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董尚書墓,位於流坑古村烏江上游的樂安縣招攜鎮鹿源村白鶴形山上。明代墓葬。江西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董裕墓
此墓由工部施工,
禮部驗收,有皇帝“敕葬”碑刻。墓前有大條石疊起的神道,兩旁有石吏、
石馬、石羊,保存 尚好。登上九級台階,有三塊大石碑,中間是“明故
資政大夫、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董擴庵先生墓”碑,由吏部尚書、大學士新建張位題寫,墓之上端,則立有四圍雕滿龍雲圖案的
神宗皇帝“敕葬”石碑。

董裕墓
董裕(1537-1606,一說1546-1606),字惟益,號
擴庵,為流坑董氏二十一世孫。樂安招攜港田村人。明代學者、大臣。
萬曆年間官至刑部尚書。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舉,
隆慶五年(1571)考中進士,次年任
東莞縣令。萬曆二年(1574)升御史大夫,后“入掌河南”,親自受理許多冤案,獲“再世
包公”之稱。由於他執法嚴明,觸犯宦官利益,被降為
大理寺少卿,數年晉刑部尚書,后告老還鄉。次年病逝於鄉里,追封為“
太子少保”,賜敕葬,祀鄉賢。著有《擴庵吟草》、《易經註釋》等。
傳說董裕墓前有個石官史,夜間常跑到離飛鶴形十多里的仙女池去調戲仙女,仙女稟呈
玉皇上帝,董裕奉旨查究,查明調戲仙女的正是自己墓前的石文史。執法嚴明的董裕立即令石武吏砍其頭,武吏求情:“姑念初犯,請董爺從輕發落。”後文吏受到割鼻的懲處,如今董裕墓前正

董裕墓
立著一個沒有鼻子的石文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