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罍

漢語詞語

金罍,漢語辭彙,拼音為jīn léi,釋義為飾金的大型酒器;泛指酒盞

引證解釋


1、飾金的大型酒器。
《詩·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朱熹 集傳:“罍,酒器。刻為雲雷之象,以黃金飾之。”
唐王季友《玉壺冰》:金罍何足貴,瑤席幾回升。正值求珪瓚,提攜共飲冰。
2、泛指酒盞。
駱賓王秋日餞陸道士陳文林》:青牛游華岳,赤馬吳宮。玉柱離鴻怨,金罍浮蟻空。
李白酬張卿夜宿南陵見贈》:一朝攀龍去,蛙黽安在哉。故山定有酒,與爾傾金罍。
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青天白日花草麗,玉斝屢舉傾金罍。”
唐羊士諤《憶江南舊遊二首》: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觀濤。金罍幾醉烏程酒,鶴舫閑吟把蟹螯。
許地山 《綴網勞蛛·無法投遞之郵件》:“我哀傷的金罍里只剩些殘冰底融液,既不能醉人,又足以凍我齒牙。”

歷史探源


金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於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理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滿飾花紋,常見紋飾有饕餮紋、龍紋與蕉葉紋等。繁縟的花紋配以厚重的胎體,顯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根據目前的資料考證,罍是從商代晚期出現,流行於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於商代晚期,而圓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詩經》中經常提到罍,在《詩·周南·卷耳》中有這樣的記載:“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銅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姑且斟滿那酒罍”。罍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傳統,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為矮粗形,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到了一個比商罍更加穩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比較低,沒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器物多處以夔龍蟠龍和獸面作為裝飾,但變形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他細節都蛻化了,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的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