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門牛
偶蹄目牛科動物
婆羅門牛原產於美國西南部,是美國人用印度瘤牛、歐洲瘤牛、美洲瘤牛及部分英國肉牛培育的一個適應熱帶亞熱帶氣候,且最適於全放牧飼養的優良肉牛品種,具有良好的耐熱、抗寄生蟲、耐粗飼、環境適應能力強和生產潛力大的優點。成年公牛體高150厘米,活重900公斤。出肉率高,胴體質量好,肉質超過印度瘤牛。婆羅門牛頭或顏面部較長,耳大下垂。有角,兩角間距離寬,角粗,中等長。
2020年5月29日,婆羅門牛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地理分佈婆羅門牛是在美國南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薩斯州炎熱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育成的。但近年來,已分佈於美國的46個州,即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許多地區都有繁育。婆羅門牛已出口到60餘個國家,廣泛應用於雜交繁育。
婆羅門牛最早源於印度、斯里蘭卡、巴基斯坦等地,很早以前印度人視其為“印度神牛”,不吃牛肉、不屠宰、也不出售,因此要從印度進口婆羅門牛很困難。1854年印度人贈送兩頭印度公牛以答謝一位英國棉花和甘蔗種植專家,隨後這兩頭牛的後代在英吉利海峽小有名氣;1885年兩頭印度牛被運抵休斯頓和德克薩斯州,印度瘤牛在美國的雜交嘗試開始;1905~1906年33頭具有印度瘤牛體型的牛進口到德克薩斯州;在1910~1920年間,先後有近300頭印度牛進入美國,在美國西南部地區及墨西哥灣沿岸初具婆羅門牛育種的雛形。進口的牛中絕大多數是公牛,與歐洲肉牛級進雜交5代以上,含瘤牛血統31/32,後裔都表現出瘤牛的體態特徵,培育成了適應於熱帶亞熱帶炎熱地區及乾旱、沙漠地帶的瘤牛品種,1924年成立了婆羅門牛品種協會。20世紀60年代巴西育種學家先後從印度引種7000多頭瘤牛到南美洲;澳大利亞早期婆羅門牛的引種可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直到1933年昆士蘭州才大量進口婆羅門牛,1950~1954年間也多次由美國進口婆羅門牛,目前澳大利亞肉牛生產中含瘤牛血統的牛佔到65%以上。非洲在上百年前也進口印度,並大量開展了與本土牛的雜交,雜交後代幾乎擴散至整個非洲板塊。印度瘤牛的優良特性也在19世紀晚期非洲爆發牛瘟時得到了印證,很多普通牛死亡了,而含有印度瘤牛血統的牛有一定的抵抗性,另外,具有瘤牛體態的幾個非洲牛品種都無印度瘤牛的線粒體世系。雲南省分別於1993年、1998年從澳大利亞引進婆羅門牛24頭(8個家系)、99頭(12個家系),並在小哨馴化飼養,為雲南省南部熱帶、亞熱帶地區肉牛雜交繁育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品種,目前在小哨示範牧場有260頭的純種種群規模,並在大理、文山、保山、思茅等地州小範圍內作為父本使用。
婆羅門牛頭或顏面部較長,耳大下垂。有角,兩角間距離寬,角粗,中等長。公牛瘤峰隆起,母牛瘤峰較小。垂皮發達,公牛垂皮多由頸部、胸下一直延連到腹下,與包皮相續。體軀長、深適中,尻部稍斜,四肢較長,因而體格顯得較高。母牛的乳房及乳頭為中等大。皮膚鬆弛,一般都有色素。毛色多為銀灰色。
耐苦,對飼料條件要求不嚴,能很好地利用低劣、乾旱牧場上其他牛不能利用的粗糙植物。也能適應圍欄肥育管理,並具有很快上膘的性能。耐熱,不受蜱、蚊和刺蠅的過分干擾。
婆羅門牛
對傳染性角膜炎及眼癌有抵抗力。犢牛初生重小,但因母牛產乳量高,因此犢牛生長發育快。婆羅門牛利用年限長、合群性好。好奇膽小,但容易調教。
婆羅門牛具有改良我國南方炎熱地區黃牛轉向肉用牛的特性。
