倡導建立了中國農業水土工程研究所。並在開展灌溉用水信息管理以及把現代科學新成就應用於農田水利和農業水土工程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熊運章,1923年11月30日出生在陝西三原縣城的一個醫生家庭,祖籍湖北光化縣。父親是一位刻苦努力、忠厚熱心的醫生,母親是一位賢慧能幹的小學教師。熊運章幼年時代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影響,對其艱苦奮鬥和忠厚老實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他從小就喜歡讀書,尤其愛讀那些反映窮苦人民生活的讀物,如《買火柴的女孩》、《賣炭翁》等。因此在他的腦海里就逐漸形成了同情弱小、憎惡權勢的思想。這對他早在少年時代就投身革命,無疑是有影響的。小學和中學時代他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小學畢業時全縣會考第4名,高中畢業時全班第2名,他在作文、音樂、體育方面表現尤為突出。他的作文寫得很漂亮,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還在上小學五年級時他就和幾個同學在一個樓梯角下自辦油印小報,從寫稿到編排、繪畫和刻印,全是自己干。他還經常登台演唱,參加運動會並取得良好成績。
1938年,全國上下抗日熱情十分高漲。中國共產黨為了推動抗日救國運動,壯大革命力量,在離三原縣城不遠的安吳堡,舉辦“西北青年訓練班”。當時熊運章正在三原縣城上初中二年級。這個滿腔愛國熱情的年輕人聞訊后,就立即報名參加。在訓練班學習中,他對共產黨有了進一步認識,懂得了不少革命的道理,決心跟隨共產黨參加革命。1938年6月,這個當時還不滿15歲的年輕人在訓練班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此後他就決心獻身革命並一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展工作,即使在環境非常嚴峻的時候,也始終沒有動搖。曾參加了抗日宣傳活動,學校民主運動,如反內戰、反飢餓、反遷校等活動。另一方面,他利用大學的有利條件,積極學習俄文和科學技術,為以後國家建設做準備。他還讀了不少科學家奮鬥史料和哲學、政治經濟學一類的書籍,為他以後從事科學、教育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前後,他進行了不少迎接解放和接收學校的工作。新中國成立以後又積極參加了教育改革和各項政治活動。在長達50多年的學校工作中,他始終肩負政治、業務雙肩挑的重擔,總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五十年如一日。
由於他在工作上和學術上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曾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達13年之久,為中國學科建設和學位工作作出了貢獻。他還擔任中國水利學會理事、農田水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農業出版社顧問、高等學校水利教材編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利卷》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國灌區協會顧問、陝西省水利學會副理事長、陝西省核農學會理事長、《陝西省志·水利志》編委會顧問等職。目前雖已離休,仍被返聘為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博士生導師,併兼任西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研究所名譽所長。
熊運章是一位興趣愛好相當廣泛的人,從青少年時起就喜歡科學、文學、音樂和繪畫,還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或撥弄小機器。當初他很有可能去搞文學、美術或音樂,而他最終還是從事了教育和科學技術。這全是在組織的關懷和安排下實現的。
1938年他在安吳堡青訓班入黨后,原想等訓練結束后,立即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到魯迅藝術學院學習。但是,最後他還是放棄了這個打算,按照組織的安排仍回原來學校,一邊繼續學習,一邊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此後他曾多次想奔赴陝北抗日革命根據地,皆因當時環境和條件所限未能成行。在一些決定去向的重要時刻,如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時,他都是和當時的黨組織充分研究后而決定去向的。他始終緊緊地依靠組織,即使在一時失掉聯繫時,仍積極尋找組織。
