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

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的村子

天徠水圍(Tin Shui Wai)位於中國香港新界元朗區,周邊被屬屏山鄉事委員會的沙江圍、馮家圍、輞井村、蝦尾新村等村落包圍,距離中環市區大約25公里。天水圍大部分地方均是住宅樓宇。其中在公共屋邨有不少由中國內地來港的新移民居住,由於未能適應新環境以及社區支援不足,本區曾發生過幾起令大眾關注的倫常不幸事件。

歷史沿革


天水圍原本是元朗的一條圍村,周邊的地方前身如南生圍一樣,是一大片魚塘(基圍)。70年代末,以長江實業為首的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天水圍的土地資產,並打算把天水圍以新市鎮的形式進行發展。1982年該公司與香港政府達成協議。政府宣布收購天水圍的全部土地,並改由政府發展天水圍新市鎮。80年代末,政府展開了天水圍新市鎮的發展。周邊的魚塘被填平並發展成為以住宅為主的新市鎮。1992年,天水圍第一個公共屋邨天耀邨落成,天瑞邨則於1993年落成。在1992年至1998年間,由長江實業發展的嘉湖山莊各期相繼入夥。早期,樂湖居和天耀邨一帶是天水圍的中心區,隨著1999年嘉湖銀座及嘉湖海逸酒店開幕,天水圍公園及嘉湖銀座一帶成為了新的市鎮中心。同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來往市區。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現在已經成為非常繁榮的社區。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1998年展開。由於董建華政府提出每年興建八萬五千個單位的政策,所以天水圍北部的公共房屋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天頌苑及天華邨於1999年入夥。其後的數年是天水圍北屋邨入夥的高峰期。人口急劇上升,在2001年,區內人口已達27萬。
九廣西鐵及九廣輕鐵的延線於2003年通車。天水圍的對外交通大為改善。2006年位於天水圍新市鎮東北的香港濕地公園正式開幕,為區內增加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地理環境


天水圍
天水圍
天水圍原為漁塘。其南為屏山,北面是輞井村和米埔自然護理區,西面為廈村和蝦尾新村,東面為馮家圍和東頭村。天水圍新市鎮分為南北兩部分,以天華路為界。初期發展集中在南部,而嘉湖銀座、天水圍公園等康樂設施亦位於南部,所以南部的生活空間較為理想。而後來發展天水圍北部時,由於當初政府提行每年興建八萬五千個單的政策,所以天水圍北部的公共房屋的的樓宇高度和密度都比南部高得多,加上北部的社區設施不足,令北部的居住環境經常為人所詬病。

公共屋邨


天水圍相關圖片
天水圍相關圖片
天耀邨 分為一(1992年3月落成)、二邨。一邨為“民康富逸興”以Y型設計。二邨為“隆昌盛泰澤豐華”以和諧式設計。
天瑞邨
徠天慈邨
天華邨
天澤邨
天恩邨
天悅邨
天逸邨
天恆邨
天睛邨
俊宏軒

居屋屋苑


天盛苑
天佑苑
天麗苑
天愛苑
天頌苑
天富苑

私人屋苑


嘉湖山莊
樂湖居
賞湖居
翠湖居
麗湖居
美湖居
景湖居
慧景軒
柏慧豪園

購物商場


嘉湖銀座
嘉湖新北江商場
頌富商場
天恩邨商場
天澤邨商場
天盛苑商場
天耀邨商場
天慈邨商場
天瑞邨商場

基礎教育


元朗信義中學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張煊昌中學
天水圍官立中學
伊利沙伯舊生會中學
賽馬會毅智書院
天水圍官立小學
香港管理專業會羅桂祥中學HKMA K S Lo College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天水圍香島中學
天水圍循道衛理小學
天水圍循道衛理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

