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中山門的結果 展開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天津中山門
- 西安城牆東側的一座城門
中山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門,舊稱朝陽門,為南京明城牆明代十三座內城門之一,此門是瓮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往東可至外郭麒麟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門原為明代朝陽門瓮城,因城門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朝陽門瓮城現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門系民國時期開闢,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築朝陽門。城門為單孔券門,門外還有一道。1928年(民國十七年),國民政府為迎接從北平南下的孫中山靈柩,興建中山大道時,將原朝陽門瓮城拆除,修造三孔拱形磚門,並在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修建中山碼頭通向中山陵的大道。
1988年1月,南京明城牆全段被確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南京中山門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建朝陽門。當時城門為單孔券門,門外還有一道。此門是瓮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清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收復南京,皆在朝陽門外發生多次激戰。同治四年,清政府為增強朝陽門的防禦遂在門外增建外瓮城,但因城門距離護城河較近,若建成傳統的凸型瓮城恐進深不夠,所以這才築成了南京所有城門瓮城中外型唯一呈半橢圓形的瓮城,外瓮城城門與朝陽門城門也不在同一中軸線上,而是在外瓮城垣偏北的方向斜設。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朝陽門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清宣統三年(1911年),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七處城門改名,並加以整修,其中朝陽門即改名為中山門,並沿用至今。同年因迎奉中山先生靈柩歸葬中山陵,國民政府將門洞狹小的朝陽門拆除,挖低門基,改築為三孔券門。民國十八年(1929年),中山門建成後門額由譚延闓題寫。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守軍曾在此展開慘烈的南京保衛戰,侵華日軍從中華門、光華門、中山門攻入南京城。1996年,南京中山門成為滬寧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與城門外的金陵辟邪成為南京城的主要象徵之一。1943年9月,中山門門額改為汪精衛的隸書石額。1946年,汪精衛的落款被鑿去,但他的“中山門”三個字則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1996年,中山門的三道券門被改為滬寧高速公路進入南京城的入口,為方便城內外交通,在城門下方兩側另開全長1600米的雙線行車隧道,在工程的同時,原汪精衛的題字被換成了王獻之的集字。
中山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謚“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坐落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佔地13萬餘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后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築為仿遼代宮殿式,由著名建築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築大師梁思成修改,整個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也是南博的標誌性建築,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細部和裝飾兼采唐宋遺風。
周邊交通公交:5路、9路、36路、55路、59路、163路、805路、201路、202路等。地鐵:南京地鐵2號線明故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