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鈞
爐鈞
“爐鈞”是仿鈞的一種,因在爐型窯中採用還原工藝手段燒制,故稱“爐鈞”。從掌握的史料看,最早稱爐鈞之名的,是景德鎮仿燒的鈞瓷,又稱南方爐鈞。由清末神垕盧氏鈞瓷世家創燒的一種釉色獨特的鈞瓷也稱爐鈞,也稱盧鈞,又稱北方爐鈞。
中國清代有關景德鎮窯瓷器業的札記著作《南窯筆記》中有這樣的描述:“爐鈞一種,乃爐中所燒,顏色流淌中有紅點青者為佳,青點次之。”但也有人認為,從此種爐鈞燒制的效果看,似不在極端環境下的小爐中燒制,而應是小窯所為。
但爐鈞的燒制究竟始於何時,至今還是個謎。據有關史料記載,雍正七年 (1729年)三月,景德鎮御器廠協理陶務的唐英,曾派廠署幕友吳堯圃來禹州調查鈞窯器釉料配製方法,並有《送吳堯圃之鈞州詩》為證。這說明,禹州神垕至遲在清初就應有爐鈞的燒制,只是未見記載罷了。
南方爐鈞始創於清雍正,盛行於雍、乾年間,以仿宜鈞為旨,多以紫砂為胎,先高溫素燒固胎,后在低溫爐中第二次燒成。呈色典雅清新,多以紅藍相間,中雜青斑點、紅斑點。以青斑點為主時稱“素爐”,以紅斑點為主時稱“暈爐”。從傳器實物看,雍正時期爐鈞釉面流淌大,因紅斑似高粱穗狀,故有“高粱紅”之稱。《景德鎮陶錄》亦載,“爐鈞釉,色如東窯、宜興掛釉之間,而花紋流淌變化過之。”爐鈞色調豐富,幾乎月白、蔥翠、鈞紅、硃砂紅等諸色皆備。由於使用了熔塊釉,所以光澤性強,外表華美、艷麗。但缺少高溫釉那種厚重、奔放感。雍正年間爐鈞的特點是:釉流動很快,流動處呈現紫紅,釉面常有桔皮紋似片狀,反光顯五色。乾隆時的窯變流動狀如雍正時流利,釉中窯變紋顏色泛蘭。到嘉慶時流得更不暢,色蘭。道光后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用紫筆畫上去的一個個比小米粒略大的圈圈。蚯蚓走泥紋是鈞釉的特徵之一,其釉層中,常有一條條曲折線,狀如蚯蚓走泥。這種紋是釉層在乾燥時或者燒成初期發生乾裂,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部分流入而填補裂縫所形成的。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因而出現裂紋和縮釉等現象。南方爐鈞以景德鎮產為代表。
北方爐鈞,是由神屋盧氏鈞瓷世家創燒的一種釉色獨特的鈞瓷。據苗錫錦先生主編的(鈞瓷志》記載,清光緒五年(1879年),神厘窯工盧振太、盧振中及振太之子天福、天增、天恩兄弟三人,受古玩商人高價收買宋鈞的影響,立志恢復鈞瓷。經過幾十年的反覆試驗,摸索出在釉料中加人銅的成分,並用焦炭捂火還原的方法,在風箱窯爐中燒制出小件仿宋鈞瓷,使斷燒300多年的鈞瓷技藝得以恢復。這種風箱窯爐結構簡單,其設施主要有窯膛、’爐柵、活動蓋頂、灰炕、風箱、匣缽、支具等。窯膛內直徑約40厘米,深約50厘米。窯膛內甸次放一個匣缽,匣缽內放1一2件作品。窯底為爐柵,爐柵下為落灰坑。窯膛上部是一活動蓋頂。蓋上活動蓋頂捂火可造成窯爐內還原氣氛。爐鈞使用燃料為焦炭。系一次添加,整個燒制過程2一3個小時即可完成。由於爐鈞採用風箱小窯爐燒成,故稱爐鈞。而創始人是盧氏家族,且影響久遠,也有人稱其為盧鈞。北方爐鈞以神垕鎮所產爐鈞為代表。
