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嶺山村

山東省海陽市朱吳鎮下轄村

牛嶺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約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今稱東朱吳村(移民路線為:山西洪洞大槐樹——萊陽大陶漳——海陽東朱吳——海陽牛嶺山)遷來此地建村的,當時也叫朱吳村。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故改名曰牛嶺山

村中有穿心河和圍村河,村西50米處有公路,交通方便。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歷經明朝、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500年。歷經明朝、清朝、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近五百年。我村族人已傳至24世,人口約1000餘人。

概況


山東省海陽市牛嶺山村王氏,是八世祖王普約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今海陽市東朱吳村(移民路線為:山西洪洞大槐樹——萊陽大陶漳——海陽東朱吳——海陽牛嶺山)遷來此地建村的。直到清朝道光年間,因村前有一座金牛山(現名南寨),故改名曰牛嶺山,同時期一陳姓道人發現此風水寶地,在此山上建立道觀,名為聚仙宮,損毀於解放戰爭。村中有穿心河和圍村河,村西50米處有公路,交通方便。牛嶺山村位於朱吳鎮西南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52′。東北鄰楊格庄,南連湖河頭村,西接上澇泊村,北望萊格庄。隸屬朱吳鎮,距鎮政府駐地5公里。全村轄區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0公頃,山嵐約113.3公頃。 2002年,全村206戶,人口自然增長率2‰。有陳、王、孫等3姓,均為漢族。

大事記


牛嶺山村管理的山區邊界是周圍十個山頂,分別是:東風頂、大風頂、小風頂、北塂(讀音“講”)頂,虎旺頂、圍子頂、西大頂、黃道口頂、瓮塂頂、金牛山頂。村址就坐落這10個山頂之中。山頂里流水的土地全是我們村的,山頂外流水也有我們的土地。村土地範圍內有5條主溝,分別是:南溝、東溝、西南溝、西溝、瓮溝。4個塂分別為:南塂、北塂、西塂、花地塂。2個坡為外坡、西頭坡。山頂都是光禿禿的的,但每條溝都流著清泉水。
1938年,村有了黨的組織,黨員組織群眾支援前線、做好後方工作。王本言就是抗日戰爭犧牲的。老黨員王可成把14歲的兒子送進抗日的隊伍。1938年的老黨員孫蘭英組織黨員,發動群眾,在抗戰中做出了很大貢獻。解放戰爭期間,牛嶺山村參軍的共有29人,其中有8人犧牲了,9人傷殘。
王立齋 解放青島戰役時犧牲。
王可治 抗美援朝時犧牲。
王本奎 解放青島戰役時犧牲。
王立欣 解放濟南時犧牲。當時是團級幹部。
王浩 解放瀋陽時犧牲。當時是團級幹部。
王福法 解放平度時犧牲。當時是連級幹部。
王本言 抗日戰爭打文登水道時犧牲。
王本起 民工烈士。支援前線時犧牲。
王立平 民工烈士。支援前線時犧牲。
1941年1月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2年11月22日日軍大掃蕩,抓走村民30餘人,其中王壽玲至今下落不明。
1943年底海陽縣武委會在牛嶺山一帶,創建海陽縣民兵工廠。
1948年全村有60餘人參加人民解放軍
1949年全國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黨的領導下,新建了黨支部。王福財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老書記。
1955年,孫蘭英擔任了第二任支部書記,吸收發展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黨員,共5名。村裡有了互助組。
1956年,王本興擔任了第三任支部書記。村裡辦起了初級社
1957年,王本山擔任了第四任支部書記。村裡辦起了高級社
1958年,王立登擔任第五任支部書記。大躍進,吃食堂。
1965年,王本田擔任了第六任黨支部書記。打了一個庫容5萬方水的塘壩
1967年王學明擔任村委主任,也就是第七任村領導。
1968年,王本秋擔任第八任支部書記。
全村學大寨,搞農田基本建設,大幹5年,整好4條溝,整出水澆地300多畝,還挖了3個方塘,把一個容量5萬方的塘壩改成了10萬方的小型水庫。
1975年冬規劃栽了150畝蘋果,栽上200畝板栗。當時都是集體經營。
1979年購買了發電機,用上了動力發電,全村有了電燈照明。1981年,轉到國家電網。
1983年實行聯產承包,又規劃了150畝蘋果,150畝板栗和150畝山楂。村裡總共有蘋果300畝,板栗350畝,山楂150畝。還發展了大櫻桃,植桑20多畝,大梨50畝等經濟作物。
村6條道路進行了統一規劃。全村的房子和街道全面統一,每座房子長11米寬6米,院子長11米,寬10米。大街寬10米,小街寬6米,過道寬3米,全村統一修蓋。蓋倉庫大院40多間。學校大院24間,果業隊住房和倉庫30間,技術隊用房12間。修山路20里,全部能跑機動車。外坡、石頭坡、南寨全植上了樹,總共300畝。八個山頂全栽上了青松
1989年,王振卿擔任了第9任支部書記。
1993年,王立元擔任了第10任支部書記。
2001年,王炳國擔任了第11任支部書記,
2003年,王本虎擔任了第12任支部書記。在南溝新挖了一個平塘,長36米,寬24米,深8米,讓村民澆地有了充足的水源。又重修了一個廢舊的河塘,增加水澆地200多畝。
2004年冬季,上級批准在牛嶺山村辦起經濟貿易市場,農曆逢4排9趕大集。不僅方便了本村村民的生活,也方便了鄰村村民。
2005年建起了鎮級衛生所和村委辦公室。
2009年,用水泥硬化了大街和部分村路,還硬化了3600平方米的趕集市場。
2013年,硬化了村裡大部分街道,又硬化了4公里的山路。
2002年,王福敏出資5萬元,給全村每戶拉上了有線電視。2005年,他出資10萬元,在村建起了衛生所和村委辦公室,方便了村民看病和村委辦公。為了全村的文明建設和村民生活方便,2009年,出資12萬元,幫助村硬化了大街和趕集的場地。2013年,又出資44萬元,硬化了村的主要街道和5公里山路。
村裡出副師級幹部一名:王振安;團級幹部兩名:王立欣、王浩;地方處級幹部4名:王本考、王本玉、王新生、王俊海;連級和科級幹部16名。
目前有研究生3名,本科大學生42名,專科生27名。

