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山廟會

白雲山廟會

白雲山廟會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白雲山廟位於陝西省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雲山,東距黃河西岸約1公里。

據(州志》雲,白雲山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抵黃河西岸,依山建廟,故名白雲山廟,也稱白雲觀。每年農曆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舉行傳統廟會,其中尤以四月八最為紅盛。寄託了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由來


據《葭州志》和廟內石碑記載,廟由道人李玉風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玉風道人云游到白雲山,見這裡孤峰聳立雲天,霧靄飄浮,猶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靜心修鍊,同時還採葯為當地百姓治病。他死後,人們便在山上修廟來紀念他。白雲山共建廟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築面積八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陝西省明、清建築中比較龐大的一組建築群。

景點特色


白雲山廟會
白雲山廟會
黃河灘直達山頂的廟路由六百多級石階組成,坡度陡峭,人行其上,有陡生騰空之感,驚心動魄,古有“神路”之稱。五龍宮為白雲觀底層建築,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等組成,富麗堂皇。五龍宮往上依次建有四道天門,再往上的真武殿是白雲觀主體建築,面寬五間,屋宇高大。真武殿前左右分別建有鍾、鼓樓,鐘鼓嘹亮清脆,隔河對岸山西境內也清晰可聞,“白雲晨鐘”被譽為佳縣八景之一。圍繞真武殿,各種建築星羅棋布。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聖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嶽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聖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雲洞等。凡是能修建的地方,都築起了大大小小的房屋,樓閣參天,迴廊相接。遠望山頂,松柏掩映之中,廟宇重疊,金碧輝煌,好似飄浮於白雲之中的仙宮,因此有“白雲勝景”之譽。
廟內還有一千五百餘幅彩色壁畫,內容以道教故事、佛教經變故事為主,也有山水人物,色彩絢麗,構圖勻稱,是古代陝北地區民間藝術佳作。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為白雲山廟會日,廟會期間,內蒙、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各族人民紛紛來此朝山、旅遊和進行交易,最多時一天達十萬餘人。

特色活動


三月三廟會:傳說三月三為真武大帝的聖誕日,廟會從三月初二至初四,為期三天,這次廟會規模較小,信士以本地人為主,會期,各會會長來白雲山商議籌辦四月八廟會事宜,白雲山眾道人於三月三清晨在真武大殿為真武帝舉行慶賀科儀。
四月八廟會:傳說四月初八為佛祖聖誕日,同時也是真武大帝的聖像開光日。廟會始於初一終於初八,共計八天。屆時舉行盛大的宗教活動,四方信士蜂擁而至,人潮似海,商賈雲集,並有大型文藝活動為之助興。
九月九廟會:相傳九九重陽日既是玉皇大帝的聖誕日,也是真武大帝的飛升日。秋高氣爽之際,人們帶著豐收的喜悅來到這景色秀麗的清靜之地,感真武福澤萬民之恩,觀賞古老的劇目,據說聆聽優美的道教音樂,能洗劫一年的疲勞。廟會雖則三天,但規模僅次於四月盛會。
此外,白雲山還有三個小型廟會:正月為朝山會,多從初一至十五元宵節,大都為本地信士。七月七廟會,由白雲山附近的村子舉辦,他們將各位神靈“請”至真武大帝的院中,並在院中戲樓上唱三天大戲。七月二十一日為羊道會,羊道會是魁星信仰的延續,參加者多為文人學士、社會名流、他們歡聚魁星閣,領略別具特色的陝北羊道飲食文化,品嘗白雲山羊道美味,他們吟詩作賦、唱古頌今,古時又稱賽詩會。

