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豐古街

鹽城市文保單位

安豐明清古街位於安豐古鎮老街南端,由南石橋大街河北玉街兩段組成,是安豐“七里長街”保留最完好的一部分。全長378米,中間一段保留石板街面。街東有巷道7條,街區內有省文保單位—鮑氏大樓,鹽城市文保單位—吳氏宗祠(明末清初鹽民詩人吳嘉紀家祠),名人故居—畫家戈湘嵐、開明人士錢乾、教育家侯湘石,等。

景點簡介


安豐鎮早在唐開元年間就建鎮,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安豐原名東淘,因為臨海所以經常受到浪潮的侵襲,民不聊生。到了北宋時期,范仲淹建造了范公堤,抵禦海潮,才改名為安豐,寓意民安物豐。
安豐鎮坐落於古運鹽河——串場河畔,安豐鹽場明清時雄踞“淮南十大鹽場”之首,是八方商賈雲集的鹽業集散地,建成有七里長街、七十二個半廟堂、千家店鋪。現在的安豐古街是“七里長街”南段保留較為完好的一部分,全長近千米。
安豐古街還是明代鹽民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和明末清初愛國詩人吳嘉紀的故里。
據記載,“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也在古街上求學生活過幾年,因此安豐古街上建有鄭板橋生活館。目前,在這條古街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建有著名的鮑氏大樓,建成於1850年,為清末秀才鮑蘊皋的祖先鮑志遠建造。其布局井然、營造精巧、雕飾質樸,體現了古代徽式建築與蘇北民居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大樓由錢莊、當鋪、店鋪、住宅、花園和庫房組成,佔地面積3000多平方,計房105間。
另外,吳氏家祠、萬氏古宅、郝氏古宅、朱家大院、曹家大院、錢維翔故居、袁承業故居則星羅棋佈於明清古街九壩十三巷之中。
安豐鎮在榮膺蘇北首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后,又先後創成全國重點鎮、中國首批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國家生態鎮和國家衛生鎮。目前,爭創的全國文明鎮已經公示結束。
安豐古街上常年舉辦民俗表演、展示傳統工藝,豐富旅遊元素,古街上舉行了旗袍秀、民間藝人表演,還請來台灣的戲班、四川的藝人表演拿手絕活。
古街年接待遊客超過60萬人,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古街創建美麗宜居幸福小鎮。

專家考察


安豐古街古迹圖冊
安豐古街古迹圖冊
2006年2月14日,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汪永平教授帶領專家組來安豐,編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鮑氏大樓的修繕方案.。
(汪永平,現為省文物保護專家組和 歷史文化名鎮專家組成員,南京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江蘇建築師學會秘書長、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

事件一

[事件回放]汪教授一行六人踏上千年古鎮的明清古街,眼睛為之一亮。四天中,年近花甲的汪教授足跡遍布安豐七里古街,五十多條巷道,六十多處考察點,細心地查閱了安豐歷史文化資源資料。“安豐這裡的歷史文化資源太豐富了!”
安豐古街高清大圖
安豐古街高清大圖
[專家觀點之一]“安豐完全具備了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條件。歷史文化名鎮具備的條件是,要有一條保存完好的古街,街道內要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要有一定規模的老城區,同時具備豐厚的歷史文化內 涵和傑出的歷史名人。且這些條件只能是歷史傳承的,原汁原味的,不是仿製的。”歷史是造不出來的,文物是造不出來的。安豐人注重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善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文化旅遊,以文化促發展,真是一著精明之棋。”
安豐鎮北都天廟
安豐鎮北都天廟
[相關鏈接]歷史文化名鎮現已公布了二批,第一批有蘇州的周庄等,第二批有蘇州的同里、泰興的黃橋、姜堰的溱潼等,而鹽城地區沒有一家。
[背景資料]明清時期的安豐大街兩側有店鋪120多家,其中掛金字招牌的百年老店就有10多家,如郁源來醬園,萬盈茂醬園、周義盛布店、周同盛百貨店、養和堂藥店、諸興記布店、顏復盛雜貨店、義盛恆布店、申森泰雜貨店、大昌藥店、蓬萊村幸福園茶館(飯店)等。另有眾多流動攤點、五匠百工走街串巷,肩挑叫賣。最具特色的是7爿茶社,每天有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內喝茶品茗,互談見聞。茶社也是說書場,常有藝人賣藝說書,一部反映本地掌故的《東淘傳》,連說數月半載,每天聽眾多達百人。

