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2條詞條名為七里村的結果 展開
-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盛橋鎮七里村
- 浙江省樂清市七里港鎮下轄村
-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宜陵鎮七里村
- 湖北黃岡市黃梅縣孔壟鎮七里村
- 安徽省潛山縣梅城鎮下轄村
- 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新前街道七里村
- 輯里村
- 山西運城市芮城下轄村
- 江西省贛州市水東鎮七里村
- 福建三明尤溪縣西濱鎮七里村
- 安徽省蒙城縣楚村鎮七里村
- 安徽鳳台縣城關鎮下轄村
- 福建省連江縣小滄鄉七里村
- 陝西省咸陽市長武縣昭仁鎮下轄村
- 雲南省昭通巧家縣白鶴灘鎮七里村
- 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縣沙灣鎮七里村
- 浙江省縉雲縣七里鄉七里村
- 汝陽縣靳村鄉七里村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簇橋街道七里村
- 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西村鄉下轄村
-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七里村
- 浙江省浦江縣仙華街道七里村
-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七里村
- 安徽省定遠縣爐橋鎮下轄村
- 湖北省潛江市浩口鎮七里村
- 湖北省鶴峰縣鐵爐鄉七里村
- 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七里村
- 湖北武漢市新洲區三店街道七里村
-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高廟鎮七里村
-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賈得鄉下轄村
- 陝西省寧陝縣筒車灣鎮下轄村
- 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無城鎮七里村
七里村
浙江省樂清市七里港鎮下轄村
七里村位於浙江省樂清市甌江口北岸,分為三個行政村,分別是:七東、七前、七西,統稱七里。屬於七里港鎮,鎮政府駐七前村。七里港鎮原名慎江鎮;原隸屬於柳市區慎江鄉,是柳市十八社之一。西元1989年撤鄉設鎮;西元1993年柳市十八社合併為八鎮,慎江鎮轄地不變,直屬樂清市。七里港鎮西面原與同區三山鄉交界,西元1993年三山鄉併入白象鎮,,東面與黃華交界,北面與柳市交界,南與溫州靈昆島隔江相望。
國父孫中山曾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在以磐石衛(今磐石鎮)為中心建設港口。但在現實中磐石鎮與永嘉相近,是交界地帶,位置太偏了。在我市的版圖中,甌江北口分屬柳市區的磐石鎮、三山鄉、慎江鎮、黃華鎮(從西到東)。故提出四鄉鎮聯合打造港區,因七里村位於四鄉鎮的中央,故稱七里港區(外界有人把七里港鎮誤以七里港區,其實七里港鎮是一個鎮,七里港區是四個鄉鎮,正式名稱應該是“七里-港區”以七里為中心的港區)。也是這個緣故,慎江鎮於西元1994年改稱七里港鎮。
北距柳市主城區5公里。村名古稱池嶴,后因其距黃華關7華里而改名七里。明時屬長安鄉,民國期間屬柳市區慎江鄉,1949年為慎江鄉,1956年併入黃華鄉,1958年為柳市公社慎江管理區。1962年起,分為七東村、七西村、七前村3個行政村,總稱七里。
七里主要為鄭姓,始遷祖原為柳市長山鄭氏,其妻為樓下陳氏。始祖無後,其妻過繼侄子為子,改陳姓為鄭姓,繼承香火。
鄉人開墾鹵田,輔以海上捕撈、運輸、撈殼等業。當時村境內有一大浦直通江海,後來築陡成河,村民在兩岸聚居成村落。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艱苦奮鬥,使境內的幾千畝鹵田變成良田,各行各業得以迅速發展,村莊隨之擴大。現已成為工農業和交通運輸業全面發展、在柳市區內外享有聲望的大村。1992年,全村718戶,3385人。總面積2平方公里,耕地780畝。村海岸線的外側,是浙南地區獨一無二的天然深水良港,被列為溫州市的3個經濟開發區之一。港區開發工作已經起步。
七里-港區岸線長8.8公里。港區地理位置優越,具有海、陸、空交通優勢。南面有溫州機場,僅一江之隔;北距柳市主城區5公里,有公路相通,與104國道銜接;並有河道與樂清市內各航線相聯接,內河運輸四通八達。
港區因受靈昆島西北嘴泥塗不斷沉積的影響,離岸線300~400米處,形成一條長約6公里、寬1公里的航道,底質為泥沙,除一般水深6~7米外,另有水深10~11米的深槽3條。據省交通部門測量,300多年來,港區的河床、底平、流速皆無變動,水深狀態穩定。港區腹地寬廣,可興建萬噸級泊位20個左右。潮型屬不規則半日潮,漲潮歷時5.7小時,落潮歷時7小時,最高潮位6.5米,平均潮差4.5米。漲潮時流速2~3節,落潮時2~4節。平時風向為東、東北風,一般風力在6級以下。設有海浪觀測站。可常年通航萬噸級客貨輪,國家已將該港開發列入七五計劃。1988年,《浙江日報》曾以溫州市對外開放區的總門台--七里港1萬噸至2萬噸碼頭所在地為題,作了專題報道。1993年,已投資350餘萬元,動工興建1000噸級碼頭1個,預計1年後竣工。
港區現有數條簡易自然坡岸式碼道,每日有客輪往返於溫州、洞頭等地。海上貨運非常繁忙,船隻頻繁地往來於全國各大港口。漁汛期間,漁船雲集,為季節性的水產品交易市場。
村境地處沿海港口,建村以來的700多年時間裡,遭受海嘯、風暴等自然災害的襲擊和倭冠、海盜的擾亂較為嚴重。但是,七里人民不氣餒、不畏縮,用雙手在屢毀屢劫的土地上重建家園。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共七里支部積極領導七里人民,開展革命活動,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以後被批准為革命老區,各項建設事業更是迅速發展。
農業生產連年獲得豐收,糧食畝產常在800公斤左右。近海捕撈及撈殼等副業生產收入可觀。所有的漁船都換成鐵殼機動大輪,船內均是現代化的電子、電腦等設備,徹底結束了過去那種腳踏船板三分命的歷史。工業生產自1980年以後開始起飛。工業小區內已建有礦山機械廠、閥門廠、工藝美術廠等5家較大的企業,還有一些生產電器產品和化工產品的個體或股份企業。全村近幾年工業總產值均在1000萬元以上,創匯20萬元左右。
村內有幼兒園3所,幼兒170人;小學1所,學生600人;還有初級中學和七里港高中各1所。全村兒童入學率達99%,為全省基礎教育的楷模。
村內建設日新月異。1992年新辟的延河北路,長達1000米,闊10米,南邊旁湖,北邊大部為5層樓房。過去的石塊路全部鋪築成平展的水泥路。家家戶戶裝上電燈、自來水、廣播、有線電視,絕大部分民房翻建3層以上的新式樓房,村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十分豐富。全村興建了3個亭台式老年宮,使老年人老有所樂。一個名為江亭,二層六角,坐落在村前,面對甌江,是觀賞江景的好場所;另一個名為養心閣,二層樓台,坐落在東村南湖之北,面對湖光山色,環境幽靜。第三個名為西河亭,上下二層,坐落在西村大河之畔,亭前的瞻松園內,花木茂盛,空氣清新,為老人增添了無窮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