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城遺址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駱駝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位於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駱駝城鄉永勝村西。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4米,面積29.92萬平方米。城垣為黃土夯築,夯土層厚0.10一0.15米,牆基寬6米,殘高7米。一座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靜卧在荒漠鹼蒿之中,與不遠處紅磚亮瓦、綠樹成蔭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鮮明對照。居高鳥瞰就像蓋在現代畫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睇近視卻又分明是組合起來的大型泥塑群,每一道缺口、每一處凸凹都記錄著風雨的洗禮,戰火的雕鑿,這就是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北涼古都、唐代重鎮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南北二城蟬聯,瓮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駱駝城遺址現已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田、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

建築特色


駱駝城遺址分南北兩部分組成。南北兩城僅一牆之隔,總面積30.77萬平方米,南城南北長494米、東西寬425米,北城東西長425米、南北寬210米,東、西、南正中各闢一門,門外皆有方形瓮城。城內西南角又有一座南北長132米、東西寬79米的小城,俗稱“宮城”,城內有古井一眼。北城,俗稱“皇城”,面積為6.54萬平方米,南面正中築方形瓮城,開東、西向城門,與南城相通。城垣四角均有6×6米的方形角墩。兩城現存牆垣總長1933米。城內地表遺存有漢一唐時代的磚、瓦、陶片,北城內有建築遺跡9處。城內地表散見焦獸骨、灰陶片,出土過漢五銖錢幣、陶紡輪、唐代銅器鐵器等。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
從整體上看又分外廊、宮城、皇城三層,外城的瓮城、馬面、敵台、角墩、城垣等輔助設施一應俱全,基本完好。在城西南2公里處,還有俗稱“羊蹄鼓城”的小方城,長55米,寬40米,向東開一小城門,系主城外圍防禦堡壘,二者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統觀全城結構嚴密精巧,氣勢宏偉雄壯,歷經千年仍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古人在軍事工程設計施工方面的高超水平。
遺址周圍還有城南墓群、城東墓群和五座窯遺址。墓群以城址為中心,分佈在城南、西、北三面。城南墓群距城址南2公里,面積27平方公里,有封土墓葬近2000餘座。封土堆呈圓形或方形,有土壙墓和磚室墓兩種。出土有大量的彩繪畫像磚,內容有伏羲、女媧、農耕、畜牧、家居等,並出土有前涼時期的木牘、木俑及西晉時期的彩帛旌銘、木版畫。城西南墓群距城址西南1公里處,墓葬均為高大的方形夯土墩,土墩底邊長6一8米,高5一6米,為五涼時期墓葬,經發掘為磚室墓和土壙墓,出土有彩繪畫像磚、胡運子衣物疏、紅紗旌銘、青海神樹等,城北1.5公里處有古窯址9座,窯底周長50米,窯高8—10米,地表散見大量磚瓦、陶器殘片和少量墓葬。

文化活動


旅遊美食

可乘火車、長途汽車前往觀光、考古,當地有住宿。粉皮麵筋是當地的特色美食。農民秋收后,家家戶戶要晾腸粉皮麵筋。一來秋收后農閑;二來用新麥面做麵筋質量好;三是因為馬蓮成熟。可用來晾曬粉皮麵筋。粉皮麵筋的製作過程較複雜,由白面加水拌和揉洗,將洗出的澱粉加熱煮沸,放冷凝固,切片晾乾,即成粉皮。剩下的麵筋蒸熟或絡熟切片晾乾即可。做好的粉皮麵筋,都用馬蓮絲紮成小把,貯存起來。食用時用涼水臨時浸泡,即可做湯、炒萊,又可加蔥末、蒜泥、辣椒油、鹽及醋等涼拌而食,冷熱葷素隨人口味而制,方便實惠,風味獨特。