設施


圖書館樓高七層,面積6,100平方米。除了一般主要圖書館的成人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及參考圖書館外,圖書館還在一樓設有青少年圖書館,是全港第二間設有同類設施的公共圖書館。三樓報刊閱覽部旁亦設有小說天地,專區擺放不同類型小說。圖書館初期藏書約270,000冊,現增至330,000冊,逾15,000項錄­音資料及只讀記憶光碟、參考館藏(包括香港特藏及地區特藏、一般參考圖書、字典及指南等)逾30,000冊。圖書館亦設有多媒體資料圖書館、電腦資訊中心及網際網路/電子資源工作站,內有多部電腦供讀者使用。另外,圖書館各層均設有自助借書機及在地下設立特快歸還服務,簡化借還書手續及推行圖書館自助化。
此外,圖書館在一樓另設有自修室,共228個座位,於2012年11月19日投入服務。
設施列表
樓層
7樓職員專用(不對外開放)
6樓參考圖書館 綠化平台(維修中,暫停開放)洗手間
5樓成人圖書館(中文書籍)多媒體資料圖書館
4樓成人圖書館(英文書籍)電腦資訊中心 洗手間
3樓成人圖書館(小說天地)報刊閱覽部 推廣活動室、庭院(戶外閱讀區)咖啡閣、洗手間
2樓兒童圖書館 圖書館出入口(不會開放)育嬰間、洗手間
1樓青少年圖書館 中庭(室外閱讀區)圖書館出入口 洗手間 學生自修室(此由另一個出入口進入)
地下圖書館出入口、圖書館辦公室 顧客服務台、特快歸還服務、借還書處 展覽廳、讀者教育廳 網際網路資訊站、衣物間

醫療服務


健康服務

政府新修建的天水圍醫院已於2017年1月9日起分階段投入服務的天水圍醫院急症室將在3月15日啟用,每天上午8時至下午4時為急診患者提供服務。院方預計初期每日有150至200人次就診。,小區內有數間健康院。

圖書館

天水圍有兩個公共圖書館: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和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天水圍公共圖書館:設於嘉湖銀座商埸二樓內。(已搬到屏山)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設於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取代了設於嘉湖銀座商埸的天水圍公共圖書館)
---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設於天澤商場三樓內。

市鎮公園

天水圍內有一個市鎮公園:天水圍公園。
天水圍公園東邊是天水圍運動場及天城路
南邊是天湖路
西邊是天瑞村及天瑞路
北邊是嘉湖山莊翠湖居、柏惠豪園

運動場

天水圍運動場設於天河路和天城路交界,共有八條跑道,需按著反時針方向跑步。

體育館

天水圍體育館設於天城路和天柏路交界(天水圍運動場對面)。而游泳池則位於天水圍公園旁。

旅遊資源


天水圍夜景
天水圍夜景
屏山文物徑
聚星樓
流浮山香港濕地公園
天水圍綠田園

交通出行


天水圍早期便有輕鐵接駁,而西鐵天水圍站則於2003年12月20日啟用。區內交通主要為輕便鐵路(輕鐵)或巴士。鑒於輕鐵大多建於路面,故衍生了路面汽車行車時間過長及交通擠塞等問題。區內最長的道路為天影路,位於天水圍西面,剛好分隔開流浮山河及天水圍。天水圍內設有自行車徑,可謂“一輛自行車通天下”。
公共交通
天水圍西鐵站:
--港鐵西鐵線
天耀、樂湖、天瑞、頌富、天富、天逸、天恆、濕地公園、天秀、天悅、天榮、銀座、天湖、天慈、天水圍、坑尾村、翠湖輕鐵站:
天水圍輕鐵站
天水圍輕鐵站
--輕鐵
輕鐵於天水圍共有16個車站,輕鐵天水圍站與西鐵天水圍站交匯。
設有705、706、751、751P、761P線(761線已被761P短線全面縮短)
巴士
B1
天水圍(西鐵站)至落馬洲福田口岸
69M
天瑞-葵芳地鐵站69P
天耀至葵芳地鐵站
69X
天瑞-佐敦(渡華道)
佐敦(匯翔道)站已取消,總站已更改為佐敦(渡華道)總站
264M
天恩-青衣地鐵站
265B
天恆-旺角(柏景灣)
265M
天恆-麗瑤
265P
天恩-麗瑤
265S
天水圍市中心-大埔工業邨
269B
天水圍市中心-紅磡碼頭
269C
天水圍市中心-觀塘碼頭
269D
天富-瀝源
269M
天水圍市中心-祖堯
269R
紅磡體育館至天恆
276
上水-天慈
276A
太平-天恆
276B
菜鋪-天富苑
276P
上水-天慈
869
沙田馬場-天水圍市中心
967
天恩-金鐘地鐵站(西)
967X
去程:天頌苑至銅鑼灣
返程:銅鑼灣(摩頓台)至天恩
969
天水圍市中心-銅鑼灣(摩頓台)
969A
去程:天水圍市中心至金鐘
返程:灣仔(菲林明道)至天水圍市中心
969B
天水圍市中心-灣仔
969P
天水圍市中心至銅鑼灣(摩頓台)
969X
天頌苑至銅鑼灣
E34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天水圍市中心
經過元朗鳳池村及元朗段青山公路(元朗大馬路)
E34P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天水圍市中心
不經元朗,直接前往東涌方向
E34S
機場(地面運輸中心)-天水圍市中心
為E34之特快加強線
N269
天慈-美孚
N969
天水圍市中心-銅鑼灣(摩頓台)
K73
天恆-元朗(西)[循環線]
K74
天瑞-元朗(西)[循環線]
K75
洪水橋-天水圍西鐵站[循環線]
K75P
天瑞-洪水橋[循環線]
K76
天恆-天水圍西鐵路站[循環線]
途經天水圍區路線
B2P
天慈至深圳灣口岸
(B2已更改路線,不途徑天水圍區內,因乘客眾多,已增加B2P天水圍線。)
天水圍景點
天水圍景點
53
元朗(東)-荃灣(如心廣場)
N30
東涌地鐵站-元朗(東)
K65
元朗(東)-流浮山
小巴
綠色專線小巴
33、34、35、77