事件二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3高清大圖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3高清大圖
[事件回放]2月15日,走在安豐古街的石板街上,汪教授一行聽著陪同人員的介紹:“這條石板街成形於明清時期,當時安豐是聞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場”之一,鹽業興旺,商賈雲集,很多安徽鹽商慕名而來,經營鹽業。淮南鹽遠銷全國多個省區,安豐為淮南鹽的生產和集散地之一。串場河內運鹽船、各種貨物船川流不息、繁忙異常。船家為了來回過橋便利,便常在艙內放置些石板帶到安豐,日積月累,鋪就了七里長街,也逐步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鹽商文化。”
[專家觀點之二]“像安豐保護這麼完好、這麼長的一條明清古街,蘇北沒有,省內外也少見。
[相關鏈接]安豐古街,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一段,從太平商場向南至安時河邊的北玉街、南石橋大街,全長500米,街面寬4.5米,自太平商場至抬鹽巷為石板路,抬鹽巷向南至安時河邊為磚路,街兩側店面為清式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鮑氏大樓、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家祠均在其間。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4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4
[背景資料]安豐,成陸於漢代,古稱小淘浦、東淘,寄寓東去淘金之意。東晉時隸屬於海陵郡寧海縣(縣城位於東台西溪),建鎮在唐開元盛世。薛仁貴徵東時在這裡開挖了操練兵馬、抗擊倭寇的八卦水系,為中國獨有。北宋范仲淹在西溪任鹽官,築成捍海堰后(後人敬稱范公堤)東淘更名為安豐,繁榮於明清。

事件三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5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5
[事件回放]汪教授一行聽說安豐鎮現有省級文保單位、鹽城、東台市級文保單位多處,便欣然來到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鮑氏大樓。面對這座“老古董”,他們不由得肅然而立,它那恢宏的氣勢,黛瓦灰牆,深厚的黑漆大門,門罩上額的精細磚雕,讓專家一行為之一震,分頭仔細端詳考察。汪教授特別對陪同人員說,原來我以為鮑氏大樓是孤立的一幢清代古建築,從實際看來,鮑氏大樓不僅僅是一座樓,而是一組龐大的清代鮑氏徽式建築群,這組建築群面積可達到3000平方米。通過對古街的考察,專家們認為整個古街區面積可達10000平方米。考察中還發現了明末清初的多處古民居,其建築工藝和裝飾特點具備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條件,這些古建築都體現了蘇北里下河地區民居建築文化的傳承和遺存。
[專家觀點之三]“安豐的文物古迹比較豐富,保存得比較好。這次我們又發現了不少十分有價值的文物,有的可申報市保,有的達到省保標準。”古建築群保護的意義,不僅僅在於這些,而更重要的是要從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高度去認識。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6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6
[背景資料]安豐佛教道教,起源於宋朝,信徒眾多,先後建起了七十二個半座廟宇。比較著名的有四大古廟——北極殿、藏經院、三官殿、普濟院。魯家橋河西大悲庵因清乾隆年間,著名書畫家鄭板橋寓居數年而出名。七十二個廟舊址大多有蹤跡可尋。比較完整的有東嶽宮、北都天廟、地藏廟、育嬰堂和觀音堂。