他在學校所接觸的人多是一些進步師生,並從他們那裡得到很多思想幫助。如進步教師朱茂青、史俠候等告訴他,“能夠多讀一點書,以後還是有用處的”,“革命需要科學知識,以後搞建設更需要科學知識”。這就堅定了他認真讀書、刻苦學習的決心,從而取得了優良成績。高中畢業時由於畢業會考和大學考試均成績優異,他以雙重資格被保送到西北農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他在西北農學院一方面進行教學工作,一方面團結進步師生開展反遷校鬥爭和護校鬥爭,同進步師生一道,保護了學校,避免了人員、財產的損失,同時進行迎接解放的活動,終於使西北農學院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既需要大量的黨政工作人員,也需要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人民教師。歷史所提出的雙重任務,同時落在了熊運章的肩上。他服從了黨組織的安排,一方面進行教學工作,一方面又兼任繁重的黨政工作。他曾先後兼任過院秘書、人事科長、系秘書、系主任、代理教務長、副院長等職,還一直擔任中共西農黨委會委員、總支副書記、支部書記等職。即使是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留學期間,還擔任著莫斯科水利工程學院中國留學生黨支部書記的職務。這種黨政、教學“雙肩挑”的狀態一直延續了近50年。當他於1997年卸掉最後一個兼任職務——西北農業大學學位委員會委員時,已年逾古稀,兩鬢染霜了。
在許多人看來,熊運章是一個做學問的人,一生卻耗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搞行政和其他工作,影響了自己在學術上的建樹。但是,一生服從組織安排的熊運章卻並不那麼想。在他看來,這都是人民事業的需要,總該有人去做。當看到由於他的幫助,別的教師不斷取得研究成果時,他心裡總感到無比的充實和欣慰。由於他的不懈努力,曾獲得學校黨組織授予他“優秀黨員”的稱號及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熊運章從1947年從事農田水利教育工作,同年進入中國當時唯一的一所農田水利教學科研的機構(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研究部)攻讀研究生,並於1950年畢業。半個世紀以來,他為發展中國農田水利教育事業作了巨大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國主要的農田水利教學單位西北農學院農業水利系,只剩12位教師和80多個學生,遠遠不能滿足國家農田水利建設的需要。1951年根據西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的要求,他積極參加了西北農學院水利專修科的籌辦工作,並主持日常教學工作。在短期內為國家培養了數百名農田水利大專畢業生,分配到全國各地。
1954年他積極參加在天津大學開辦由蘇聯專家主講的“水利土壤改良”學習班。這個班對中國後來農田水利科學體系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學習班的成員都是全國各地有關院校主講農田水利課的骨幹教師。熊運章擔任了該學習班的班長,為培養中國第一代農田水利教學人員作了努力。
1958年中國第一個農田水利系被合併和撤消,不少人對此感到遺憾。隨著國家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人們對在高等農業院校設置農田水利專業重要性認識也隨之增強。1959年他從蘇聯學習“水利土壤改良”后,回國不久就開始為恢復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專業而奔波。為此他多方招攬人才,培訓師資,購買儀器設備,制定培養計劃。終於在1961年重新建立了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專業,並開始招生。此後師生隊伍不斷壯大,到1966年已有教師30多人,學生近200人。
1972年,原設在西安陝西工業大學的水利系建制撤銷,被合併到西北農學院。西北農學院水利系師資、設備均有擴充,但也帶來很大困難,主要是形成了楊陵、西安兩地辦學的局面。作為系主任的熊運章,經常奔波於西安—楊陵之間,長達10年之久。為了辦好水利系,他任勞任怨,團結兩地教工,克服種種困難,更冒著風險,儘力排除“文化大革命”帶來的種種干擾,帶領全系教職工積極開展教學和科研。在“文化大革命”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除完成教學工作外,還取得了30多項科研成果,大大超過了以往的成就。
在他的艱苦努力下,西北農學院水利系不斷發展壯大,終於成為中國高等農業院校中實力較強的一個水利系。他認為在高等農業院校設立農田水利專業,不僅是可能,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鼓舞他為辦好農田水利專業作了極大的努力,並取得很大成就。
在教學中他非常關心學生的成長。為了讓自己的研究生有更多鍛煉提高的機會,他積極鼓勵年輕人深入鑽研,發表論文,為他們提供發表論文所需的出版經費。鼓勵研究生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帶領他們出席有關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主動向國內外同行專家介紹、引薦自己的學生,擴大這些年輕人在國內外相關學術界的影響,以便他們早日脫穎而出。
熊運章在多年從事農田水利教學科研的過程中,從學科和生產發展的實際出發,感到農田水利學科需要進一步發展。在農業環境中必須把水和土緊密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治理和應用,才能有效地發揮各自的和共同的作用。以往的農田水利實際上只重視了一個“水”字。科學技術和生產的發展,需要把“水”和“土”緊密結合在一起,使其共同為農業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農田水利學科應該擴展為“農業水土工程”。
