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

北京大學教授

吳曉東,1965年生於黑龍江省勃利縣。1984年至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人物經歷


吳曉東[北京大學教授]
吳曉東[北京大學教授]
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擔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講學,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戶大學講學,2016年被聘為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入選北京新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研究方向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當代詩歌、20世紀外國小說。

主講課程


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詩化小說研究、都市小說文本研究、現代小說研究、40年代詩歌研究、中國現代詩歌研究、學術論文選讀、沈從文研究、大學國文、20世紀外國小說、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經典。

主要貢獻


專著與論集

《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文學性的命運》,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
《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1928——1937)》,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0世紀外國小說專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3月版。
《廢名·橋》,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5月。
《二十世紀的詩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文學的詩性之燈》,上海書店,2010年。
《漫讀經典》,三聯書店,2008年。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與小說家》,三聯書店,2003年。
《鏡花水月的世界》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記憶的神話》,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陽光與苦難》,文匯出版社,1999年。
《彩色插圖中國文學史》(合著),中國和平出版社,1995年。

編著或教材

《無言之美》,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
《中國新詩百年大典》(第6卷),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第三版),第三作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中國新詩總系·40年代卷》(編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
《我們的園地》,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廢名作品新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大學語文》(合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十三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合著,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20世紀外國文學作品選》,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淪陷區文學大系·詩歌卷》編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論文