其他


白雲山廟會由來已久,目的除觀光旅遊之外,更重要的是許願、酬神、還願、祈禱平安等,其形式多樣,但內容不外乎兩種:信士活動和道士活動。

信士活動

1、叩等身頭:此舉是蒙古族信士最高貴的禮節之一,也表現出他們對真武大帝的無尚崇拜。先下跪叩頭,接著匍匐於地,再叩一頭並在頭部留下標記,然後起身,站在標記處的位置重複下次叩頭的動作,周而復始。內蒙古的信士在朝山前禁慾三天,動身前從家門口起叩等身頭數里。到了白雲山腳下,他們並不急於上山,而是來到黃河邊,不管水溫變化如何,都得到河裡洗手浴面,整理衣帽,然後上山,以示對神靈的尊敬。
2、忌葷腥:忌葷腥是道教的清規之一,這裡所說的葷指五葷,即酒、蔥、薤、蕪荽、韭菜等,道教認為這幾種蔬菜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有壯陽之功效,食之易刺激人的生理慾望,於“清心寡欲”的道教教理不符,故而忌之。腥,則指肉類和動物的油脂,道教提倡不殺生,故忌之。
3、打醋罈:這是當地人朝山前以示誠心的主要方式。將醋倒在燒紅的木炭上,專聞其蒸發的氣味,用以盪穢。附近的信士有時還喝泔水,即喝洗碗的水,意即將人貶低為畜牲,不懂人事,敬神時如有不到之處還請神靈予以諒解。
4、敬香:“一柱高香通信去,上聖高真降福來”信士認為燒香在於傳情達意,關鍵在心誠而不在多少,一般以三柱為宜,心平氣靜地將香插平插直。
5、叩拜: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禮儀。叩,即叩頭。拜,即作揖,舊時,白雲山還有三拜九叩頭之習俗。
6、上布施:信士將錢物捐於廟觀。若是還願,就將其祈許的錢物如數捐於廟內的功德箱中,以求心理平衡;否則,數目不等,因人而異,當地稱“隨心布施”少則一元,多則上百、上千、上萬元。
7、抽籤:這是朝山信士的主要活動之一。抽籤是神與人交流的主要手段,信士通過抽籤獲得某種信息,以求神靈的指點或心靈上的安慰。
8、求符鎖:符,原指古代帝王下達指令的憑證,具有無尚的權威,后被道教沿用。將圖或篆文印在黃表紙上,以示“災不能傷,邪魔不得近”之神令。既可貼於家門,又可配帶於身,還可焚化服用。
鎖,即鎖線。信士認為幼兒沒有能力與妖魔作什麼鬥爭,所以將真武大帝的長命鎖(用紅線或五色線所制)系在小孩的脖子上,將其靈魂託附於神靈,邪物不侵,惡魔難近。
9、祈神葯:將真武大帝供桌上香爐里的香灰用黃表紙包少許,拿回家焚化服用。信士在服藥期間,多忌葷腥。現今儘管醫藥發達,但廟會期間祈神葯者仍會排成長隊耐心等候。
10、吃神飯:神飯最早是為拯濟家庭貧寒的信士朝山時食用的稀米粥,後來引伸為眾多信士喜歡的一種特殊的就餐方式,上了一定的隨心布施之後,在朝山遊覽的勞累饑渴之餘,大都樂意喝一碗神飯,據傳吃神飯能起到“吃了神飯,消災免難”的作用。
11、攔山門:得到神靈救命之恩的信士常常許願在廟會期間攔山門。即橫躺在白雲山的山門上,讓千萬人從自己身上的跨過去。
綜上所說,信士朝山方式根據自己的信仰或需求,多種多樣,自我選擇,但終歸一點,他們普遍認為:心誠則靈。

