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公度

羅公度

羅公度(1864一一1944),又名儀,號疊石,陸河縣螺溪鎮歐田赤犁樹下人。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科第一名歲貢生。后在其家裡創辦“戇寮”私人學校,有教無類,扶貧濟困,終身從事山區教育事業,為陸河及鄰近縣市培養了大批人才,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是海陸豐乃至粵東地區的傳奇人物。時至今日,提起羅公度的名字,在海陸豐及周邊的五華、紫金、揭西惠東等縣市老一輩人中,仍如雷貫耳。

基本介紹


羅公度,又名儀,字無量,號疊石,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歐田赤犁樹下村人,生於清朝同治三年(1864),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逝世。清朝光緒二十三年(1897)以院試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
羅公度先生不僅文采斐然,而且還甘於清貧,長期在家鄉從事教育事業。因其能因材施教,且做到有教無類,使其高徒滿座,從而引來周邊縣市的子弟慕名前來求學。可以說,羅公度是清末民初時,海陸豐民間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化名人。
考試跌宕
羅公度先生,自小就十分聰慧,其父親也是位教書先生,可謂出身於書香門弟。不過,奇怪的是,當年他參加童生試的時候,縣試和府試都沒有考取到名次,而一些原本水平不如他的人,卻都考到了不錯的名次。當時,他回到家鄉后,因為沒考到名次常被人嘲笑,他對此感到很不服氣。後來,他又去參加院試,卻一舉成名,考取了第一,取得秀才功名。後來,他沒有再繼續去參加科舉考試,而是轉而在家鄉從事教育事業。據其後人和門生介紹,他考取秀才后,曾在家宴客,還撰寫了一副自慶聯,上聯是:“縣考無名,府考無名,得一旦知己相逢,賜酒簪花人第一;”下聯是:“祖勛未襲,父勛未襲,至三代天荒始破,掄元奪解榜連三。”
明清時的科舉考試製度,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學習成績優秀的一二等學生)后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才能參加科舉考試。童生試分為“縣試”、“府試”及“院試”三個階段,其中縣試要求有4名村莊里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府試要求5名村裡的人和一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院試則要求有6名村莊里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
上文提及的院試,乃是童試中的一部分,指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的一種考試,也叫章試。各地考生在縣或府里參加考試,由省里的提督學政主持,考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茂才)或相公。因為這段奇峰迭起的際遇,所以當羅公度考取秀才時,頓時成為家鄉(海陸豐地區)的知名人物。據其後裔口述,當時他們這些考到秀才的人,還由官方資助,前往南洋(東南亞)轉了一圈。從南洋回來后,他們又在海豐縣城住了兩三年。由此,也結識了陳炯明。後來,陳炯明曾多次派下屬前往歐田,想請羅公度出山做其幕僚,但均被羅公度婉拒。
教書育人
據悉,羅公度乃是道家人士,信奉的是淡泊明志的處世理念。他安於清貧,與世無爭。從其後人提供的一張拍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照片,也可以看出這點。照片中的他,手持拂塵,身穿道袍,神色淡定地坐在凳子上。身旁立著的是他的長孫,另一位是他的學生。
在考取秀才后,羅公度沒有再去追求功名,也沒有去官府謀求一官半職。他回到家鄉,在家裡騰出房子,因陋就簡,辦起一間私塾,取名“戇寮”。
私塾開辦后,一開始只有三五孩童前來求學。後來,因為教學成績不錯,獲得四方父老的肯定,這所私塾漸漸地成為遠近聞名的一所私人學校,許多附近村莊及周邊縣鎮的人,都送子弟過來向其求學。多年下來,其為臨近的鄉村和縣鎮培養了不少人才,湧現出不少在其本區域小有名氣的文化名人。
後來,民國的時候,羅公度先生還曾應邀到當時陸豐縣最高學府——龍山中學講學過一段時間。當時,他大概是以客座講師的名義,被邀請去給學生們講課。據說,剛開始有部分龍山師生對公度先生不太感冒,認為其是老派人物,不會懂新式教學的內容。於是,就有部分師生故意去試探他,沒想到公度先生卻對答如流,於是各方才欽服。
文采飛揚
陸河民間,關於羅公度的典故非常多。例如,陸河(原屬陸豐)縣螺溪鎮與梅州五華縣(長樂)交界,據說當年曾有一位長樂(五華)的文化人,來到螺溪鎮的進化學校,寫上“螺殼空虛浮在沙灘鳥不啄”的上聯,意思是嘲諷螺溪無人才。當時,螺溪人看了都很氣憤,想對個下聯來回擊。可是,對來對去,過了很長時間,卻始終無人能對出工整的下聯,於是大家都很焦急。
後來,有人想到同屬螺溪鎮的歐田前清老秀才羅公度先生,於是就專門跑去請他出手。羅公度略作思索后,對了一個下聯:“溪水汪漲深藏珠寶鱉難知。”這個下聯,對仗工整,而且也暗罵了那個長樂人。據說,那個長樂人見了這下聯后,覺得沒趣,自行把寫在螺溪進化學校的上聯擦掉,從此再也不敢小看螺溪和陸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