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區
仁愛區
仁愛區是基隆面積最小、人口密度卻最高的一區。位於基隆市商業精華區,緊鄰基隆港區,工商興盛,人口稠密,區內有基隆火車站、基隆港,縱貫鐵路、中山高路公路皆以此為起點,交通發達。
基隆市仁愛區
位置:東經191.44度 北緯25.07度
面積:4.23平方公里
人口數(2005年5月):48,603
行政區類別:區
區長:陳淑華
下轄行政區:29里548鄰
郵遞區號:200
仁愛區
市立信義國中
市立南榮國中
仁愛區
基隆的城隍謂之護國城隍,傳說是清領時期基隆廳的通判包容,因生前為官清正,死後被封為神,成為基隆的城隍爺。
仁愛區
小艇碼頭旁的忠一路,是台汽、公共汽車、客運等大眾運輸的終點站。外地人一踏入基隆,最鮮明的印象就是一 艘艘忙碌穿梭的拖船、滿載貨櫃的巨型貨輪、豪華亮麗的郵輪以及雄偉昂然的軍艦,構成船桅林立的港口景緻,很多人要帶小孩子到基隆玩時,都會說要去看「大船放尿」。
忠一路港邊不僅是觀看船舶進出港的好景點,也是賞鳥的好地方。平常留意天空,有時可以看到老鷹在天際盤旋的精采畫面,在港區里也可以看到海鷗、白鷺鷥飛翔。最壯觀的是今年初有數百隻成群的黑尾鷗在港區內覓食,將基隆港點綴的更加多彩多姿。
仁愛區
慶安宮建於1815年,原是從牛稠港虎子山畔小廟遷建而來。現址是由當時一位內湖庄的何士蘭先生所捐獻。廟內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同祀的還有觀世音菩薩、註生娘娘、土地公。並寄祀著孔子、倉頡夫子、太上老君,會產生這種情形是因為1894年地方上籌建「崇基書院」,隔年即是乙未割台,書院規模尚未完成即遇改隸而加以廢除,只好將屬於文廟建制的諸神移奉於此。
仁愛區
建了基隆港之後,漁船進入旭川河靠岸,漁民們抬著漁貨必須爬階梯上街道將貨委託商家銷售,由於石階也叫「崁仔」,崁仔頂漁市就一直沿用至今,而石階已隨旭川河加蓋而消失無蹤。
崁仔頂的漁貨林林總總、非常豐富,是台灣批發市場中漁貨種類最多的交易場所。加工熟魚、魚脯由高雄蚵仔寮、淡水、枋寮、八斗子等地的魚寮提供充足的貨源,熟四破、熟小卷、咸小卷、鱙仔等加工漁貨為大宗。台灣各地的遠洋漁業、近海漁業的漁貨種類應有盡有,北海岸及東北角的沿岸漁業則提供了當天現撈的新鮮或活的漁貨。
養殖漁業的各種漁獲也來到崁仔頂,舊金山的黃金蟹、進口的活龍蝦、冷藏鮭魚也經常在販賣之列,各類的魚漿製品、海菜、甚至潮間帶日漸稀有的生物也買得到。如此豐富的漁源,吸引了來自新竹以北、花蓮、台東……各地的買賣者,造成崁仔頂「不夜城」的特殊景觀,形成台灣的奇葩。
仁愛區
1875年同為漳州籍的板橋士紳林本源家族捐出當時玉田街的士地,加上諸街紳共同籌資,建成巍峨新廟,正式遷外木山舊廟於此。正殿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後殿原為清寧宮,祀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二樓則是北管西皮派得意堂所在,祀祖師爺田都元帥及先賢牌位。
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十月十日,分別為開漳聖王、水仙尊王誕辰,八月二十三日祭祀田都元帥,都有廟會活動。
仁愛區
高100-200多公尺的紅淡山區,是基隆市的自然保育林區,因山谷幽深、林木蒼翠,又有聞名全市的蝙蝠洞,一向為市民尋幽探奇的地方。日據時代即有寶明寺在此矗立;民國五十至六十年後有更多的寺廟到此建造;民國七十至八十年起早起會興起,有三十多座號稱「XX山莊」的早起會所來此搭建。林相以次生天然林為主,間雜以小規模的人工林、芒草地和人工開墾之菜園、草坪等,由於未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堪稱複雜良好。而形似榕樹但少了氣根與白色乳汁的紅淡比,圓筒狀的樹姿,配著淡紅色的嫩芽幼葉,佔了整個山區原生林,「紅淡山」也因此得名。