北方爐鈞最為著名的作品當屬盧氏二代傳人盧廣東的《折沿盤》、《乳釘罐》和兩件青綠掛紅的《桃子》。《折沿盤》、《乳釘罐》被賞家誤作傳世宋鈞,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精美玉潤的《桃子》被開封“群古齋”花重金400塊大洋收購。當時有文獻記載:“禹縣神垕鎮藝人盧廣東、盧廣文等兄弟,善仿宋鈞,珍珠刻花,能做到以假亂真”。時傳有“謹防盧瓷,小心上當”之說。
神垕鎮爐鈞和景德鎮爐鈞雖類於鈞瓷系列,但卻是兩種概念。
從產地上看,前者屬北方鈞窯系,後者屬南方景德鎮窯,也即前者屬鈞仿系列,後者屬仿鈞系列。
從年代上看,前者產自光緒年間,後者卻以雍乾為盛。
從工藝上看,前者是低溫素燒、高溫釉燒,是標準的傳統鈞瓷工藝;而後者卻是高溫素燒、低溫釉燒,有明顯的青花粉彩工藝風格。
從造型上看,前者造型多以審美藝術品為主,如《乳釘罐》、《鼓釘洗》、《夾板爐》等,而後者多以壺具、碗類日用品為主。
從釉色上看,前者呈色飄忽,無均勻之狀,卻有波浪狀的特殊審美風儀;而後者大多呈色均勻,似有規律可循。
從胎質上看,前者取材於神垕的礦質類;後者多傾向於紫砂類。
從迸片上看,前者玉涯冰裂明顯,而後者細碎輕薄微露。
總的來講,北方爐鈞是在繼承光大宋鈞,南方是在探索鈞瓷的演變,二者各具有特殊的審美風尚,在鈞瓷發展史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從傳世的神垕鎮爐鈞器物的形態分析,這些產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其一為宣統二十八年(1902年)至宣統末年(1909年),在禹州衙門設窯燒造之貢品和神后鈞興公司時燒造的產品。這一時期的產品有爐、鼎、盤、洗、玉壺春、觀音瓶、梅瓶、雞心尊、天球瓶、壽桃等。早期釉色近似孔雀綠和碧藍相間之色,晚期釉質渾厚,釉具五彩繽紛、蘭、紅、綠、紫相間,寶光內含,以寶石紅和松石綠為基調,配之以高梁紅、雞血紅和丁香紫相互紋錯;格外迷人。其二為民國年間,偽縣長王恆武私立縣職業學校設陶瓷科時,燒造及解放前神后資本家商會商團壟斷鈞瓷生產時燒造的產品,這一時期的產品有爐、鼎、盤、洗、梅瓶、陳設器福祿壽桃類器,出現了抹紅、飛紅、山外紅、大窯蘭加彩新工藝,其釉色彩斑暗淡且呆板,遠不及鈞興公司時燒造之器。其三為新中國建國初期,1956年始建神后鈞瓷廠時燒造的爐鈞產品,這一時期的產品有爐鈞壽桃、觀音瓶、穿戴瓶、八釘瓶、高足膽瓶等器。這一時期的產品已完全恢復了鈞興公司時的水平,釉色豐滿、沉穩、色彩斑斕、精光內蘊。
可以說,爐鈞是鈞瓷恢復的先馭,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鈞瓷的恢復,多以燒制爐鈞為主,直至1958年。地方國營禹縣神厘鈞瓷廠成立,通過風箱爐小窯進行了100多次的試燒。初步總結出了窯變呈色的規律,才轉人大窯燒制,爐鈞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如今隨著鈞瓷業的發展,爐鈞作為鈞瓷的一個品種又得以恢復。其釉色風格與傳統爐鈞大致相似。其燒制方式有兩種:一是基本按照傳統方式燒制,每爐堅持燒1-2件作品,只是風箱變成了鼓風機。另一種則是按照爐鈞的釉料配方工藝,在倒焰窯中燒制,每窯可燒數十件作品,且成品率有所提高。
