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詳

胡正詳

胡正詳(1896-1968),病理學家。1896年6月4日生於江蘇無錫,1968年11月12日卒於北京。在我國病理學事業的創始、發展過程中,胡正詳教授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於1924年進入北京協和醫學院病理系,並擔任了系主任。為了中國的病理學事業和 《中華病理學雜誌》的創建和發展,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早在全國解放前,他就廣泛的搜集和整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種疾病的病理資料,並結合臨床資料編寫了一本有中國人疾病病理特點的《病理學》,為創建我國病理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我國病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教育經歷


民國元年(1912年)在家鄉胡氏公學畢業,入上海南洋公學中院 (即中學部)就讀。民國5年考入上海哈佛醫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翌年轉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民國10年畢業,獲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波士頓麻省總醫院病理科隨著名的病理學家麥洛利 (Frank.B. Mallory)從事病理研究。民國13年胡正詳回國,長期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病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病理系主任、教務長。民國21年赴德國,在病理學家阿少夫教授的實驗室工作1年。30年代,他對黑熱病做了大量研究,對這種疾病的傳染媒介、途徑、病情以及對人體的損害等方面提出了正確的見解並有新的發現。

建國后貢獻

建國后,胡正詳任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系主任兼教授,並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理事和中華病理學會主任委員。1952年,美國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進行細菌戰。他與其他專家一起到東北地區進行調查研究,搜集和製作了大量的細菌病理標本,向全世界公布調查報告,揭露美國侵略者的罪行。在他的主持下,先後開辦8 期病理高中級師資訓練班,並組織北京地區的醫師舉行每月1次的病理討論會。同時負責籌備召開中華病理學會第一屆全國病理學術會議,交流科研成果,探討學科的發展方向,並創辦《中華病理學雜誌》。他兼任總編輯。為普及中國病理學,他多年來在教學和臨床實踐中積累的1000餘件病理標本和數千張標本照片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與秦光煜、劉永兩位教授合作,編寫出版了一部全部用國內病理資料寫成的《病理學》專著。他從事病理教學和科研工作40多年,先後在國內外發表74篇論文,對嚴重貧血、動脈粥樣硬化、病毒性肝炎、肝硬變、網織淋巴系統惡性腫瘤等病症的病理形態研究,都取得公認的研究成果。50年代後期,他對傳染性肝炎的病理作深入研究,提出了傳染性肝炎的病理指標,分析了肝功能不全門靜脈高壓的關係以及引起病人死亡的原因,作出了肝硬變形態分類等。這項科研成果,對傳染性肝炎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60年代初期,他通過對不同形態淋巴細胞的觀察和分析研究,發現不同形態的淋巴細胞所組成的惡性淋巴瘤預後有所不同。這對腫瘤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報告發表后,國內外醫學界十分重視。1961年他出席了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腫瘤會議。他兩次參與我國醫學規劃會議,提出了病理學方面的發展規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1962年,胡正詳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1964年,他被推選為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68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

職業生涯


1912年在家鄉胡氏公學畢業,入上海南洋公學中院就讀。
1917年考入上海哈佛醫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翌年轉入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
1925年胡正詳回國,長期在北京協和醫學院從事病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病理系主任、教務長。
1933年赴德國,在病理學家阿少夫教授的實驗室工作1年。
30年代,他對黑熱病做了大量研究,對這種疾病的傳染媒介、途徑、病情以及對人體的損害等方面提出了正確的見解並有新的發現。
北京協和醫院
北京協和醫院
建國后,胡正詳任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系主任兼教授,並被推選為中華醫學會理事和中華病理學會主任委員。
1961年他出席了在蘇聯莫斯科召開的第八屆國際腫瘤會議。他兩次參與我國醫學規劃會議,提出了病理學方面的發展規劃,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的親切接見。
1962年,胡正詳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1964年,他被推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黑熱病病原體
黑熱病病原體
1968年11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2歲。196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受迫害致死。他長期從事病理學的教學、診斷與科研工作。30年代他證實白蛉傳染利什曼- 多諾萬二氏體的途徑,發現嚴重貧血也可在顱骨內板形成局灶性的髓外骨髓增生。曾指導動脈粥樣硬化、肝臟疾病和淋巴系統腫瘤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他對病理形態學有深入研究,幾十年中收集千餘件有價值的病理標本和數千幅珍貴的標本照片,經整理後於1951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以國內病理資料為主的《病理學》,著名音樂人——配樂大師胡偉立乃其侄子。

貢獻


《中華病理學雜誌》
《中華病理學雜誌》
在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胡正詳主任委員為首的第一屆委員會的努力下,《中華病理學雜誌》於1955年4月28日在北京創刊,成為中華醫學會的系列雜誌之一。他兼任總編輯。
為普及中國病理學,他把多年來在教學和臨床實踐中積累的1000餘件病理標本和數千張標本照片進行整理和分析研究,與秦光煜、劉永兩位教授合作,編寫出版了一部全部用國內病理資料寫成的《病理學》專著。
50年代後期,他對傳染性肝炎的病理作深入研究,提出了傳染性肝炎的病理指標,分析了肝功能不全和門靜脈高壓的關係以及引起病人死亡的原因,作出了肝硬變形態分類等。這項科研成果,對傳染性肝炎的臨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60年代初期,他通過對不同形態淋巴細胞的觀察和分析研究,發現不同形態的淋巴細胞所組成的惡性淋巴瘤預後有所不同。這對腫瘤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報告發表后,國內外醫學界十分重視。

學風


協和學風造就了大批醫學人才
協和學風造就了大批醫學人才
胡正詳很重視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自由討論的能力。作為我國病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協和病理系主任胡正詳經常親自和學生一起準備臨床病理討論會(CPC)。他非常嚴格,要求學生一定要獨立準備,不允許他們私自查閱病歷中的病理資料,不允許帶教老師向學生“泄露天機”。有一次一位主治醫師把一些病理資料泄露給了學生,胡正詳教授發現后非常嚴厲地批評了這位主治醫師,並說你如果再這麼做,以後就不要來參加CPC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