經濟建設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00公斤,總產21萬公斤。1980年,糧食畝產210公斤,總產44.1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450公斤,比1980年增長24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519公斤,總產37萬公斤。 1976年以來,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栽植紅富士小國光蘋果及板栗等。2000年,全村果園面積達到33.3公頃,總收入15萬元。 1996年,養豬業得到很大發展,全村養豬600餘頭,其中母豬80頭,當年收入12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604萬元,其中農業327萬元,林業8萬元,畜牧養殖業265萬元,其它收入4萬元。第二、三產業新中國成立前後,只有網扣、麻布加工及繡花小手工業,從業人員約20人,收入僅夠自給。1980年以來,村集體建油坊、麵粉加工廠、粉坊等,后發展起個體運輸業、飲食服務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5人,收入64萬元,其中運輸業38萬元,商飲業12萬元,服務業14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2年,成立牛嶺山小學。1974年,村投資建校舍24間。1975年,成立聯中,教師8人,學生150人。改革開放后,教育質量穩步提高。自新中國成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21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100公斤左右,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糧度日。新中國成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6年,全村總收入15萬元。2002年,人均糧食250公斤,全村有運輸車110輛,摩托車21輛,電話69部,彩電128台,電冰箱28台。村莊建設新中國成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7平方米。1984年,本村規劃了新房區,統一建房標準。2002年,95%的戶住上瓦房,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到30平方米。集體福利20世紀末以來,孤寡老人生活不能自立的,送到鄉(鎮)敬老院,由村負責錢糧。村民參加養老保險,村負責補貼40%,一直補到60歲。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1月,成立黨支部,時有黨員4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村民參軍、參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16名。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3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王福財、孫連英、王本山、陳立家、王立登、王本田、王學明、王本秋、王振卿、王立元、王炳國、王本虎。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1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福財、王可成、王立倫、陳立家、王立武、王學明、王建廷、王緒富、王樹寶、王樹榮、王本秋、王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