事件四

[專家觀點之四]“宗教文化是安豐的特色,雖經文革浩劫,我們還是看到東嶽宮、觀音堂、地藏庵、育嬰堂、北都天廟等古廟遺跡。
[點評]這些遺存若修舊如舊恢復起來,對於安豐乃至東台地區的旅遊事業發展很有好處。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7
東台安豐人文古迹7
[相關鏈接]安豐東嶽宮,東台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時路,坐北朝南,殿前一對石獅栩栩如生,殿中供奉著東嶽大帝,觀世音和財神菩薩。面闊三間10.2米,進深7米,檁8.8米、高6.4米,有軒、柱礎和梁架,雕刻精美,建築面積86.2平方米。
[背景資料] 經過兩千多年來的淮南鹽文化的熏陶,安豐這塊沃土孕育出了一大批聲名卓著的歷史文化名人。王艮、吳嘉紀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繼王艮、吳嘉紀之後,安豐名人輩出,如聲傳大江南北的詩書畫名流袁氏四竹(袁老竹、袁小竹、袁嘯竹、袁義竹);近代辛亥志士三將軍(周甘塵、丁朝中、曾魯);享有“北徐(悲鴻)南戈”美譽的丹青聖手戈湘嵐;榮獲終身成就獎的當代世界三大漢語言學家之一的周法高;譽滿全球的科學家錢維翔;先後繼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應慈、葦舫、真禪法師……無一不是東淘文化的脊樑。
[專家觀點之五]“燦爛的海鹽文化是安豐歷史名鎮之魂,王艮、吳嘉紀是明、清時代思 想、文化界的傑出代表。”

事件五

[事件回放]專家們在考察中還對安豐的古銀杏樹、五穀樹、牛腳扁、七紙爐、芙蓉衫、鸛羽扇等古樹名品傳說進行了調查。
[專家觀點之六]“古樹名品為安豐歷史文化增了色,其實還有不少古傢具、勞動用具、名人字畫等散落在居民家中,應搞好宣傳,增強群眾的‘文保’意識,集中起來建立鄉鎮博物館。”
鹽城市東台安豐古街周邊土菜美食高清組圖
鹽城市東台安豐古街周邊土菜美食高清組圖
[點評]要保護好無心白果,五穀樹、牛腳扁等,挖掘七紙爐、芙蓉衫、鸛羽扇等失傳工藝品的製作工藝,爭取恢復生產。對居民家中的古名人字畫、古傢具、古建築構件、古代勞動用具要注意徵集,以便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辦好並利用古鎮博物館,在青少年中開展愛祖國、愛家鄉、愛社會主義的教育。

著名景點


鮑氏大樓
安豐古街鮑氏大樓高清組圖
安豐古街鮑氏大樓高清組圖
安豐原來只有一處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鮑氏大樓,是一座歷經百年風雨依舊巍然挺立的清代道光年間的徽式建築,其布局井然,建造精巧,雕飾質樸,集中體現了古代徽州民間建築藝術與蘇北地方文化的相互滲透與融合,為鹽城地區所少見。而這次專家組來安豐編製鮑氏大樓修繕方案時發現其不僅僅是原來人們概念中的400多平方米的一座樓,而是3000多平方米的龐大清代鮑氏建築群。
周法高故居
由鮑氏大樓坐落的王家巷,再向安豐的古街區內古民居考察,發現安豐達到省級文保單位的不止鮑氏大樓一處。如江寧館巷9號的周法高故居,其建築年代比鮑氏大樓至少早出300年,即明代前期建築,觀其樑上木雕雲頭裝飾、琴型梁、梭式柱、木柱礎、屏門隔板和披麻捉灰護柱,那都是典型的宋代建築風格。再如位於東寺巷11號到堂子巷32號之間的汪氏建築群,佔地面積竟有4000平方米之多,而且做工考究,製作精細,多處門窗飾以“暗八仙”木板雕刻,在江浙一帶還未見過。
陳氏住宅小院
走進東新壩4號的陳氏住宅小院,百年老屋古樸寧靜,布局有致的庭院內有花有草,一株百年黃芽樹平添無限生機,九十四歲的陳玉蘭老太耳聰目明,與老姐妹談笑風生,更充滿歡樂祥和的氣氛。
古廟遺存及其他景色
沿著古街街西串場河邊北行,我們又發現了古廟遺存,有東嶽宮、北極殿、觀音堂、地藏庵、育嬰堂、天主教堂六七處之多,同時,還發現了明清安豐鹽運集散極盛時期的鹽商會館、臨水河房、運鹽碼頭、小憩涼棚,這在淮鹽場中是很難找到的。尤其是安豐古街的西側驚現唐初的古水系八卦遺址,為中國獨有。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安豐的古民居建築群宛如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又似一部立體的年代久遠的史書,見證著安豐的歷史、安豐的古代文明。

