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花園口旅遊區
自然風景區
黃河花園口旅遊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惠濟區北郊18公里處的黃河南岸,距北邙山東去12公里處。民間傳說,最早這裡並不叫花園口。宋時曾在此建閘治水,漸成村落。明代在此修建花園並形成渡口,名花園口。
1938年6月,日軍逼近鄭州,國民黨軍隊在此炸毀大堤,製造了震驚中外的“花園口事件”。如今的花園口萬畝沙荒變成良田,柳綠果紅,鴨游魚躍;全長5550米的黃河公路大橋飛架南北;將軍壩、鐵犀牛、界碑、紀念碑、八卦亭、沙灘浴場等新老景點向遊客敘說著一個個不平凡的故事。
在黃河大橋以東5公里建有黃河生態旅遊區,由黃河大堤風景線、休閑娛樂園、牧草原、母親湖、黃河自然風光區等五大景觀構成。
黃河花園口旅遊區
黃河花園口旅遊區
1938年,國民政府在花園口扒開了黃河大堤,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改道,淹死了八九十萬人。由於這樣的悲劇發生,這花園口才更加出了名。
花園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其非凡的歷史。對於今天的鄭州人來說,花園口是個鎮,也是一個村,更是鄭州市的北花園;對於治黃工作者來講,花園口是黃河大堤上十幾公里長的一段險工;史學家和人文學者眼裡的花園口,則是國民黨三八年扒開黃河大堤的地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鄭州市內要問花園口,知道的人會這樣告訴你:“順著花園路一直向北,當你看到黃河的時候,你腳下站的地方就是花園口。”
景區遠眺
花園口是歷史上震驚中外的“花園口決口事件”發生地。也是黃河下游的起始段,這裡河面寬闊,氣勢磅礴,屬於典型的遊盪型河段,具有寬、淺、散、亂等特點。河勢變幻多端,是觀賞黃河的最佳去處。花園口還是綿延數千公里,號稱“水上長城”的黃河大堤南岸的起點,她代表了黃河下游治理的最高水平,是黃河治理的窗口,同時還是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黃河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發揮個人才幹的場所。
花園口是黃河的縮影,也是展示黃河文化的一個窗口。名臣、河神、將軍壩、鎮河鐵犀、黃河號子、美麗傳說……,黃河文化在花園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孫德振的詩
黃河花園口
浪牽歸棹月籠沙,誰識將軍在水涯?
渺渺長河流血字,花園口岸有人家。
將軍壩是萬里黃河上堅固無雙的一個壩頭,壩體為漿砌石結構,根石深度23米多。該壩始建於清乾隆8年(1745年),后經不斷加固,距今已有260年的歷史。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在此修建了一座將軍廟,是百姓祈禱黃河安瀾的地方,廟址就是今天的花園口引黃閘,因此這座壩被稱為將軍壩。將軍壩上的大將軍雕像取自明朝治水名將伏波的造型。將軍壩正對景區主大門,位於花園口景區的中部。1991年2月11日,江澤民總書記曾來此視察黃河,並在這個壩頭留影。
將軍壩西側有一座鐵犀牛,是明代兵部尚書于謙主持修鑄的。古代,人們認為河患是水怪蛟龍在作祟,而水怪蛟龍又害怕犀牛,於是就在黃河邊修建了一座鐵犀牛的雕塑,以鎮河患,又稱鎮河鐵犀。另外,之所以鑄造鐵犀,也源於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五行學說”,取“五行學說”中相生相剋之意。五行中鐵屬金,金生水,金為水之母;五行中牛屬坤,坤屬土,土性能克水,因此鑄鐵犀以鎮河患。鎮河鐵犀是古代黃河水患的見證,同時也體現了古代人民戰勝水患的美好願望。
鄭州黃河公路大橋
扒口處雕塑高4米,標出了當年扒開大堤的確切位置。當年扒開大堤時,口門寬約30米,后經洪水不斷沖刷,最寬時達1460米,決口口門界碑就標出了口門最寬時東西兩側的位置。
八卦亭就是“民國堵口合龍紀事碑亭”,這裡是當年國民政府扒開大堤之後堵口閉氣的地方,由兩座六角的琉璃瓦亭相對而立,亭內各有六面柱體石碑一座,西為國民黨所立,東為共產黨所立。
景區一角
游完水上樂園,順著這殘餘的大壩往裡直走兩公里,就來到了黃河的中心--南裹頭。由於這裡有面積較大的淺灘,人們常來這裡遊玩、夜餐,漁民在這裡開設了特色飯館,久而久之,這裡成為鄭州人品嘗野味的好去處。
扒口紀事廣場東鄰是是黃河上最重要、技術最先進的水文站,也是亞洲乃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文站——花園口水文站。她是黃河千里金堤上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她外觀為白色,造型現代,與周邊的建築比起來,別具風格。當地群眾都把這座3層建築物稱作“小白宮”。“小白宮”前面是寬闊的綠地花園,景緻易人,叫人留戀忘返。
走進花園口水文站,內部設施也非常先進,她是黃河上第一座數字化的水文站。該水文站始建於1938年。多年來,花園口水文站的數據一直是黃河防洪、水資源調度和治理開發的重要依據,國內最先進的設備總是首先配備到這裡。2002年,花園口水文站成為黃河上第一個數字化水文站。在這裡,不但能快速採集、處理、傳輸實時水情,還能快速對歷史水文資料進行檢索,並且能快速查詢全河的水情、雨情信息和黃河其他防汛數據信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說,花園口就是黃河的晴雨表,花園口的流量和水位就是黃河下游的防汛標準。
景區的最西端是水上樂園景點,她原是花園口水利樞紐工程(又名崗李樞紐工程)遺址。她位於京廣鐵路黃河大橋下游8公里處,南岸為鄭州惠金區崗李村,北岸為武陟、原陽兩縣交界處。
該樞紐工程是黃河下游幹流上興建的一座攔河壅水工程,始建於1959年,原是大躍進時期的產物。當時的人們想把黃河從此攔腰截斷,改變黃河的流向,造福兩岸人民。但由於設計標準偏低和形勢要求邊設計邊建設,建成后的攔水大壩於1963年大水時又被迫炸掉。目前,僅留下十八孔閘橋、消力池(俗稱崗李水庫,或河中湖)和河中一段神奇般殘留至今的殘壩(俗稱南裹頭及北裹頭河洲孤島)。
景區全景
遠離風塵,回歸自然,寵辱兩忘。間或從河中捧起一杯濁水,觸摸著黃河的濤紋,彷彿捧讀著幾千年流動的歷史。啊黃河,母親的河,您的子孫沿河而居、傍草而生從茹毛飲血的狩獵部落走來,你從刀耕火種的石器時代走來,從古戰場殷紅的血泊和斧鉞相擊中走來,品聞您那渾濁的血液里涌動著的縴夫的淚水,來聆聽您澎湃的濤聲里詮注的縴夫高亢的號子。沙灘那踉踉蹌蹌的腳印呀,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寫在河灘上的象形文字——一部跌宕起伏的歷史嗎?
2010年10月1日起,黃河花園口旅遊區將取消門票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