社會問題


簡介

1998年天水圍北部開發時,特區政府剛宣布建立“八萬五”房屋計劃,北部地區成為供應大量樓房的重要地段。按照當時規劃,俊宏軒、天逸邨、天恆邨共13,000個單位,本來都規劃作居屋,但隨著九七金融風暴影響擴大,大量居屋停建,原有單位逐改建成接收低收入家庭的公屋。而原本建立夾屋的用地,在夾屋計劃取消后,亦用以建立公屋。除此之外,為應付八萬五房屋計劃的指標,房署每年需要提供50,000個公屋單位,天水圍北於是額外增加了7,000個公屋單位。大量公屋在一區內出現,令人口急劇暴漲。按照香港樓房規定,居屋單位對每戶人口限制較為寬鬆,但公屋必須容納更多人。結果天水圍北人口急增至10萬人,公屋居民高佔85%,其中天水圍北的屋邨2001年入夥后,不少家庭屬新移民家庭,其妻兒本在內地、隨後獲准家庭團聚來港,也有不少是老夫少妻,男方收入也屬低下層。
在發展過程中,天水圍規劃長期受到非議。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大量居屋居民,因而按照8比1的人口比例建立停車場,但大量房屋改成公屋后,區內停車場長期空置。與此同時,天水圍北原定有一間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沒有公園等基本設施。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署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署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台”,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台”上建燈。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后,康文署才在“地台”上裁種20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區內唯一的政府診所位於天水圍南,低收入居民為省車錢,要步行半小時才可看病。醫管局最後在天華邨的博愛醫院中加開一間診室,但面對10萬居民,該診所每天的名額僅有22個。天水圍北亦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單位做臨時圖書館。
香港天水圍'龍園'
香港天水圍'龍園'
天水圍位置偏遠,若要前往或離開天水圍必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由於與市區有一大段距離,對外交通車費昂貴,往屯門及元朗以外地區最便宜都需要8元(276系列路線),往荃灣、美孚、尖沙咀及港島,則分別需要支付$9.6、$13.3、$16.5及21.4,收費高於其他地方的收費,這些價錢在天水圍有不少低收入家庭都沒有能力支付,很多人只會往元朗或留在天水圍工作或讀書,但元朗區能就業的機會極低,很多人仍需往市區工作,只好從日常生活中節儉,來應付昂貴的交通費用。雖然香港政府近期推行交通津貼,幫助屯門、元朗、天水圍、上水等遠離城市的新市鎮的低收入居民出外,但只是冰山一角。
就業問題在區內更備受關注。天水圍不少人口屬於新移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往往只能尋找低收入工作,但從該區到市區的車費每日高達40多元,到區外打工的交通費高昂,令不少家庭長期倚賴失業綜援。香港扶貧委員會2006年9月公布,全港入息低於平均綜援金額有103萬人,當中以天水圍所屬的行政區域元朗的人數最多。據社會福利署資料顯示,2004年元朗區領取綜援個案近30,000宗,天水圍約佔一半。而天水圍的自殺求助個案也冠絕全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05至06年的資料指該區個案多達70多宗。