為此,他進行了很多調查研究,翻閱了大量中外文獻。他從中國古籍中提出的“禹平水土”、“土力不盡者,水力不修也”、“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等論述以及各國關於水、土學科的設置的經驗中得到啟發,寫出《中國農業水土工程學科及其發展預測》等論文,對中國農田水利科學的發展進行了認真總結。指出了農業水土工程學科的出現乃是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自然結果。他同時對農業水土工程的體系、目標、內涵及其發展,提出了較完整的意見。
在他的提議下,199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農業工程學科評議組一致通過將原來“農業水土資源利用”學科名稱改為“農業水土工程”。並將其碩士點和博士點名稱改成相應的名稱。從此出現了中國第一批農業水土工程碩士點和該學科的第一個博士點,並帶動了其他院校對該學科點的建立和發展。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西北農業大學農業水土工程專業博士點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各種現代化研究設備比較齊全,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不但引起國內同行的高度重視,而且還先後吸引了前蘇聯、日本、荷蘭、英國等國家的同行專家前來參觀訪問和交流。1993年,該博士點被農業部批准為重點學科點。在此基礎上又先後建立“農業水土工程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由他草擬的《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研究生培養方案》在農業部主持召開的全國農科類研究生培養方案會議上經過討論獲得通過,為中國農業水土工程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方向。
在研究生的培養方法上,他總是面向未來,立足於學科發展的前沿。他認為作為一個研究生導師,眼光要放得遠一些,要求自己和學生都要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並且注重利用其他相關學科的最新成就,不斷發展本門學科。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科學發展的創新型科技人才。從研究生研究方向的確定到學位論文題目的選擇,他一直堅持著這一主導思想。因此,他培養出的碩士、博士,大都能立足於學科發展的前沿,在農業水土工程領域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不少學生現已成為學術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截止目前他已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10名,其中一名獲得“有突出貢獻博士”、“跨世紀學科帶頭人”稱號,並被破格晉陞為教授。為此他獲得學校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和優秀教學成果獎。
熊運章在治學方面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特別重視及時吸收現代科技最新成就,並將其儘快地用於教學科研中來,以促進本學科的發展。
他特別重視實驗技術、量測技術和計算技術的改進。他認為準確的數據是取得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而觀測技術的改進則是獲得新發現的重要途徑。從20世紀50年代初他就注意進行新技術在本專業中的應用,在把近代科學技術引入專業教育和科學研究中做了不少開創性工作。率先進行了核技術(放射性同位素、γ射線、中子、放射性示蹤劑)、紅外測溫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及信息技術等在灌溉和抗旱方面的應用。
1959年在他留蘇即將回國之前,得知附近的季米里耶捷夫農學院開辦《放射性同位素學習班》時,他意識到放射性同位素在農業科學研究上的重要意義,便想法擠出時間,參加了學習班。1959年回國后很快在西北農學院建立了同位素實驗室,以後又建立了土壤水文核技術實驗室,成為當時農業院校中少有或僅有的此類實驗室。同時他將核技術應用於自己的專業研究方面,在中國首次應用伽馬射線進行土壤水分動態研究,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和速度。他所提出的伽馬透射法已被中國一些大學和科研單位所採用,並得到了發展。他撰寫的有關伽馬透射法論文曾分別刊登在國內期刊和蘇聯水利土壤改良研究所論文集上,並在訪美時進行交流。
20世紀70年代初,電子計算機在中國剛剛興起,對新技術非常敏感的熊運章又預感到這必將帶來一場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當時已年過半百的他便努力鑽研計算機技術。那時既無教材又無老師,他靠著一台9英寸黑白電視機,天天堅持收看有關計算機專題講座,記筆記,逐漸掌握了計算機用法和高級語言。在他的倡導和主持下先後建立了西北農學院的計算機中心和水利系的計算機室,並參與農業部對重點高等農業院校計算機設備計劃的草擬工作,對西北農學院乃至其他農業院校計算機的普及推廣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此外,他還在全國率先把計算機技術應用於灌區用水管理。幾年來共開發出7套應用軟體,取得顯著成效。由他主持的水利部課題“計算機在灌區用水管理中的應用技術”1990年通過鑒定,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作為一個較完整的灌區用水計算機管理軟體系統,在國內尚屬首創,“對推廣我國灌區計算機的開發應用,提高灌區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該成果於1992 年獲陝西省科技進步獎。同時他還組織進行了土壤水分測定儀和地下水位檢測儀的研製,取得了顯著成果。