考古發掘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遺址內採集到了大量的漢晉玉銖和唐開元古幣及漢、魏晉銅印、箭鏃,城南墓群出土的魏晉畫像磚、猴形木印、漢晉紀年簡牘、彩繪木馬、木板畫、木尺、西晉紀年彩帛旌銘,五座窯出土的魏晉帛書等珍貴文物,為研究古代河西歷史提供了豐富直觀的資料佐證,受到國家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出國展出,在國際考古界引起強烈轟動。2002年8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在北城西南角進行考察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有唐代開元通寶錢幣和方形蓮花紋地磚,據此判斷北城最上面地表為唐代文化層,並根據房屋柱基被火焚燒的遺存推斷,駱駝城的廢棄,與一場大火有關。同時還發掘出一眼磚砌水井,深5.7米,表明在唐代,駱駝城地表水位在5米左右,現駱駝城周圍打井,出水層在34米左右,地下水位在千餘年歷史過程中下降30米左右。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也與駱駝城的廢棄密切相關。

歷史沿革


據史書記載和學術考證,駱駝城為西漢表是縣地震后前涼於距縣城西南20公里處新建的治所。西晉滅亡后,割據河西的前涼張氏政權為安置關內來投的難民,在駱駝城故址建郡,並以東晉王朝都“建康”來命名,藉此標榜效忠晉王室來爭取北方漢人的支持,成為戰亂給駱駝城歷史烙下的特殊印記。此後前涼於公元376年被前秦所滅,建康郡首次易主。淝水之戰前秦苻堅失敗后,其大將呂光乘機佔領河西擁兵自立,次年又鎮壓了以張大豫、王穆為首的前涼殘餘勢力在建康郡舉行的叛亂,並於公元389年建立後涼,委任參軍段業為建康太守。第二年,因呂光濫殺無辜,盧水胡人沮渠、蒙遜擁立段業為主,以建康郡為根據地糾集各部族起兵反呂,四年後佔領張掖建立北涼,使駱駝城成為北涼政權的發祥地。沮渠、蒙遜自段業自稱涼王后,為與西涼李暠爭霸,於公元405年增築了建康郡城。在歷經北魏、北周250年後至隋代被撤銷建置降稱福祿縣。唐武后證聖元年(公元695年),大將王孝傑在此置建康軍,成為甘、肅兩州之間的軍事重鎮,郡與軍雖一字之差,但反映出地方行政與軍事管制兩種管理體制,軍有大軍、中軍、小軍之分。大軍的建置是萬人左右,中軍五千人左右、小軍三千人左右。建康軍是中等軍,最多時,屯兵五千三百人。唐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建康軍被吐蕃攻陷后,慘遭屠掠,后荒廢,從此淪為牧人晚間的宿營地,被當作天然的駱駝圈,風靡一時的故都由此得名駱駝城沿用至今。
神秘的駱駝城曾讓後人產生了許多遐想。相傳,西夏王李元昊在攻打由回鶻駱駝王子鎮守的駱駝城時,因城池堅固久攻不下,便命人用亂木、骷髏鎮住了從山上流向駱駝城的“臭門泉”。斷水后駱駝王子支持不住,以土丘水缸假制米山面嶺、油缸醋井來迷惑城外重兵,擺出誓同來敵一決死戰的架勢,而在背後則調兵差民開挖了一條自城中直通往今羅城紅寺坡的地道。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駱駝王用餓馬搖鈴、懸羊擂鼓的手法掩敵耳目,他自己則率領城中軍民老少潛入地道悄然遠遁。

主要景觀


駱駝城位於高台縣城西20公里處。始建於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後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駱駝城不但是北涼初建時的國都,而且是漢代樂涫縣、唐代建康軍的故址。
駱駝城面積近30萬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牆基厚6米,殘高7米。除東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築有長方形角墩,前部城垣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門並築有瓮城,內城南垣正中辟門並築瓮城與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遺存較完整的漢唐故城。
明代詩人沈青崖過高台留詩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庄。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鷗沖雨過橫塘。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這首詩道出了當年故城周圍人丁興旺,水清樹茂,阡陌縱橫的田野風光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