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張寨鎮的結果 展開

張寨鎮

江蘇沛縣下轄鎮

沛縣張寨鎮總面積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7萬畝。2006年末全鎮總人口9.9萬人,計有20553戶,其中農業人口7.99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49人。鎮區位於鎮域中東部,面積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26人。

張寨鎮總面積106.34平方千米。總人口79983人(2017)。

歷史沿革


張寨鎮是2000年縣建置鎮,是由原唐樓鎮和張寨鄉合併而成。
原張寨鄉、唐樓鄉1958年改建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建制。
2000年2月經上級部門批准,成立唐樓鎮人民政府。
2000年4月7日鄉鎮合併,將張寨鄉、唐樓鎮合併為新的張寨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張寨鎮位於沛縣城南十公里,距徐州四十公里,東依胡寨、魏廟兩鎮,南與張庄河口兩鎮接壤,西與棲山朱寨相鄰,北挨沛城鎮

水文

徐沛鐵路沿河、鹿口北支河、沛敬大溝、王店大溝分佈境內,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經濟


發展
鎮內建有張寨、唐樓、付廟三個農貿市場,五條商業街,成為城南重要的農副產品集散地。
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打造縣域最大現代農業觀光園。逐步完善徐沛路以於樓、司樓、張集、王集村為中心的5000畝種養帶。擴大提升以陳油坊、立寺、李廟村為主的萬畝葡萄種植園。全力打造集設施菜種植、果木種植、特種畜禽養殖和休閑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農潤萬畝設施農業觀光園。

文化


張寨鎮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共沛縣第一個特別黨支部在該鎮青墩寺成立。孟昭沛、孟憲璞、張光中等一批仁人志士先後從這裡走上革命征程,從此革命的火種燃遍沛縣大地。青墩寺小學、弘德園先後被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市德育教育基地,青墩寺小學被命名為全縣文物重點單位。
歷史由來
張寨原只有幾十戶人家,大都是大財主張國柱的佃戶,其族人及其他佃戶隨之而來,遂成此村,至今已繁衍九代。當時堂號【九思堂】,後續家譜時改為【百忍堂】。【百忍堂】源於唐朝張公藝,因他九世同堂,唐高宗極為讚揚,就到張氏家中聽其經驗,張公寫了100各忍,故後人為【百忍堂】。史料記載,張姓起源有三:一是皇帝的孫子名揮,是少昊青陽氏的第五個兒子。他發明了弓和弦,就被封為弓正(官名),賜姓張。二是春秋時晉大夫解侯字張,其孫以其字為姓。三是西漢留侯張良,原本韓國貴族,本姓姬名良。張寨村張氏始祖張思禮。於明初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沛縣東南隅三官廟,迄今600餘年,明清兩朝世傳20餘代。後裔大財主張國柱遷至張寨后,有一萬多畝良田,財大勢大,新上任的縣官都備禮去拜訪他。
該村自建村以來傳說最有名的是【張文山平東湖】,當時在沛南廣為流傳,后編成戲劇。張文山是張國柱三子,光緒年間的武舉。湖裡房村的豪紳,勾結土匪在8月15夜晚(時值月蝕)殺了五寨主(張文周的五子),搶走其母,后張文山招兵買馬,終於平定了東湖。

交通


徐沛一級公路、徐沛鐵路穿境而過,棲唐張公路、肖五公路、沛敬公路縱橫交錯,鎮內水泥路四通八達,交通極其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