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古代書體之一。歷來籀篆書法成規禁用歷史上未曾有過的字。缺失之字,毋寧替代,諱以自造。胡立新作了大膽的嘗試。筆
篆文和籀文。晉
左思 《
魏都賦》:“讎校
篆籀,篇章畢覿。”唐
韓愈 《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詞於章句,窺逸蹤於篆籀。”《新五代史·雜傳十九王仁裕》:“﹝ 仁裕 ﹞喜為詩。其少也,嘗夢剖其腸胃,以
西江 水滌之,
顧見 江 中沙石皆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進。”黃質 《題朱生君實延齡遺墨》詩:“筆參篆籀字樹石,行年穉弱氣超邁。”
籀篆 古代的一種書體,即
大篆。但唐
張懷瓘《
書斷》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認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與古文大篆小異'。明趙宦光《
寒山帚談》卷上《權與一》亦持此見,以為
篆書中'一曰《籀篆》,《詛楚文》,《鐘鼎識》、及《嘯堂錄》,以至
楊氏《書統》所載及
古篆諸韻,取其合於許氏所取作"籀書"者采焉。一曰"大篆",《
石鼓文》是也。'據此,則
趙氏所言'籀篆'多同'
金文'。清·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敘》注中曾力辨其謬,認為'籀篆'實即'大篆'也。近時學者折中兩說,以為從字體上說,'籀篆'與'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別。故如趙宦光等分列'籀篆'於'大篆'之外,其說亦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