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科

石榴科

石榴科(學名是Punicaceae)原始花被亞綱的1科,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冬芽小形,芽鱗2。葉對生及簇生,無托葉。花兩性,1-5朵生於小枝頂端或腋生;萼筒鍾狀或筒狀,裂片5-7,花瓣覆瓦狀排列。

雄蕊多數;子房下位或近下位,花柱單1,柱頭頭狀。果實為漿果,球形,果皮肥厚革質。種子多數,外種皮肉質,無胚乳;胚直生;子葉旋卷狀。該科僅1屬2種,產地中海至亞洲西部地區,中國引入栽培的有一種。

形態特徵


石榴科
石榴科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由短枝退化而成的刺。冬芽小,有2對鱗片。單葉,通常對生或簇生,有時呈螺旋狀排列,無托葉,對生或近對生。花有雌雄兩性(有部分的花子房不育),聚傘花序或單生,輻射對稱,整齊,常周位,宿存筒狀或壺狀萼筒(也稱花托)和子房合生,且高於子房,萼片5~8,肉質,鑷合狀排列,花瓣5~7,多褶皺,生萼筒邊緣,復瓦狀排列,雄蕊生萼筒內壁上部,多數,花絲分離,細長,花藥背部著生,2室縱裂,子房下位或半下位,心皮多數,1輪或2-3輪,初呈同心環狀排列,后漸成疊生(外輪移至內輪之上),在原石榴具常規的中軸胎座,石榴則成側膜胎座,各胎座均有多數倒生胚珠,花柱及柱頭各1。果實球形,部份可食用,通常稱為漿果,實為果皮革質,圍於種皮外的漿汁部是外種皮,和果皮無關,種子的內種皮骨質,無胚乳,子葉旋卷。
花粉粒長球形,有3孔溝,染色體基數x=8,9。

地理分佈


石榴科產地中海至亞洲西部地區。我國引入栽培的有1種。我國南北都有栽培,以江蘇、河南等地種植面積較大,並培育出一些較優質的品種,其中江蘇的水晶石榴和小果石榴都是較好的。

下級分類


石榴科僅石榴屬1屬2種,其中原石榴為南葉門的索科特拉島所特有;另一種即石榴,起源於西亞地區,產於地中海區及亞洲西部至喜馬拉雅,中國很早即有栽培。2000年前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傳入中國。早期分類學者將石榴屬歸入千屈菜科,但石榴科子房下位,有多數雄蕊從子房上方的肥厚花托內發出,顯然和千屈菜科不同,現時學者均將此屬成獨立的科,和桃金娘科、千屈菜科等同列入桃金娘目(Myrtales)。

模式種


石榴
石榴
石榴PunicagranatumL.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通常3-5米,稀達10米,枝頂常成尖銳長刺,幼枝具稜角,無毛,老枝近圓柱形。葉通常對生,紙質,矩圓狀披針形,長2-9厘米,頂端短尖、鈍尖或微凹,基部短尖至稍鈍形,上面光亮,側脈稍細密;葉柄短。花大,1-5朵生枝頂;萼筒長2-3厘米,通常紅色或淡黃色,裂片略外展,卵狀三角形,長8-13毫米,外面近頂端有1黃綠色腺體,邊緣有小乳突;花瓣通常大,紅色、黃色或白色,長1.5-3厘米,寬1-2厘米,頂端圓形;花絲無毛,長達13毫米;花柱長超過雄蕊。漿果近球形,直徑5-12厘米,通常為淡黃褐色或淡黃綠色,有時白色,有時暗紫色。種子多數,鈍角形,紅色至乳白色,肉質的外種皮供食用。
石榴原產巴爾幹半島至伊朗及其鄰近地區,全世界的溫帶和熱帶都有種植。

主要價值


石榴果皮入葯,稱石榴皮,味酸澀,性溫,功能澀腸止血,治慢性下痢及腸痔出血等症,根皮可驅絛蟲和蛔蟲。樹皮、根皮和果皮均含多量鞣質(約20%-30%),可提制栲膠
石榴葉翠綠,花大而鮮艷,故各地公園和風景區也常有種植以美化環境。根據花的顏色以及重瓣或單瓣等特徵又可分為若干個栽培變種,如月季石榴 cv. nana Pers.(矮小灌木,葉線形,花果均較小);白石榴 cv. albescens DC. (花白色);重瓣白花石榴 cv. multiplex Sweet(花白色而重瓣);黃石榴 cv. flavescens Sweet(花黃色);瑪瑙石榴 cv. legrellei Vanhoutte(花重瓣,有紅色或黃白色條紋)。這些變種主要是供觀賞的。

化石


本科的化石見於法國及萊茵河下游地方的第三紀地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