《文學史家的“通識”與“情懷”——評<作為學科的文學史>》,《文藝爭鳴》,2016年第11期。
從蘇汶的視角觀照:“文藝自由論辯”重釋,《文藝爭鳴》,2016年第7期。
1930年代的消夏方式,《文匯報》,2016年7月11日。
樓: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5期。
無言之美——孫玉石教授的學術與教育行跡,《詩探索》,2016年第3期。
《廢名的蹤跡》,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2016年第1期轉載。
中國化的“頹加盪”:邵洵美的唯美主義實踐,《文藝爭鳴》2016年第1期
中國現代派詩歌的幻象性詩學與擬喻性語言,《文藝研究》,2016年第1期
“大都市的局外人”,《文匯報》2016年1月14日。
《司各特的目光》,《文匯報》,2015年10月4日。
《中國現代派詩歌中的“鄉土與都市”主題意象》,人大複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10期。
《中國現代派詩歌中的“鄉土與都市”主題意象》,《北京大學學報》,2015年第4期。
《廢名的蹤跡》,《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CSSCI來源集刊2015年第1期。
《中國現代派詩人的藝術姿態》,《思想與文化》CSSCI來源期刊2015年8月,第16輯。
《“我是一個年輕的老人了”》,《文匯報》,2015年7月6日。
《植入戰爭背景之中的中國新詩》,《詩刊》,2015年第7期。
《“居室”的誘惑》,《讀書》,2015年第6期。
《高爾基在中國與“中國的高爾基”》,人大複印《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15年第6期。
《西部邊疆史地想象中的“異托邦”世界》,台灣《中國現代文學》2015年6月號,總第27期。
《不可抗拒的命運之旅——鄭超麟譯<岡果旅行>研究》,收入《岡果旅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藝術——關於<白日焰火>的討論》,《現代中文學刊》,2015年第3期。
《“大後方敘事”與“游移的美學”》,《重慶評論》,2015年第2期。
《臨窗的悵望者》,《讀書》,2015年第5期。
《“江南的小樓多是臨水的”》,《文匯報》,2015年3月24日。
《追躡“鳳凰”的蹤跡》,《讀書》,2015年第3期。
《高爾基在中國與“中國的高爾基”》,《文藝爭鳴》(中文核心期刊),2015年第3期。
《想象歷史的方法——關於電影<黃金時代>的討論》,陳思和王德威主編《文學》2014年,秋冬季號。
《邂逅的美感》,《文匯報》,2015年1月8日。
《不可抗拒的命運之旅——鄭超麟譯<岡果旅行>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2014年12月,第6期。
《曾樸的法蘭西情結》,《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西線無戰事>與三十年代的“非戰小說”》,《讀書》2014年第10期。
《滬上“八大女明星”與丁玲的“夢珂”》,《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2014年8月。
《告別奧尼爾:洪深30年代的轉向》,《現代中國》,2014年7月第15期。
《<山山水水>中的政治、戰爭與詩意》,《文學評論》,2014年第4期。
《“搭建一個古瓮般的思想廢墟”——評歐陽江河的<鳳凰>》,收入《鳳凰》,中信出版社2014年。
《繞不開的“歷史”》,《重慶評論》2014年6月第2期。
《超越“內在化解讀”——關於<白日焰火>的討論》,《看歷史》2014年6月。
《海派散文的都市語境》,《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人大複印報刊資料)轉載,2014年6月。
《滬上“八大女明星”與丁玲的“夢珂”》,《文藝爭鳴》,2014年5月第五期。
《廢墟美感》,《文匯報》,2014年1月30日。
《“語絲”風格的繼承與出離:林語堂的小品文運動》,《文藝報》,2014年1月20日第七版。
《現代》:中國雜誌史上的一個“准神話”,《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4年第1期。
《海派散文的都市語境》,《長江學術》2014年1月。
《從“小世界”到“平行宇宙”》,《中華讀書報》2013年12月29日。
《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敘事》,《觀察與交流》2013年10月15日第128期。
《“乘涼彷彿是隔年的事兒了”》,《文匯報》2013年9月9日。
《滬上八大女明星與丁玲的<夢珂>》,《中堂閑話》,2013年第5期。
《“南國詩人”田漢及其30年代的轉變》,《中國現代文學論叢》,2013年第8卷第1期。
《“扇上的煙雲”》,《文匯報》,2013年7月23日。
《經典的意義》,《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7期。
《后工業時代的全景式文化表徵》,《東吳學術》,2013年第3期。
《“茶話”與“咖啡座”》,《文匯報》2013年4月25日。
《經典的界定是一個再造的過程》,洪子誠、吳曉東著,《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18日第6版。
《艾蕪筆下的南國世界》,《中堂閑話》,2013年第2期。
《鄉土中國:一個“世紀故事”》,收入《革命,還是變遷》,中信出版社2013年3月版。
《關於文學性與文學批評的對話》,洪子誠、吳曉東,《現代中文學刊》,2013年第2期。
《郁達夫與中國現代“風景的發現”》,《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2013年第3期。
《<晨報副刊>與沈從文的早期創作》,趙楠、吳曉東著,《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2期。
《巴黎情境與巴金的國際主義視景》,《讀書》2013年第1期。
《“茶話”與“咖啡座”:海派散文的都市語境》,《西部》,2013年第1期。
《<西線無戰事>與三十年代的“非戰小說”》,《中國文學學報》,2013年第三期。
《<良友>的世界視野》,《中華讀書報》2012年12月12日。
《帝國的歷史魅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12期。
《當代神話:“為事物的多重性買單”——歐陽江河<鳳凰>討論紀要》,《新詩評論》2012年12月1日。
《莫言小說的形式與政治——關於<蛙>的討論》,《重慶評論》2012年第3期。
《扇: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12年12月。
