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交通大學(重慶總部)
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
交通大學(重慶總部)(1942-1946) 的前身是建於1896年的南洋公學,即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Nanyang Mission College)為盛宣懷1896年(光緒22年)創建於上海,與北洋大學堂同為中國近代歷史上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大學。
1956年國務院決定,起源、根植並輝煌於上海“南洋公學”的交通大學主體內遷西安,是為交通大學西遷。1959年7月31日,經教育部批准,分別成立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西安交通大學西遷老教授的回信中指示:要傳承好“西遷精神”,為西部發展、國家建設奉獻智慧和力量。
南洋公學
10月,盛宣懷向清朝政府正式上奏《條陳自強大計折》,附奏《請設學堂片》,稟明兩江總督劉坤一,擬在上海捐地開辦南洋公學,經費由輪電兩局捐輸,聘請何嗣焜出任總理。
12月得到光緒皇帝准允。至此,標誌南洋公學正式創立。
因學堂地處 南洋(當時稱江、浙、閩、廣等地為南洋),參考西方學堂經費“半由商民所捐,半由官助者為 公學”,故定名為 南洋公學。
南洋公學創始於上海徐家匯,該校址多次被他校所侵佔。
大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南洋公學中院攝影幻燈片。
南洋公學因為地處上海租界,較少受戰火侵擾。
南洋公學校舍
何嗣焜手書《南洋公學章程》 西安交通大學檔案館藏
盛宣懷首立四院,分層設學。他十分重視基礎,把師範和小學放在學堂的首要地位。於1897年首先招收師範生,設立師範院,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新型師範學校,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的開始。盛宣懷后又仿照日本師範學校有附屬小學校的做法,挑選了120名10歲—18歲的聰明幼童建立了外院。外院就是小學堂,由師範生分班教學。南洋公學外院是中國最早的公立新式小學。接著於1898年開辦二等學堂中院,等待條件成熟再開設頭等學堂大學。南洋公學是我國最早兼有師範、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教育體制的學校。它加速了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對學校教育統治的滅亡,同時也為清廷2次學制的頒布提供了成功實例。
南洋公學成立後幾經更名。1910年代後期改為南洋大學。之後又改為上海工業專門學堂。
1955年7月21日,高等教育部下發關於交通大學內遷西安的通知。
1927年,北伐勝利,北洋政府垮台,南京政府成立。國民政府交通部接管南洋大學。學校改組為 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學,設立校務委員會。並第一次招收女生,實行男女同校。附中、附小脫離學校,另組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
抗日戰爭時期,交通大學總部內遷到重慶,唐山分部和北平分部也內遷到貴州平越。
抗戰勝利后,交通大學由重慶九龍坡遷回上海徐家匯。這一時期學校經費充裕,校舍建設和系科建設都得到較快發展,校園面積也擴大到近500畝。期間,學校先後成立了科學學院、管理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電機工程學院和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由此形成了以工為重點,理為基礎,兼重管理的教學體系。這一時期學校發展迅速,特色明顯,成績顯著,影響深遠,廣大校友稱之為新中國成立前學校發展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后不久,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上海原址留給另一所學校使用。1959年,主體西遷的交通大學定名為 西安交通大學。史稱 交通大學西遷,並由此產生了偉大的西遷精神。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校慶前夕,經學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每年公曆的9月10日設立為交通大學西遷紀念日。
”南洋公學,老大帝國之縮影。”1902年11月21日《蘇報》評論
1902年11月,南洋公學全校200餘名學生為抵抗學校專制行為集體退學,因緣於一墨水瓶,故稱為“墨水瓶事件”,它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發生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次學運。
事件原委大致為:清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初六 (公元1902年11月5日) ,公學五班上課,文科教習郭鎮瀛見師座有一空墨水瓶,以為有人故意捉弄嘲諷他,大怒,嚴辭追查,結果全班無人回應。郭氏威嚇離己最近的學生伍正鈞,限以三日告發,遲則加罪。五班一年小學生因與伍正鈞有怨,誣稱系伍所為。事後,郭鎮瀛便呈請校方開除三名學生,又以“匿不告”罪名要求給五班學生集體記過處分。
13日,應郭鎮瀛要求,公學公開開除伍正鈞及其兩旁的學生貝蠅伯、陳承修,招致五班學生激烈反對。雖與校方几經申辯、力爭,仍無濟於事,全班學生遂決意集體退學以示抗議。臨行前與其他各班一一道別,並陳以事情原委,公開申明反對學校專制行為。消息公布,五班全體學生不服,找到學堂總辦汪鳳藻辯護,要求辭退郭鎮瀛,收回開除、記過的成令。
”學堂鬧事(墨水瓶事件)平議”1902年11月21日《蘇報》評論
學生代表與汪鳳藻反覆論辯數小時,請求不要將五班學生全體開除,並以“全班去留爭之”。汪鳳藻惱羞成怒,堅持不允,還宣布:“五班已經開除,非諸生所能幹預,(他班學生)願去者聽!”聞聽此言,學生憤怒異常:“愚等奴隸教育,凡為國民,誰能堪之?我輩居此何為者?”全校學生討論決定集體退學,以抗議學校專制武斷行為。