道士活動

古觀是白雲山廟會的載體,而神秘迷人的道教活動是廟會的一項主要內容,它以清醮為主,是一種祈禱五穀豐登、國泰民安的祭祀神靈的活動。以經韻、音樂、舞蹈、剪紙和焰火為其表現形式,其規模厚重、宏大,氣氛莊嚴、肅穆,該項道教活動一般為期三天,主要步驟如下:
第一天:閉齋薰壇。從下午開始,這是道教的一項盪穢科儀。閉齋就是在薰壇之日起,白雲山上所有的信士都不吃葷腥。薰壇指清潔法場,即高功法師一邊念凈穢咒語,一邊將醋倒在燃燒的木炭上,然後焚化凈壇牒(牒,指道士做法事時,向諸神表明願望的一種文式),意在懇請諸神能赴法壇,護法護教,宏揚道法,使法事得以順利進行。
第二天:
1、起經:又名開壇,意在開啟法壇。一般在薰壇后第二天凌晨舉行。各會首在齋壇榜上簽名,榜文張貼於壇前,一方面告知人們本次清壇的緣由、時間、目的等,另一方面,也照示各方神靈,悉降法場,以求靈應。
2、出幡:按規定的順序排列好的數百人的儀仗隊走出經堂,浩浩蕩蕩前往插幡地,儀仗隊的順序依次為:洒水的、掃路的、提香紙的、燃放花炮的、頭鑼、二鑼、回僻、肅靜、硬執事(三十六人各執三十六道法兵器)、五彩旗隊、紙塔、民間樂隊、道教樂隊、端神像的、端經書的、端香爐的、最後跟的是眾信士。場面之宏大,氣氛之莊嚴,令人嘆為觀止。幡是一種由東、西、南、北、中五根木杆和剪紙圍成的用來做法事的露天廈子,四周分別掛有書“年消九厄”“月免三災”“日增福壽”“時保平安”的紙吊。高功法師在廈子里燒關牒,念經文,儀仗隊繞幡桿,意為告知雷公、電母、風伯、雨師保佑在法事期間天氣晴朗,風和日麗。
3、祝廚:這裡的廚指製作供品的廚房。高功率眾道士念經祈禱東廚司命保護供品清潔衛生,以供諸神享用。
4、行香:指在廟內上香、焚疏,宣讀本次法事的目的,以求神靈永佑。
5、擺燈:燈具有“上明諸天福堂,下照長夜地獄”的法力。此活動在晚上進行,將麻紙製成的燈芯,用植物油浸濕,點燃擺放於道路兩旁,道眾誦著經從路中間走過,以示將前來赴會的諸神迎入天壇,享受人間祭祀,施恩於四方,同時,也可讓孤魂野鬼乘此光明,脫離苦海。夜幕下,天上的繁星與地下的眾燈互相映輝,景色十分壯觀。
第三天:
1、上表:是將表文上奏天庭的儀式。表文的內容是人們想要表達的意思,由啟壇、請聖、拜表、送表四部分組成。啟壇,由高功法師登上醮壇,焚香啟奏神明。請聖,壇上供五方神位,高功拈香,恭祝聖壽。拜表,高功法師步罡踏頭,上達天庭,祈禱上蒼,賜福人間,赦除芸芸眾生之罪過。送表,高功法師將送達天庭的表文宣讀後,送至壇前焚化。
2、上供:上供是白雲山常用的一種道教儀式。除各大廟會之外,每月初一、十五、也多舉行此儀式。供品多以食品為主,高功法師站在中間,指揮誦經道師依次唱《上花經》《上燈經》等,將多達十餘種的供品依次奉送於供桌之上。
3、放赦:放赦是道教活動中的木偶舞蹈,也是整個廟會活動中的最高潮。“赦”即赦書。宗教指玉帝赦免人間罪惡,賜福消災的文書,因赦是從數百米的山頂順繩放到山下的,故稱“放赦。”在這之前做的所有法事令玉皇大帝感知了眾生之誠心,於是派年、月、日、時四值功曹和八仙及報子、南極仙翁,下凡傳達玉皇旨意,赦免人間罪惡,賜福增壽。
放赦時將不足一米的木偶仙人順著光滑的長繩依次滑到山下的法場,滑翔過程中,放赦的操縱者將繩子一松一緊,或將繩子擺動,使身著綵衣的仙子們停停滑滑,左右搖擺,姿態優美。固定在木偶下面的鞭炮一直在響,仙子們在煙霧中恰似駕雲下凡。木偶滑到法場,道士們用笙管樂器吹奏曲牌,以示歡迎。高功法師從最後一名木偶背上取下赦書,站在法台當場宣讀,讀完,放赦即告結束。
4、揚幡:此科儀具有“上則迎真降聖,貽集神仙;下則福國康民,普濟苦爽”之法力,高功念經招請各路亡魂,前來赴會,解厄賜福。
5、轉九曲:陝北佳縣獨有的一種民間風俗,這項活動在第三天晚上舉行,也就是廟會結束前一晚上舉行。在指定的地點和圖形中進行。轉九曲源於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三霄為其兄趙公明報仇而布下的九曲黃河陣,此陣由361盞九曲燈組成,表示一年360天,多餘一盞取吉慶有餘之意。圖由九個小城組成,每座城的中間供著不同的星神,這些陣的設置,一來保持了古代陣法中的某些規則,二則表示天地運轉和四時八令的變遷。五顏六色的九曲燈如天上的繁星,人們虔誠地手捧儀香,在道士的引導下莊嚴地緩緩步入陣中,每到各城中心都要停下來,道士向星神誦經,之後繼續轉,轉到全陣的最中心“老桿燈”處時,欲要求子者就可以將“老桿燈”周圍的小燈“偷”走,曰“偷兒女”,並將燈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添入植物油,令其一直燃至天明。之後將燈收藏好,來年將燈與隨心布施一同送回原處。
另外,道教活動中還有一項獨特的科儀叫“舞施食”。屬於幽醮,是一種給孤魂餓鬼施捨食物的舞蹈。高功給佳洲城隍發送文牒,令其招請超度亡靈於法壇前受度、安靈、超生。讓他們來這裡吃飽喝足,消除苦惱,渡出苦海,再生人世。從而使“三代宗親超極樂,十類孤魂赴天堂”。舞施食者一邊舞一邊灑食物,故稱舞施食。
舞施食一般在經堂內進行,高功法師座正中,壇前兩邊分別為道教樂隊和念經道士,壇前中間的空地上兩名身著道裝,兩手腕各系紅綢的道士,在眾道士念“三陽施食”的經韻中表演施食舞。以走太極圖和做各種手花為主,常見的手花有“兔子耳”、“金龜下海”等。據說手花舞有一百多種,動作形象,別開生面,是道教舞蹈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