(1)一般來講,牛肉水分含量低,則蛋白質、脂肪含量就高,牛肉品質就好。婆羅門牛上腦肉的水分為73.08%,粗蛋白為22.19%,脂肪為2.37%,灰分為1.43%,其水分含量相對較低,蛋白含量相對較高,礦物質含量也較高,所以婆羅門牛肉不但營養全面且豐富。
(2)牛肉的營養價值主要體現在蛋白質上,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構成人及動植物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人和動物只能從食品中得到蛋白質及其分解產物來構成機體的蛋白,缺乏蛋白質就不能維持其生命活力。本研究中,婆羅門牛肉的粗蛋白含量高達22.19%,是含量較高的蛋白質肉類食品。
(3)肉類蛋白質的優、劣由氨基酸的含量和種類決定,而必需氨基酸是評價蛋白質營養水平的主要指標。婆羅門牛總氨基酸含量為23.12%,必需氨基酸含量為9.33%,均極為豐富。質量較好的食物蛋白質組成中理想模式為必需氨基酸/總氨基酸在40%,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在60%以上。在此項研究中必需氨基酸/總氨基酸為40.35%,非常接近40%的理想值,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為67.65%%,已超過60%;另外,人體必需氨基酸評分中,評分均超過理想蛋白質模式,由以上判定,本研究中的婆羅門牛肉屬優質蛋白質食物。
(4)氨基酸除了一般的營養功能外,還是肉的呈味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即風味氨基酸,主要分3類:鮮味氨基酸、甜鮮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在對婆羅門牛上腦肌肉的研究中,鮮味和甜鮮味氨基酸的含量佔總氨基酸比例高49.96%,說明,婆羅門牛肉風味佳,這可能是婆羅門牛常年全放牧於飼草資源豐富且優質的草場,與食譜較廣有關。
由於婆羅門牛野性較強,對外界環境的剌激特別敏感,易受驚,母牛特別護仔,產犢時會主動攻擊護理人員,因而在母牛產犢時,工作人員應該在遠離產犢母牛的地方進行觀察,千萬不要讓母牛受到驚嚇,把母牛的難產率降到最低限度。
預防犢牛臍帶炎。在全日制放牧條件下,特別在雨季,犢牛臍帶炎發病率較高,因而在犢牛生下后,應及時用碘酒對臍帶進行消毒處理。由於少數母牛產犢后受到驚嚇、患病或者體況較差時,母畜會拒絕哺乳或無乳。對這一類犢牛就必須進行人工哺乳。犢牛出生1h左右應喂初乳,每日3次,每次1.2kg,乳溫35~38℃,喂3~4d。初乳之後喂常乳。喂常乳時,在1kg常乳中加入0.08kg白糖,每天喂1次乳酶生10~30g,以促進消化吸收,同時也有一定程度預防犢牛下痢作用。
飼養員必須細心管理,堅持“四看”,即看天氣、看吃料、看精神、看糞便。當天氣突然變化,寒冷、颳風要加強護理,將犢牛抱入圈內。如發現犢牛精神不好,食慾改變,糞便異常等,應及時向技術人員報告。
犢牛生后7~15d就可以補飼草。飼料要多樣化,精料、多汁飼料及青貯飼料要適當搭配。精料隨著犢牛的年齡增長和體重增加逐漸增加,同時補充礦物質、維生素和食鹽,保證幼畜生長發育的需要。
犢牛3~4月齡斷奶,可節省培育成本,同時提早補料,可以促進消化器官發育,由於瘤胃顯著發育,可減少消化道疾病的發生,提高犢牛成活率。斷奶后除補飼草外,也應給犢牛提供營養豐富的全價代乳料,增加犢牛抗病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婆羅門牛的優良性能得以充分體現,為熱帶亞熱帶地區黃牛改良提供優秀的種源。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29日,婆羅門牛入選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