出於愛護學生,特班主任蔡元培曾試圖從中斡旋,向公學當局據理力爭,請求考慮學生的合理要求,但了無收效。公學200餘名學生遂整體列隊,三呼“祖國萬歲”后,依低到高秩序井然走出校門,堂皇中院空空如也,僅剩八九個老師範生依窗長嘆。蔡元培亦憤然辭職。
汪、郭二人不辭而別,盛宣懷雖竭力挽回仍無可避免,全校有145人退學。事後盛氏苦心積慮,多舉並措,逐漸恢復公學舊貌。然“自由、民主”之觀念開始在公學不斷滋長。
南洋公學“墨水瓶事件”中部分離校學生合影
“墨水瓶事件”事發並非偶然,實為公學新學與舊體矛盾沉積之必然,其猶如學生社會“一聲霹靂”,開中國學生反對專制,追求學業自由之大幕。其影響深遠,既為交大深厚革命傳統奠基,亦為全國學生界之楷模。南洋公學學生集體退學后,在《蘇報》上列名發表《南洋公學退學意見書》,公開控訴反動的守舊教育制度。緊隨其後,浙江潯溪公學、江南陸師學堂、浙江大學堂紛紛發生學生退學、罷課、集會等系列反對封建專制鬥爭。梁啟超曾公開譽其“必將為中國教育史上一最大紀念”。
南京大學校史館展示的江學長交通大學畢業照及畢業合影照片
錢學森上海總校畢業後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求學時,發現許多課程與在交通大學學習的完全一樣,要求免修得到批准。
“臨大分發” 從上海臨時大學補習班轉學交大電機系的登記冊
王安從交通大學上海總校去美國哈佛大學時,由於抗戰沒有帶交大畢業證書和成績單,哈佛大學知道是交大畢業的,決定破格錄取。
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國家主席江澤民也是畢業於交通大學。
東亞同文書院校舍(原為交通大學上院)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上海淪陷后,校園被日寇佔領。1938年4月,東亞同文書院侵佔交通大學徐家匯校舍為己用,並一直用至1945年8月抗戰勝利。
東亞同文書院校門(原為交通大學“廟門”校門)
某學院將利用交通大學遷校后的舊址建校
日軍侵佔上海租界后,交通大學總部從上海轉移到重慶九龍坡。此時期,交大開展院系建設。重慶商船專科學校併入交大組建造船等新專業,創辦電訊研究所。學校規模擴大,教學設施、條例逐步完善。
南洋公學創校校門
西安交通大學前身是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最早的校門沿用至1911年。學校將建設新西門,以復建創校校門為藍本,以“南洋公學”的歷史文化為基礎,傳承學校悠久的歷史文化。創校紀念校門選址位於興慶校區西二樓西南側。
雙甲子校慶,閻新鋒校友向母校捐資建設創校紀念校門。
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
在紀念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暨遷校60周年之際,學校決定,向為遷校做出積極貢獻的陳學俊等789名老同志頒發“交通大學遷校60周年紀念章”。宮輝副書記宣讀了《關於弘揚“西遷精神” 頒發交通大學遷校60周年紀念章》的決定,張邁曾書記為西遷老同志代表頒發紀念章。
張邁曾書記在講話中說到,60年前,交大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服從新中國建設的大局,彭康校長帶領師生從大上海遷到古都西安;60年後,交大人以自己的自覺、堅定、堅忍、奮鬥,實現了中央的要求,把西安交大建設成為一所世界著名的學府。老一輩西遷人是西安交大輝煌歷史的締造者,是西遷精神的譜寫者。今天,學校復建創校校門,建筑西遷廣場,頒發紀念勳章,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向先輩致敬。
張邁曾說,60年前,我們支持國家建設向西而行,60年後,我們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再次向西而歌。西安交大註定要和國家命運緊密相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新的貢獻。西遷精神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財富,它不是牆上固定的標記,而是需要不斷傳承和發揚,並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讓它成為交大的精神源泉。對於西遷精神的弘揚,他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弘揚西遷精神要不斷激發創業精神;二是弘揚西遷精神要與堅持嚴謹相結合;三是弘揚西遷精神要強化學科建設。
他說,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西安交大人一定要繼續秉承西遷精神,堅持“紮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堅決當好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努力成為科學研究的制高點和國際交流的新引擎,在踐行“中國夢”中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國家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再立新功。
南洋公學創校紀念校門揭幕
創校紀念校門位於興慶校區西二樓西南側,校門尺寸高11米,寬10米,採用黃山石材和徽派石雕藝術,以做舊的施工工藝還原了南洋公學老校門的建築風格。校門牌匾分別刻“南洋公學”與“交通大學”,根據1906年前南洋公學校門牌匾原跡,以及1928-1935年交通大學校門牌匾原跡進行調整、複製而成。追溯涓涓源頭,傳承百年薪火。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在南洋公學辦學過程中凝結的南洋精神都在時時刻刻鞭策我們高舉興國強學的旗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鬥。
南洋公學創校紀念石坊門
西遷紀念廣場和創校校門南洋公學牌樓的創建,為交大校園再添一處重要文化地標,也為“老交大傳統”和“西遷精神”的弘揚傳承提供了重要載體,將成為交大師生進行愛國愛校教育的重點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