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

明末清初學者

魏祥(1620—1677),江西寧都人,后改名際瑞,字善伯,號伯子,又號東房。伯子是魏禧的哥哥,“寧都三魏”中的老大。伯子小時候就會對對子,到了讀書的年齡有很強的記憶力,對於文字、音律不用老師多教就能理解。伯子17歲考中秀才;20歲時,所寫的詩詞、散文堆起來足足有三尺厚;22歲,參加贛州南安兩郡考試,獲得第一名。

人物關係


生平


九子相聚於翠微易堂后,清廷下達了剃髮令,不許明朝遺民隱居山寨,翠微峰雖險也岌岌可危。這時,伯子挺身而出,不計個人安危,擔起了長子“責在宗祧”、保衛家室的重任。他換上清廷的裝束進城參加考試,取得了貢生的資格,背負了像他這種人難以忍受的委身清廷的痛苦屈辱。在伯子的周旋下,易堂九子免受了清廷的清剿,此後的30多年裡,得到了相對的安全。
寧都農民起義,攻佔了寧都縣城。1650年,10萬清兵圍寧都。二月城破,清兵屠城。結寨自保的居民被命令繳納多種賦稅,伯子冒險進城斡旋,易堂諸子得以免去災難。此後,伯子到廣東,在劉帥帳下任幕僚,勸止清兵屠城,挽救了潮州百萬人的性命。伯子入北京,走陝西,居四川,住江浙,為領兵將軍的幕僚,考察山川險阻。
1673年,吳三桂叛亂;1674年,福建藩王耿精忠、廣東藩王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等相繼從叛;這一年伯子被尚之信強行聘用,享受上賓待遇,因為與尚之信意見不合而偷偷離開。叔子《先伯兄墓誌銘》記載:“甲寅(1674年),廣東藩王遣使來聘,強之行,禮以上賓,卒不合,竊出嶺,至信豐界為滿州邏者所得,上於攝印官。官曰:‘汝與寧都三魏親屬邪?’伯曰:‘身魏善伯也。’攝印官乃悉燒其同行者雜文字,具讞書遞至贛,贛大帥見伯名大喜,躍履出,握手相與入,遂留為客,時丁巳(1677年)二月也。”
1677年4月,吳三桂的部將韓大任10萬敗軍兩次經過寧都上三鄉,對百姓“蹂躪甚”。當時,當事者欲招撫韓大任,而韓大任點名要伯子前往,說:“非魏伯子吾不信也。”對於伯子的死,叔子寫道:“當事以囑伯,伯既痛桑梓之禍無有窮期,又所聞大任頗為當世豪,亦欲有以全之,遂慨然行。八月甫至江西,兵遂從東路逼大任營,大任遂疑伯買己,辭不見。又有奸人慾牽率大任降閩軍以自成功名者,遂日夜構於大任。大任既敗,十月十四日拔營走降閩,伯遂遇害,年五十有八。”

著作


伯子還沒有到30歲,所著詩文就已經有80冊了。伯子常說:“多寫不如多改,善改不如善刪。伯子有《魏伯子文集》10卷傳世,所作《五雜俎》5卷已失傳。伯子的文名雖不及叔子,然勇於任事,在九子中以才情勝。他的文論主張往往為叔子之論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