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砂器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特產
平定素有“砂器之鄉”的美譽,早在戰國時期已有生產。盛唐時期,平定砂器與江蘇宜興紫砂、廣東砂煲齊名,史稱“三鼎甲”。平定砂鍋,“煮飯不變色、燉肉不變味、煎藥不變性、烹茶不變香、栽花不爛根”。據傳,清康熙帝患病時,曾派人來到平定選購煎藥砂壺。因身體很快康復,龍顏大悅的康熙帝便在砂壺上題了一個“龍”字,一時盛傳為煎藥神器“龍字壺”。
隨著平定砂器的廣泛使用,逐漸形成了“南宜興,北平定”的格局。20世紀60年代,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山西民歌《誇土產》“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陽泉煤炭有名聲呀兒呦,平定的砂鍋亮晶晶……”唱響大江南北,使得平定砂器名揚全中國。70年代,久負盛名的平定砂鍋走上了發展的頂峰。當時,僅冠山鎮常家溝村就有七八個砂貨廠,砂鍋生產熱火朝天,成為村裡的主要產業,幾乎可以代表平定砂器。
平定砂器
平定砂器
唐代,平定砂器成為平定縣商業貿易的主要產品;
宋朝,砂貨廣泛應用於民間;
明代,平定砂貨與江蘇宜興、福建德化、廣東石灣等地的產品媲美;
清代,平定砂鍋與宜興紫砂陶、廣東砂煲齊名,稱為“三鼎甲”;
20世紀60年代,平定縣冠山鎮常家溝村境內有七八個砂貨廠;
平定砂器
平定砂器
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現轄行政區域。
原料
平定縣地域內有豐富的粘土資源(俗稱坩土),坩土多無光澤,質純時顏白細膩,如含雜質時可帶有灰、黃、褐等色。密度2.54-2.60克/立方厘米。
工藝過程
採料→風化→粉碎→陳腐→踩泥和泥→手工揉練→拍打成型→烘乾→燒制→熏熗→檢驗→成品。
工藝要求
材料:經過調配、運輸到原料堆放處。
粉碎:經分化再次篩選后將坩土粉碎成細粉。
陳腐:將水和坩土細粉按比例拌勻和成泥,進行陳腐。
踩泥和泥:通過反覆來回調泥,一直調到泥勻稱、柔和為止。
手工揉練、拍打成型:人工將小塊泥進行手工反覆揉練好后,將拍好的泥餅放在需要製作器型的模具上進行拍打成所需的胚胎。
烘乾:將手工捏好的素坯放在木板上,搬到烘乾房烘乾。
燒制、熏熗:將烘乾好的素坯直接放在爐火上直接燒成,燒成溫度達到后迅速把火紅的砂器放入熏窩中密封熏熗之後,自然冷卻。
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熱穩定性強,透氣性好。
理化指標 | |
---|---|
項目 | 指標 |
鉛/(毫克/千克) | ≤3.0 |
鎘/(毫克/千克) | ≤0.30 |
外觀質量(毫米) | 底部不平度≤0.5 |
吸水率% | 8-12 |
熱穩定性℃ | 400-20℃水熱交換一次不裂 |
滲漏性 | 將試樣盛足水,靜置30分,外部不應有水印 |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平定砂器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陽泉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平定砂器的檢測機構由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