文學歷史名人


早在500多年前,我國東南一帶崇尚“家有王氏之書,人傳安豐之學”。“王氏”——鹽民出身的明代哲學家王艮、“安豐”——王艮的故里,蘇北通榆文化帶上的千年古鎮、“安豐之學”——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以百姓日用之道為本”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可見,當時安豐經濟之繁榮,文化之燦爛,王艮思想影響範圍之廣大。
安豐這塊古老的地方,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文字記載起於距今1280年的唐開元元年(713年)。據考,安豐初名東淘,地瀕滄海,常遭海濤侵襲,致使地方不寧,民不聊生。至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西溪鹽倉監范仲淹率民夫,修海堤,以擋海潮,方改名安豐。“安”寓安居樂業之意,“豐”寄豐衣足食之願。為實現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之願望,安豐人民搏擊海濤,燒囟煎鹽,推動了歷史前進。至清嘉慶年間,安豐已有19694家灶戶,48413名灶丁。鹽業發達帶來集鎮繁榮、商業興旺,形成了一條南北走向的七里長街,路面皆磚石鋪砌而成。街道兩旁,屋宇鱗疊,商賈輻輳。街道東側海河為水路鹽運要道;街西串場河直達長江。街道兩側有東西貫能通巷道13條,兩河之上架設16座橋樑,交通運輸十分便利,遠近商賈,雲集於此,店、行、坊、館遍設古鎮。全鎮有純商業行業40多個,店鋪800多家,商販2300有餘,經營棉布、酒醬、八鮮、南北貨、鮮肉、茶葉、傢具、中西藥品、瓷器等幾千種商品,收購棉布、糧食、草鞋、鮮蛋等農副土特產品,生產食油、糧為、茶干、茶食、糕點、旱煙、首飾等幾百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
悠久的歷史,發達的交通,繁榮了古鎮的經濟,孕育了古鎮的文化。值得安豐人民自豪的是古鎮擁有永載史冊的鹽民哲學家王艮和平民詩人吳嘉紀。王艮(1483-1540年),字汝止,號心齋,出身鹽丁之家。在那世態動蕩,民不聊生的歲月里。迫於生計,王艮曾19歲、23歲、25歲時三度販運食鹽,商游山東,拜謁孔廟,發奮說:“孔子是人,我亦是人”。從此,開始了對人生哲理的獨特探索,38歲時拜王守仁為師,從關心人民的經濟、生活出發,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和“以百姓日用之道為本”的樸素唯物主義命題。吳嘉紀(1618-1684年),字賓賢,見解超人,州試第一。1645年4月,清軍攻破揚州古城后,吳嘉紀隱居家鄉,專工詩作。其家貧,僅有破屋數椽,不蔽風雨,自顏其居為“陋軒”。他苦吟欺騙中,著成風格健勁,語言樸素,反映鹽民、災民疾苦、揭露清軍暴行的《陋軒詩》。如描寫鹽鹼地民勞苦的《絕句》:“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的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詩人以“炎日”之“涼”,烘托出六月煎鹽之苦,成了詩歌史上的絕唱。
王艮、吳嘉紀的刻苦求知、嚴謹治學的精神代代相傳,據《揚州府志》等統計,明、清以來安豐有進士、舉人逾百名,有著述者達22人,著作30餘部,其中代表性的有袁承業的《明儒王心齋先生全集》、王元的《投壺譜》 、《大學淺臆》、王大經的《獨善堂文集》袁嘯竹的《嘯竹詩鈔》等。載入《辭海》的有 2人,載入《中國名人大辭典》的有3人,載入《中國美 術家大辭典》的有5人。《東台市志》收錄了全市 39名歷史名人,安豐就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