爐鈞燒制分素燒和釉燒兩次燒成。爐鈞的胎體先經過1000℃左右的溫度素燒,然後施釉,釉層一般上厚下薄。釉燒過程並不複雜,屬急火速燒,但用火及還原氣氛的控制技術較難掌握,產品易變形,底足常多垂釉、窯粘和炸裂,成品率極低。正是因為爐鈞是在極端環境下燒制而成,釉面常呈現出溫潤古樸、渾厚內蘊的特徵,釉色豐富且少有浮光,多以藍、綠、紅色調為主體。因著色劑聚柒形成紅、紫、綠、金、銀、銅色斑點或結晶體,金星斑點似煉金爐中金星飛濺,銀星斑點則像蔚藍色的夜空群星閃爍。
一、秞質古補典雅厚重沉穩。爐均溫蘊古樸,秞面常常沒有浮光。渾樸敦厚,含蓄內蘊,給人久遠,樸實,莊重的感覺,這是爐均的特徵之一。
二、釉色五彩斑斕變化莫測。爐鈞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有單色釉和多色秞。單色釉指秞面以一類 釉色為主,其中以紅色為主的釉色有瑪瑙紅,雞血紅,硃砂紅等;以藍色為主的釉色有孔雀藍,天藍,月白,天藍等;以綠色為主的釉色有玉清等;以紫色為主的秞色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等;以灰色為主的釉色有瓦灰,鴿灰,藍灰,青灰等;以綠色為主的釉色有瓜皮綠,孔雀綠,鸚鵡綠等。多色釉指同一器物上出現兩種以上單色類釉,包括1彩斑類秞,指同一種器物的釉色上出現其他顏色斑塊,斑點,條狀色彩。因著色劑聚集成紅、紫、綠、金、銀、銅色斑點或結晶體,有的如簇簇山花競相開放,有的似前片片雪花晶瑩剔透,銀星斑點像蔚藍色的夜空群星閃爍,金星斑點似煉金爐中金星飛濺,這也是爐鈞的特徵之一。2多色釉,指一種器物上有兩種以上大面積的片狀、條索狀、雲霧狀、山水狀色彩。多色釉的爐鈞釉色紅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五彩爭艷,輝映竟芳。在一件爐鈞器物上,從上到下可見到藍,紅,紫色形成分段彩虹樣色澤是爐鈞一特徵。
三、紋路千姿百態。爐鈞色彩萬變,多種奇妙美麗的紋路,更增加了爐鈞的神奇與珍貴。
四、秞畫意境無窮引人聯想。爐鈞由於釉色窯變及各種奇美紋路的相交疊置,渾然構成一幅幅的神奇的天然圖畫,有的在青色背影上瀰漫各種紅色的流紋,像雨過天晴泛朝霞;有的青、紫、紅、藍諸色交錯掩映,宛如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有的深藍色襯托著銀色斑點,猶如星辰滿天。有的似雨後彩虹,有的似禮花滿天,有的似山花爛漫,有的似焰火奪目,有的高貴典雅,有的富麗雍容。同一作品不同角度、不同時間、不同人來觀賞,氣象迵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爐鈞之所以能自稱一脈,主要原因有四:
一是作品造型端莊典雅,手拉坯成型,胎質細密,瓷化程度高。
二是其釉色古樸凝重,色彩豐富,艷而不俗,頗有高古之風。
三是作品結晶與釉色渾然天成,絢麗多彩,精美絕倫。
爐鈞作品賞析
精美圖冊供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