他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旱情預報研究,首先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抗旱工作。1994年協同陝西省抗旱辦公室有關人員進行調查研究,完成了《陝西省抗旱信息管理系統規劃書》等許多項研究成果和軟體系統。這些研究成果為進一步完善陝西省及全國省級抗旱信息管理系統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為此他於1994年獲陝西省抗旱救災先進個人獎。
他很早就注意乾旱半乾旱地區灌溉與水資源的利用問題。他從20世紀70年代承擔農業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水資源的經濟利用與合理灌溉的研究”課題開始,為了完成這項艱巨任務,他不辭辛勞,到西北各省區考察,對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節水灌溉模式、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加強灌溉用水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近百萬字的研究報告。從灌溉用水原理和技術上研究總結了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節水灌溉及用水管理問題,提出了灌溉預報與合理用水的原理與方法。其中部分成果已編入1989年《全國節水型農業和灌排科技發展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和1988年《灌溉系統評價與水管理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在重視應用研究的同時,熊運章還非常重視理論研究。他曾與土壤學家張君常等人合作進行了SPAC水分運行力能關係的理論分析,研究成果獲陝西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和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由他和他的博士生康紹忠共同完成的“土壤—植物—大氣連續體水分運移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經專家鑒定認為填補了我國在該研究領域中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十多年來,由他承擔的部省級科研課題共有8項,獲得7項科研成果獎及科學進步獎;共發表和指導完成論文51篇,主編和參編專著9本。由他主編的大型科技圖書《灌溉管理手冊》被列入國家“星火叢書”,並獲水利部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熊運章十分重視學會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積極參與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的創建工作,從第一屆理事會起擔任理事和土地利用專業組負責人。積極參與中國水利學會、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的恢復工作,分別擔任理事會理事、灌溉排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創建了陝西省農業工程學會、陝西省核農學會,並分別擔任理事長。積極參與陝西省水利學會重建工作,並擔任副理事長。
1923年11月30日 生於陝西省三原縣。
1938年 在陝西省安吳堡西北青年訓練班學習。
1942-1946年 在西北農學院農業水利系學習。
1946-1947年 任陝西省水利局、西安市政府建設科技佐。
1947-1950年 任西北農學院農業水利系助教,農田水利研究部研究生學習。
1949-1950年 任西北農學院秘書、人事科科長。
1950-1963年 任西北農學院農田水利系講師。
1957-1959年 在莫斯科水利工程學院和季米列捷夫農學院進修。
1960-1961年 任西北農學院代理教務長。
1961-1966年 任西北農學院農業機械系副主任、副教授。
1970-1982年 任西北農學院水利系主任。
1980-1997年 任西北農學院副院長,西北農大學教授、學位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博士生導師,西安理工大學教授。
1997年至今 任西北農業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授諮詢委員會副主任。
1 熊運章.γ射線法測定土柱內水分移動之初步試驗。西北農學院學報,1960(2)
2熊運章。伽馬透射法在土壤水分動態研究中的應用及其改進。西北農學院學報,1981,(1):23~33
3熊運章。耗水量與灌溉需水量。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4 熊運章。中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灌溉問題。中國乾旱半乾旱農業通信訊,1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