慘劇

2004年4月11日,天恆邨一名無業漢斬死妻子及兩名年幼女兒后,用刀自殺身亡,這宗滅門慘案震驚全港,區內問題再次引起普遍關注。
在輿論壓力下,港府委託獨立小組,研究如何防範天水圍發生新的家庭暴力慘劇。同年10月,報告發表,批評當局規劃天水圍的社會福利服務並不完善,並指區內的家庭支援服務明顯出現問題。報告指,2001年天水圍人口超過20萬,但長期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服務中心,即使區內後來發展了3間服務中心,但自從天恆邨案后求助個案急升,其中一個服務中心處理的個案,由400宗增至600宗,政府卻沒有增加資源。
針對天水圍情況,報告提出近30項建議,包括更有效調配資源、加強協調各部門如警方、醫院、非政府機構。報告又建議,檢討現時處理虐偶個案的程序,提出修例讓法庭接受被虐者書面作供避免因為要出庭而不敢指控配偶。報告又促請政府定期檢討城市規劃的機制、儘早制訂緊貼人口增長的地區福利計劃。然而,事隔3年後,小組提出防範家庭悲劇的24小時社會輔導熱線仍未全面落實。
連串事件下,天水圍被傳媒冠以“悲情新市鎮”的名字,香港人亦常把天水圍聯想到“綜援”及“倫常慘劇”。其中,2005年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曾就天水圍進行意見調查,半數非天水圍區居民對該區的印象只屬“一般”,更有20%受訪者表示感覺“很差”。歌手李克勤2006年亦有一曲《天水·圍城》,歌詞說“圍住了血汗,圍住了當初厚望”、“氣候太涼,像殘酷的天生等天養”。有人在網上號召居民聯署要求禁播。
2007年10月14日,天水圍再度發生倫常慘劇,一名領取綜援的新移民家庭,丈夫患上鼻咽癌在醫院留醫,患精神病的妻子將一對12歲及9歲的子女,用繩索捆綁從24樓擲下,自己隨後亦跳樓,3人當場死亡,事件再度震驚香港。蘋果日報翌日指天水圍在04年倫常慘劇發生后成立了3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但中心的查詢電話假日竟無人接聽,若有緊急求助,電話錄音會要求求助者致電社署熱線或者留下聯絡口訊,幾經轉接竟然轉介至九龍灣明愛向晴軒的熱線電話。
翌日明報社論說:“天水圍已淪為悲情新市鎮,是香港之恥,更是特區政府之恥。以香港社會今日的富裕程度,以香港人的愛心,以特區政府的財力物力,特區政府完全有能力加強天水圍高危家庭的支援,關鍵只是,政府有多大的決心而已。”
雖然天水圍被冠以“悲情新市鎮”,專欄作家高慧然卻持不同意見:“天水圍這個社區作為一個社會的縮影,有什麼特別呢?發生在天水圍的悲情故事,在別的社區同樣上演著。讓天水圍成為一個悲情市鎮的,並非天水圍人,而是把‘悲情市鎮’這個標籤貼到天水圍額角的一班政客,以及推波助瀾的傳媒。”

提出改名

六天後(2007年10月20日),影星周潤發出席香港濕地公園舉行的“世界濕地日2008香港區慶祝活動”啟動禮時,首次提出天水圍應“改名”。他表示:“天水圍城,不應圍住人,改名就天下太平。這樣就不用這邊好,另一邊便死人塌樓,不如將天水圍與濕地公園兩邊的字拼在一起夾夾。”2008年1月17日,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將周潤發提出天水圍改名的建議,在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正式提出。曾蔭權當時表示,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而劉皇發作為原居民代表,亦提出改名,他們會尊重居民的意願。

文藝作品


過去曾有電影、書籍及歌曲以天水圍為創作題材,描述許多天水圍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甜酸苦辣。對於傳媒不斷渲染天水圍發生的種種悲劇,以及大多創作均圍繞這個市區內的不幸和家庭問題,令不少天水圍居民大為不滿,認為外界把社區塑造成悲情城市,將他們標籤。但創作人表示無意歧視或貶低天水圍,只是希望大眾對天水圍有更多的認識,關心這個社區。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窮富翁大作戰II》(港台製作真人秀電視節目,2011年,參與:劉雪文)
天水圍的夜與霧》(電影,2009年,導演:許鞍華主演:任達華、張靜初
天水圍的日與夜》(電影,2008年,導演:許鞍華主演:鮑起靜
《圍城》(電影,2008年,導演:劉國昌主演:鄧德保、黃孝恩、黃溢豪、阿魚、蔣祖曼)
《天水圍12師奶》(書籍,2007年,作者:陳惜姿)
《天水·圍城》(歌曲,2006年,主唱:李克勤曲:Edmond Tsang詞:林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