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地處東台市中心腹地,東臨黃海35公里,西鄰204國道,沿海高速在本鎮設有互通出口,352省道橫貫東西,四包路、頭富路溝通南北,三倉河、梁垛河流經全境。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1958年以來,先後為沈灶公灶、南沈灶鄉,1987年為南沈灶鎮。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南沈灶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地區概況


南沈灶鎮位於江蘇省東台市中部,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52666人(2008年),其中農業人口42541人。轄2個居委會、16個行政村。梁垛河、三倉河、紅長河、包灶河、三聯河、沈灶河、頭富河縱橫交錯。瓊溱公路橫貫東西,東臨黃金海岸35千米,西距沿海高速南沈灶出口6千米。

歷史沿革


明代以前,境內汪洋一片,由於海水淤沙沖積,衍變成灘塗陸地,是范公堤以東地區地勢最低的“凹蕩蕩”。後來從蘇州閶門遷至安豐的沈氏百姓復遷此地定居,靠燒鹽為生,稱為“灶戶”。明朝政府派員來此地管理,並規定灶戶不能私自收割柴草,柴草是灶戶燒鹽的唯一燃料,明天啟五年(1625年)此地灶民為了反對明朝政府強征暴斂,推舉一位名叫沈煌的姓頭陳情官府納稅,由於沈煌的建議被官府採納,從此名揚四方,人們為了紀念他,將此地的地名定為“沈灶”。
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大豐縣的“沈灶”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為“南沈灶”。1957年為沈灶鄉,1959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南沈灶鄉,1987年設鎮。1996年,面積87平方千米,人口5.8萬人,轄永豐、興旺、李南、萬橋、李灶、常灶、晨光、新彭、新豐、西列、東列、朱灶、賈壩、徐墩、沈灶、天鵝、塘西、金墨、中心、明星、港新、陳、才琴、慶豐、國富、三友、安雲、東盪、大橋29個行政村和南沈灶居委會。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20981109:~001121兆豐居委會~002122包灶居委會~200220萬橋村~201220李灶村~202220常灶村~203220晨光村~204220新豐村~205220東劉村~206220賈壩村~207220天鵝村~208220唐西村~209220金星村~210220港橋村~211220陳丿村~212220才琴村~213220大橋村~214220慶豐村~215220安雲村

基本概況


2011年南沈灶鎮堅持工業興鎮不動搖,經濟總量跨越騰飛。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68億元、財政總收入6000萬元、一般預算收入298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從4︰3︰3調整為3︰4︰3。龍頭企業成為發展支柱,全鎮有定報企業16家,稅收50萬元以上企業12家。至12月底,新亞特鑄造有限公司納稅超600萬元,華信亞麻紡織有限公司納稅超300萬元。當年新開工千萬元以上項目1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個,5000萬元~1億元項目3個;竣工千萬元以上項目11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個。
加大鎮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年內三倉河航運開通,開創大道建成,三倉河沈灶新橋全面竣工,府前路1.8公里主幹道實施路面翻新,集鎮所有路燈全部亮化,府前路部分桿線地埋工程到位。疏浚縣鄉河道3條、14公里、土方25萬立方米,村莊河道7條、動土15.9萬立方米;新修建中溝級以上橋樑18座,新建農村水泥公路12公里;實施旱改水工程1500公頃;開發整理土地53.33公頃,新增耕地2.82公頃。舊村莊城鄉掛購復墾全鎮完成106個地塊,復墾到位土地10.55公頃。
社會和諧安定,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鎮幼兒園成為“江蘇省優質幼兒園”。小學、初中實現並軌集中,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等硬體全面出新,教學質量進入全市前列。全鎮新型合作醫療投保人數達46298人,投保金額達185萬元,參合率、醫療覆蓋面兩項指標均達100%。鎮衛生院投資100多萬元新購置德國西門子彩色B超、五分類血球計數儀、大型數字X光機(DR)等新型醫療設施投入使用。全年出生人口286人,計劃生育率達99.3%,期內綜合避孕率、隨訪服務率達100%。全鎮1.2萬名育齡婦女接受優質服務,207人享受計生家庭獎勵扶助政策。鎮兩個敬老院關愛工程不斷完善提高,114位五保老人得到集中供養,748個家庭實現了低保扶助。
年內,南沈灶鎮被東台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法制建設東台示範鎮”,被東台市安委會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在2011年全市目標任務績效考核中獲“工業發展先進獎”、“生態建設工作獎”。

交通物流


南沈灶鎮地處江蘇省東台市中心腹地,東臨黃海35公里,西鄰204國道,沿海高速在本鎮設有互通出口,352省道橫貫東西,四包路、頭富路溝通南北,三倉河、梁垛河流經全境,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

歷史文化


南沈灶鎮風景
南沈灶鎮風景
南沈灶鎮歷史悠久,明代以前,境內仍是汪洋一片,由於海水淤沙沖積,衍變成灘塗陸地,是范公堤以東地區地勢最低的“凹蕩蕩”。後來從蘇州閶門遷至安豐的沈氏百姓復遷此地定居,靠燒鹽為生,稱為“灶戶”。明朝政府派員來此地管理,並規定灶戶不能私自收割柴草,柴草是灶戶燒鹽的唯一燃料,明天啟五年(1625年)此地灶民為了反對明朝政府強征暴斂,推舉一位名叫沈煌的姓頭陳情官府納稅,由於沈煌的建議被官府採納,從此名揚四方,人們為了紀念他,將此地的地名定為“沈灶”。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與大豐縣(現鹽城市大豐區)的“沈灶”同名,故冠以“南”字,更名為“南沈灶”。