《“搭建一個古瓮般的思想廢墟”——評歐陽江河的<鳳凰>》,《鳳凰》,載歐陽江河著《鳳凰》,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年。
《北島詩歌中的鏡像主體》,《江南》2012年第6期。
《中國人從貓的眼睛里看時間》,《文匯報》2012年11月1日。
《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詩書畫》2012年10月1日。
《郁達夫與中國現代風景的發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10月1日。
《“半部文學史”:“北新書局版”的中國現代四大作家》,《中華讀書報》2012年9月19日。
《與文學經典對話》,《光明日報》2012年7月20日。
《為何我難捨<背影>》,《文匯報》2012年7月11日。
《“搭建一個古瓮般的思想廢墟”——評歐陽江河的<鳳凰>》,《今天》2012年6月。
《現代文學創生期小說中的主體問題》,《現代中國》2012年第14輯。
《現代詩人筆下的外灘海關鍾》,《文匯報》2012年2月27日。
《行將消逝的背影: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鄉土視景》,《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1月16日。
《詩歌:如果孤獨,如何承擔》,《中國藝術報》2012年1月6日。
《西部邊疆史地想象中的“異托邦”世界》,《揚子江詩刊》2012年第1期。
《我的2011年度閱讀》,《中華讀書報》2011年12月21日。
《都市視野與文本解讀》,《中華讀書報》2011年10月12日。
《都市文學視野中的現代上海》,《立場》2011年第三輯。
《關於吊腳樓的追問》,《文匯報》2011年7月9日。
《一個關於自我欺瞞的人性故事》,《中華讀書報》2011年7月6日。
《從“故事”到“小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2011年7月1日。
《邊城世界的虛構性》,《中華讀書報》2011年6月22日。
《<田園交響曲>導讀》,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6月。
《古典語境在現代文學中的移植——何其芳對中國古代誌異文本的改寫》,《新華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場域視野中的曹葆華》,《中華讀書報》2011年3月9日。
《生態主義的詩學與政治》,《南方文壇》,2011年第3期。
《古典語境在現代文學中的移植——何其芳對中國古代誌異文本的改寫》,《名作欣賞》,2011年第3期上旬刊。
《文學中的疾病主題》,《名作欣賞》2011年第5期上旬刊。
《從“故事”到“小說”——沈從文的敘事歷程》,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02期。
《從小說到電影——<山楂樹之戀>討論》,(吳曉東等),《文藝爭鳴》2011年第1期。
《元氣淋漓的“新文學之當代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2011年第1期。
《廢墟的美感》,《名作欣賞》,2010年第10期。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文匯讀書周報》,2010年9月17日。
《毛姆的中國想象》,《名作欣賞》,2010年第9期。
《風景與人文》,《文匯報》2010年8月24日。
《卡爾維諾:邊界的探索者》,《名作欣賞》,2010年第8期。
《擬像的風景》,《中華讀書報》,2010年7月21日。
《詩心接千載》,《名作欣賞》,2010年第7期。
《歷史:缺席的“在場”——<日瓦戈醫生>與俄羅斯精神傳統》,《名作欣賞》,2010年第6期。
《孤獨的人才能真正發現風景》,《名作欣賞》,2010年第5期。
《孤獨的風景》,《文匯報》2010年4月12日。
《史無前例的另類書寫——廢名的<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後>》,《名作欣賞》,2010年第4期。
《戰爭年代的詩藝歷程》,收入《百年中國新詩史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對自我的探究與追尋》,《詩人 翻譯家 曹葆華》,上海書店2010年1月。
《曹葆華詩歌之“夢”》,《詩人 翻譯家 曹葆華》,上海書店2010年1月。
《“一個種族的尚未誕生的良心”——王家新論》,《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1期。
《一代校園作者的精神側影——讀<文學七七級的北大歲月>》,《文藝報》2010年1月29日。
《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北島論》,《新詩評論》2009年第1輯。
《從政治的詩學到詩學的政治——北島論(續)》,《新詩評論》2009年第2輯。
《貯滿意義的空間形式》,王曉明、蔡翔主編《熱風學術》2009年第2輯。
《重建“五四”的歷史現場》,收入陳平原主編《紅樓鐘聲及其迴響——重新審讀“五四”新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東方理想國”主題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生成——兼論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的文化詩學視野》,收入嚴平編《全球化與文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遙遠的國土的懷念者”》,《讀書》,2009年第5期。
《沈從文小說中的田園視景與抒情性問題》,收入“複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4期。
《外國現代主義小說的閱讀與教學——吳曉東訪談》,《語文建設》,2009年第1期。
《20世紀的預言家卡夫卡》,《語文建設》,2009年第5期。
《作為預言書的<城堡>》,《語文建設》2009年第6期。
《情境化的小說》,《中篇小說月報》2008年3期。
《沈從文小說中的田園視景與抒情性問題》,《小說評論》2008年第6期。
《貯滿記憶的空間形式》,收《墨痕深處——文學·歷史·記憶論文集》,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
《“你屬於我熱愛的那個世界”》,《中華讀書報》,2008年。
《對世紀經典的敬意》,《文匯讀書周報》,2008年。
《“陽台”:張愛玲小說中的空間意義生產》,收入陳子善編《重讀張愛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
《貯滿記憶的空間形式》,香港《成報副刊·筆鋒》,2007年9月。