在主稜線上三角點環視全區俯視基隆市、基隆港、遠眺基隆山、基隆嶼及基隆河,也就是說可以看到五個基隆,由於綠資源豐富,位居都會中心,成為都市中心的「肺」,有基隆的陽明山之稱。
短短的龍安街一九八巷依序可以看到地藏王菩薩岩、軍人軍屬火葬場之墓石碑、近衛師團戰死者之墓石碑、招魂碑、法王寺以及嚴放寺,可以稱為古迹巷。
地藏王菩薩嚴:其來源是大正五年,日本人由日本請來兩尊地藏王菩薩,一尊據說供奉在陽明山、一尊即供奉於此。當時菩薩為石雕像,矗立在路旁當守護神。大正14年,日本僧侶加藤覺念在此超度日軍亡魂,日本人也會在每年四月十四日來台祭拜。旁邊的三界石即為關亡魂的地方,每逢農曆七月即開放讓民眾祭拜。
仁愛區
招魂碑: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台灣第四位總督—兒玉源太郎所建,背面刻有『群馬縣前橋市`明治三十一年九月建之、生形政吉刻』。在招魂碑右下方有座『招魂碑移記』石碑,此碑高40公分、長52公分;依碑文里記載,招魂碑原建基隆重炮兵隊營區內,因為築高砂公園,此後十九年之中,祭祀全絕,石碑荒廢,加上附近狗、貓`嬉戲,缺乏崇敬之念,所以「帝國在鄉軍人會基隆分會」憑會員自身的勞力,把石碑遷移到現址。
法王寺:位於三坑仔北側山巔小徑,佇立路旁守護。在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日本僧侶中澤慈愍在三坑仔建造法王寺,期能四時誦經,撫慰亡魂。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佇立路旁的守護神「千手觀音半浮雕像」,現已移至大殿後面供奉。
嚴放寺:裡面供奉的第十一面觀世音菩薩為五代梁貞明二年(西元916年)日本留僧—慧鍔請回一尊第十一面觀音像,回途至五台山割香、南海普陀山延香后,回鎌倉縣長古寺供奉。在民國九年(1920年)三井株式會社三坑煤礦,日人細川秀吉主任因承辦開採煤礦不順利,在回日本度假時到長谷寺,祈求第十一面觀音香火回台供奉於現址。
獅球嶺炮台屬於台閩地區國家三級古迹,類別屬關塞,位於基隆仁愛區獅球里獅球嶺頂,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創建。
仁愛區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直逼基隆港,守將提督張兆連、粵勇胡友勝等先後駐防獅球嶺炮台,留下了英勇抗日的一頁史詩。經歷了這二次的禦侮戰爭,更增添了獅球嶺炮台的歷史價值。
獅球嶺炮台在日據時期遭荒廢,不僅大炮遺失,而且營舍建築及相關設施所剩不多。現在較完整保存的僅有一座石造指揮所及一處炮座。營舍以石拱砌成,平面近正方形,內部設有房間及走廊。西側的炮座為鐵水泥造,呈扇狀的地面,有放射形之排水槽,前方為中央增厚的孤形子牆,炮座面朝東北,正對基隆港囗,有萬夫莫敵之氣勢。
登上獅球嶺可見市區和港灣巨舶,下方並有中山高速公路進出基隆市區,在清朝時代,嶺下並有鐵路連接台北和基隆之間,是通往台北的重要孔道。炮台居高臨下,基隆市全景映入眼廉,現今列為第三級古迹。而炮台遺跡之不遠處,有一座平安宮,廟內寬廣,頗具古意,廟內供奉福德正神,為基隆市最大的土地公廟。
國道一號 (中山高)基隆端
台二線
台五線
台鐵基隆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