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許四海的結果 展開

許四海

當代工藝美術大師、上海壺藝大師

許四海,男,1946年5月15日出生於江蘇鹽城,字紫雲,號稱“江南壺怪”。受清代陳曼生、楊彭年等人作品影響,與唐雲、謝稚柳程十發胡問遂等書畫家合作,將壺藝與書、畫、篆等藝術糅合起來,製作了許多書畫壺。與台灣李奇茂教授合作“秦權壺”,上有韓天衡題“珠聯璧合”四字,此壺被顧景舟編選入《宜興紫砂珍賞》一書。

一直喜愛中國傳統民族藝術的趙本山,不僅委託上海朋友為許四海送去了花圈,表達對老朋友懷念之情。還派出了藝術總監劉雙平代表他專程前往上海許四海家中悼念,為老朋友送上最後一程。

人物經歷


任職經歷

1959-1960 上海第四建築工程公司 水泥工木工
1960-1964 上海市公交公司電車一場售票員
1964.9-1967.7 參軍,任廣州空軍惠陽場站通訊連班長
1967.7-1969.9 入越南參加抗美援越戰爭任偵察排排長
1969.9-1971 回國任惠陽場站警衛連指導員
1971-1980 廣州空軍第三十五師文化幹事
1980-1984 複員轉業到上海市公用事業學校前後擔任學生科科長總務科長膳食科科長
1984-1987應聘到江蘇宜興紫砂二廠擔任助理廠長
1985 中國輕工部舉辦首屆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許四海作品紫砂滴水“夏意”獲得了最高分奪得金獎,後來這件作品又被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1989 應邀赴新加坡舉辦個人陶藝作品展覽
1987-1992 回上海創辦四海茶具館 四海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四海陶瓷發展有限公司 創立四海窯紫砂茶具品牌
1992年 經上海文管會批准四海壺具博物館正式成立並對外開放 並在嘉定曹安路1978號開始建設百佛園
2009年完成百佛園建設及四海藝術館建設為迎上海世博會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

早年經歷

他自學陶藝,師從唐雲習畫,熔冶百家,脫穎而出,令陶藝界刮目相看,收藏者們以擁有四海壺為幸事。他為慶賀香港回歸而特製的巨型掇只壺在蘇富比拍賣公司拍出25萬元的高價。他共收藏了一千多件從仰韶文化的彩陶壺到春秋戰國的灰陶壺,兩漢、西晉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壺,宋元的青白瓷壺及 明清以降的各種名家紫砂壺等。
許四海小時候隨母逃荒到上海,10歲開始揀煤渣養家。他拉過板車,當過電車售票員,還干過木匠。參軍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幾年的軍旅生涯,他接觸了大量美術書籍,被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深深吸引住了。他開始逛地攤,花幾毛錢收購石灣小陶塑,逐漸入迷,將興趣集中到紫砂壺上。
參軍
從60年代末參軍,在廣空當文化教導員時候受當時潮汕茶文化影響開始喝茶,喜歡收藏茶壺,七十年代末期,許四海從廣州空軍轉業回上海,在上海公用事業學校先後任總務科,膳食科,學生科科長、、八十年代初開始自學紫砂陶藝,有幸得到滬上著名畫家唐雲先生的指教與激勵此後又拜在唐雲門下,成了老畫家的關門弟子,也是他唯一一個陶藝方面的學生。許四海在唐雲的指點下,觸類旁通,視野大開,在從藝道路上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唐雲這樣對許四海說上海不缺科長缺的是藝術家。
宜興創業
1984年他為了自己的一直痴迷的紫砂事業辭去公職扔掉了鐵飯碗,開始了在宜興做茶壺的艱苦歲月,因為他知道,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紫砂壺藝人,必須沉浸到這片由紫砂堆積起來的土地上,從此宜興紫砂二廠多了個不尋常的上海人。功夫不負苦心人。許四海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1985年輕工部首屆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獲得了最高分並獲得金獎,後來這件作品被美國亞洲美術博物館收藏。自此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成為海內外紫砂壺具收藏家爭購的對象。
在宜興期間,擔任宜興紫砂二廠助理廠長的他在藝術創作的同時又參與建設創辦了宜興紫砂二廠,以上海人特到的眼光與經濟頭腦,與廠長史俊堂把這個集體小廠辦成當時全國十大鄉鎮企業。一個“外鄉人”在宜興如此風光,是歷史上所沒有的。1985年許四海與廠長史俊堂,文匯報記者金曉東等人策劃籌備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辦了“宜興紫砂民間收藏展覽”,1988年6月18日,許四海全程自費聯合海內外各界人士舉辦了改革開放以來首界"復興茶藝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茶友,共同研討茶藝壺藝,並提出"復興中華茶藝"的口號。1989年,許四海在新加坡舉辦了紫砂首個個人陶藝展。
返回上海
回上海后,他把全部業餘時間都放在紫砂壺的收藏和製作上。他手制的紫砂滴水“夏意”在景德鎮(1985年)全國陶瓷作品評比中獲得了最高分,後來這件作品又被美國亞洲美術博物館收藏。
80年代末許四海離開宜興紫砂二廠回到上海,在幽靜的愚園路上創建起了當時全國最早的私人博物館,以茶待客以壺會友, 1991年,許四海在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的直接關心下,在上海長寧區興國路,興建了規模與建制都在上海名列前茅的四海壺具博物館,展出了從新石器到現代的各類壺具共三百餘件,構成了一部脈絡清晰的中國陶瓷發展史,為中國文化發展史提供了極有說明力的實證。同時,他為推廣中國的茶文化,不計報酬地四處講座宣傳,並向江蘇陶瓷博物館和上海市嘉定區博物館各捐贈一批古陶瓷。腳踏實地的做事換來的是信任和榮譽,1994年、1996年,許四海被評為上海市軍地兩用人才模範,並獲得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嘉獎。
從九十年代開始,許四海就孜孜不倦大力在發展茶文化事業。為此,他在嘉定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戶江橋鎮(現為真新街道)開闢了百佛園,並將四海壺具博物館移至位於曹安路外環線的百佛園,為嘉定區的文化建設作出新的貢獻,2004年百佛園內的四海壺具博物館被評中國十大民間博物館之一。
許四海作為企業家的才能也顯露出來。他倡導成立紫砂協會,舉辦宜興紫砂民間收藏展覽,發起建立中國壺具文物館,他以“門外漢”為印製作的紫砂壺受到海外收藏家的青睞。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2020年6月5日,許四海因病搶救無效,離開人世,享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