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書院

楊林書院

該座書院始建於唐·景福二年(893年)。楊子山原名崎髻山,唐末五代初時期,南安水頭楊肅因治好了皇太后和閩王王后的疾病,唐·昭宗封崎髻山為楊子山,敕南安石井楊子山的楊肅讀書處為楊林書院,此為泉州最早的書院。

書院簡介


位於南安市石井鎮西北隅的楊子山上。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曾在楊林書院講學,引得四方賢豪來訪求教。
後人在朱熹講學處舉建朱祠,曾再三遷建。楊子山現存3方與後人紀念朱熹有關的碑刻:
①《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碑記》,鑲嵌在楊林書院遺址大廳正牆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清水岩時立的,詳細記述遷址重建始末和規制。
②《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碑記(五文昌祠附)》,位於清水岩右下側大榕樹下。
③《兆元閣朱子祠碑記》,清·道光年間在青雲梯上方新建兆元閣遺址時立。
楊林書院已廢,但遺址仍可辨。遺址坐北朝南,東頭是隔開的三個小間,中部是一過道,西端為大廳。遺址前有一塊不知立於何時的“唐·楊肅、宋·呂大奎、泊有明諸先輩俱讀書於此”石刻。根據《閩書》等記載,在楊子山授課、讀書的,還有宋·舉人林文彬、明·欽賜進士黃鉞及鄭普李文纘、吳復清、許拱等。
自宋以來,楊林書院騷人墨客屢出不窮,最盛時期乃明朝中葉。
如宋·舉人林文彬,楊梅山南麓清水岩還有其詩刻。
據明、清兩代有史可查的石井儒生就讀楊林書院得中進士者有29人。

碑刻


楊子山原有北宋·直學士權起居、舍人留元剛《石井書院記》碑一方,已無存。
現尚存的碑刻:
①《會清水岩記》,明·鄭普書,位於清水岩大殿前廊西牆上,清·道光年間鄭普十二世孫撰寫並立,記述嘉靖廿年(1541年)鄭普榮歸故里與同學相聚之事。
②《清水岩新建朱文公祠碑記(五文昌祠附)》,位於清水岩右下側大榕樹下,為清·乾隆卅九年(1774年)河南陳州府判洪應心所撰。碑高2.4米,寬0.6米,厚0.1米,長方形圓首篆額。文記朱熹的理學地位,石井海噬修建朱子祠的緣由、經過、規制和景觀。其前左數步,另有乾隆四十年(1775年)修繕捐銀題名碑1通,高、寬各58厘米,厚約10厘米。
③《清水岩重建朱文公祠堂碑記》,鑲嵌在楊林書院遺址大廳正牆上,碑高2.2米,寬0.7米,圭頂,文14行,行46字,陰刻楷書,字徑2厘米左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建朱文公祠時立,詳細記述遷址重建緣由、始末和規制。碑文中曰:“適山麓迤東高阜上有遺址一區,為明海亭暨紳耆書館(楊林書院),堪與青囊理氣,遂決計移徙,拆舊祠以成色。”“其規則坐北揖南,前後深三丈七尺八寸,寬三丈二尺五寸,薙以芥廚數間,而其門以揖清水。隨取吉遷舊祠神像安於其中。”旁有捐銀題名碑1方,大小與上碑等。
④《兆元閣朱子祠碑記》,在清水岩青雲梯上方北兆元閣遺址處。碑高2.15米,寬0.72米,圭首,碑題橫方,陰刻隸體,正文縱25行,行74字,記清·道光七年(1827年)遷建朱子祠事。

摩崖石刻


在楊子山高阜石壁上和楊林書院、清水岩寺周邊,鑿刻著宋~清摩崖石刻18方,其中景跡題名15方、詩刻3方,多與楊林書院有關。

景跡題名


“極高明”:南宋·朱熹題刻,立在性願舍利塔頂偏東南高處,每字徑30厘米×25厘米,左下方落款“晦翁”。朱熹還留有“仙苑”、“眠琴”等摩崖石刻。此題刻為最古。
“山海第一”:明·萬曆丙戌(1586年)鄭西玄書刻,位於山脊鏡面石上。
“讀書處”:在楊林書院遺址前鑿刻著“讀書處”三字,旁邊尚有一行小字:“唐·楊肅、宋·呂大奎有明、清諸先輩俱讀書於此。”有人考證,這一石刻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石井人許廷圭(瘦生。詳見下文)撰書的。
在重修的朱文公祠旁,還有宋·林文彬題,其裔孫林鵬程勒的登楊子山感言。
此外還有未到山腰清水岩前道旁的“小憩”、沿蜿蜒小路台階而上的“通幽”、“別有天地”、清水岩旁的“仰止”、“曾見一人”、崎嶇山徑攀援而上的“山海大觀”、清水岩南面泉水旁“枕泉”、“不舍”、清水岩寺后峭壁上“青雲梯”等石刻。

詩刻


楊子山南麓清水岩山路口巨岩上,有象懷和瘦生詩刻各一首:
象懷(生平不詳)詩曰:“不盡登臨境,蕭然野興閑。泉聲棲絕澗,雲氣繞空山。一曲滄浪罷,千林杳靄間。摩挲追古迹,著意蘚痕斑。”
瘦生詩曰:“仙凡真隔世,坐久道心閑。俯瞰疑無地,高依寄此山。帆歸滄海外,衣振白雲間。暮靄催人去,餘霞散綺斑。”瘦生,名許廷圭,字錫瑤,石井土昔(“土昔”合一字)人,清·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舉於鄉,精通經史、文詞,曾掌教楊林書院,考課謹嚴,士林望若山斗。許廷圭家境貧困,但卻不趨奉公門,就是門徒中有人舉官前來叩師,也不收禮。
清水岩寺后巨岩上有宋·南安林文彬詩刻一首:“一山高出眾山巔,路轉峰迴別有天。石磴棲雲人自遠,僧寮隱樹地卻偏。帆歸浯海滄波外,花笑春風古洞前。乘興招游尋禊事,殘霞薄暮上溪邊。”[注]浯海:浯嶼與大陸間海面。禊事:袚祭,為消除不祥,常於春秋兩季於水濱舉行。本詩作於上已日,陰曆三月三日上已修禊尤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