《臨水的納蕤思》,《中國學術》第24輯,2007年。
《“想象的共同體”理論與中國理論創新問題》,《學術月刊》2007年第2期。
《廢墟的憂傷》,《21世紀經濟報導》,2007年。
《陽台:張愛玲小說中的空間意義生產》,《現代中國》第9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中國現代審美主體的創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3期,2007年。
《中國現代審美主體的創生》,《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第8期,2007年。
《中國文學中的鄉土烏托邦及其幻滅》,《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
《何謂“文學的自覺”?》,《上海文學》,2006年。
《小說史理念的內在視景》,《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
《<邊城>:本土文化的最後的背影》,《中國新書》,2006年。
《鄉土中國的最後回眸》,《中國新書》,2006年。
《廢名的鄉土記憶》,《十月》,2006年。
《“常態與先鋒”:現代文學闡釋模式的重建》,《中華讀書報》,2006年。
《歷史如何觸摸》,《讀書》,2006年。
《文學性的視界》,《現代中國》2006年第8輯。
《中國文學中的烏托邦主題》》,日本中文研究會《未名》2005年3月總第23號。
《二十世紀最後的傳奇》,《讀書》2005年第3期。
《荒街上的沉思者》,《新詩評論》2005年第1期。
《重建學科合法性的多種可能》,《文匯報》2005年8月21日。
《什麼是“黑暗的啟示”》,《天涯》2005年第5期。
《妥協的<世界>》,《書城》2005年12期。
《戰亂年代的另類書寫》,《現代中國》2005年第6輯。
《文學批評的危機》,《文學評論》2004第1期。
《重建反思性的學術立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1期。
《40年代至70年代文學研究:問題與方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2期。
《視覺時代的先知》,《書城》2004年3期。
《魯迅第一人稱小說的復調問題》,《文學評論》2004第5期。
《尺八的故事》,《上海文學》2004年5期。
《<駱駝祥子>:鄉土中國的最後回眸》,《中國青年》2004年。
《博爾赫斯的中國想像》,《批評家茶座》2003第1輯。
《<長河>中的傳媒符碼》,《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科勒律治之花》,《書城》2003年1期。
《現代中國的傳統與現代問題》,《江漢論壇》2003年2期。
《疾病的文學意義》,《書城》2003年4期。
《廢名小說<橋>》的象喻語言》,《海南師院學報》2003年5期。
《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教育》,《北京大學學報》2003年5期。
《重建經得起批判的立場》,《讀書》2003年7期。
《昆德拉的小說學》,《中華讀書報》,2003年。
《情境化的小說》,《文景》2003年第8期。
《昆德拉的存在之思》,《經濟觀察報·書評周刊》,2003年。
《文學性的命運》,《上海文學》2003年5期。
《<長河>中的傳媒符碼》,《視界》2003年第12輯。
《竹內好與伊藤虎丸對魯迅<狂人日記>的解讀》,《魯迅研究月刊》2002第2期。
《現代小說的空間形式》,《天涯》,2002年第5期。
《作為傳統的“五四”》,《香港經濟日報》,2002年。
《福克納的時間哲學》,《讀書》,2002年第9期。
《永遠的冰心永遠的童心》,《語文學習》,2002年。
《背著“語言的筏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
《魯迅的原點》,《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2001年。
《S會館時期的魯迅》,《讀書》,2001年第1期。
《意念與心象》,《文學評論》,2001年第2期。
《記憶的美學》,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
《東方理想國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生成》,《現代中國》,2001年。
《姿態的意義》,《讀書》,2001年第11期。
《博爾赫斯的中國想象》,《世紀中國》網刊,2001年。
《李金髮詩歌的現代性及詩學意義》,《嘉應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記憶的暗殺者》,《讀書》,2000年第7期。
《裂縫後面的世界》,《讀書》,2000年第10期。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文藝理論研究》,1999年第1期。
《中國現代小說研究的詩學視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9年第1期。
《燕園詩蹤》,《讀書》,1999年第9期。
《新發現的廢名佚詩二十首》,《中國現代文學叢刊》,1998年第1期。

科研項目

2015年,北京市社科理論著作出版基金資助,“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已結項。
2006—2009,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項目,“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
2006—2008,北京大學新詩研究所研究項目,“40年代詩歌研究”。獨自承擔。
2002—2007,教育部,“二十世紀中國現代詩化小說研究。獨自承擔。

獲獎記錄


1.2016年,論文《植入戰爭背景之中的中國新詩》獲得《詩刊》年度優秀論文獎。
2.專著《臨水的納蕤思》2016年獲第十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批評家”提名獎。
3.2016年,專著《臨水的納蕤思》獲花地文學獎年度文學批評金獎提名獎。
4. 2015年,專著《文學性的命運》獲第十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文學批評家”提名獎。
5.《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審美主義與現代性問題》獲唐弢青年文學評論獎一等獎。
6.《中國現代審美主體的誕生》獲王瑤學術獎論文二等獎。
7.《從卡夫卡到昆德拉》獲北京大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