經濟發展


農業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
境內的土壤有黃沙土、灰泥土、黃泥土、小粉土、河填土和少量的輕鹽土,經過多年的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合理施肥、土地肥沃、能灌能排,盛產大麥、小麥、蠶豆、花生、油菜籽、玉米、棉花、大豆、赤豆等。南沈灶鎮重視抓好多種經營生產,重點抓好養殖業。利用部分土地栽桑養蠶,桑園面積2萬多畝,年生產蠶繭1067.2噸。境內水面有5000多畝,自然生長和人工養殖鰱魚、鯽魚、鯤魚、甲魚、河蟹,家家戶戶大搞家庭養殖,主要飼養豬、羊、雞、兔,特種養殖熱興起,主要飼養牛蛙、烏骨雞、上海大江肉雞、鴿等。蛋交售總量已連續10多年名列江蘇省各鄉鎮前茅。全鎮有1300多畝連片果園,育蘑菇50多萬平方尺,每年出售鮮菇25000公斤。
南沈灶鎮努力發展鎮、村、組、戶工業。全鎮擁有鎮辦企業16家,村辦企業36家、組戶辦工業671家,基本建立起繭絲綢“一條龍”,機械、化工、建材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生產經營格局。位於南沈灶鎮南的常灶村,是全鎮工業生產的排頭兵,該村擁有村辦企業7家,主要生產絲綿、絲毯、抽絲等,絲綿免檢銷往東南亞、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該鎮共有耕地近10萬畝。1993年起種植大棚青椒,至2009年全鎮種植大棚青椒3.2萬畝,其中春大棚青椒2.4萬畝,秋延後青椒0.8萬畝,畝平收入超過7000元。其中賈壩村現有耕地0.8萬畝,種植大棚青椒0.63萬畝,於2006年被東台市命名為青椒產銷專業村。

工業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努力發展鎮、村、組、戶工業。全鎮現有鎮辦企業16家,村辦企業36家、組戶辦工業671家,主要產品有白廠絲、絹絲、絲綿、絲毯、磷肥、磚瓦、水泥製品、塑料泡沫和水管、醬製品、農藥、鋁合金製品等,基本建立起繭絲綢“一條龍”,機械、化工、建材等門類較為齊全的生產經營格局。坐落在南沈灶鎮西街的南沈灶繅絲廠,是擁有600多名職工的鎮辦企業,主要生產白廠絲,年產白廠絲100噸左右,1993年經農業部驗收為質量達標企業。位於南沈灶鎮南的常灶村,是全鎮工業生產的排頭兵,該村擁有村辦企業7家,主要生產絲綿、絲毯、抽絲等,絲綿免檢銷往東南亞、日本、台灣等國家和地區。
南沈灶鎮人解放思想、勤勞致富,剩餘勞力利用農閑或者常年外出從事第三產業。南沈灶鎮外出搞勞務、運輸、販運、經商、熟食、旅社的人員有5000多人,1994年收入3000多萬元。外向型經濟逐步發展。l994年8月,鎮成立了外貿環宇公司。

遠程教育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
南沈灶鎮18個村(居)農村黨員幹部全部配置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各村電腦、電視、桌椅落實專人管護使用,站點標牌、領導機構、各類制度統一製作布置上牆,建立健全了各類台賬,補充完善了相關薄冊記載,為儘快發揮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的效能,南沈灶鎮黨委採取了四條措施加強電教員素質培訓。一是編印了簡明操作手冊,分電腦的開機、關機、怎樣上網,怎樣收發郵件和視頻對話,怎樣輸入文字等三個部分,手冊通俗易懂,針對性強,易於操作。二是進行了專業技術培訓,利用南沈灶鎮中學多媒體教室,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對各村黨總支書記、電教員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專題培訓,各村電教員直接上機操作,努力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三是落實了電教員相關職責責任,對遠程教育網路的日常使用、管理、維護做了明確規定,禁止不良網站侵入,落實“三防”措施,保證設備正常使用。四是建立了遠程教育網路設備維護人員隊伍,由鎮遠程辦專兼職人員、電信支局、廣播網路公司專業技術人員懂電腦、素質好的機關幹部和中學教師組成分片包干,負責進行技術指導,設備調試,日常維護,努力提高電教員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

產業發展


南沈灶鎮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創造出皮棉總產連續十四年全市奪魁、禽蛋銷售總量連續十年居全國鄉鎮第一、果蔬生產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嶄露頭角的驕人業績。作為農業基礎牢固的大鎮,發揮本地植棉優勢,南沈灶鎮僅此項純收入就超過三千萬元,人平達到600元。這是值得驕傲的。但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的變化,南沈灶鎮品嘗到了“好漢不誇當年勇”的滋味。產業結構必須調整,這一點他們心知肚明。不過他們想到的是對國家的貢獻不能變,面積可以調整,但單產和質量要提高,冠軍還是要拿。這就是沈灶人的胸懷。

城市榮譽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南沈灶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