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話

南寧話

南寧話,狹義的南寧話指南寧粵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語-邕潯片,廣義的南寧話指包括南寧粵語在內的其他漢語方言,即南寧粵語、平話邕州官話(下廓街官話)。

南寧粵語


南寧粵語是城區的主流方言。南寧粵語的邕潯方言片,從來源看,廣西的粵方言分為兩個大層次。第一層次主要是唐宋,尤其是南宋至元明期間進入嶺南的北來漢語,這是兩廣粵語的共同來源。早期粵語居民入桂的時間不一,路線多樣,多以村落族居,成片分佈於桂東南和桂中廣大地區,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對所操方言,當地多以地名相稱,如玉林話、合浦話等,或稱平話、客話、土話等,內部差異較大。第二層次是近現代從廣東沿江西漸的廣府粵語。珠江三角洲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同時人口壓力大;廣州自古就是對外貿易的大港,北貨、洋貨和西部土貨的集散地,商品經濟發達。轉移人口壓力和經商,加上抗戰時期的避難,形成廣西粵方言的第二層次,即“廣西粵語”,主要分佈於西江水系沿岸的商埠、城鎮,少數沿海的商埠,形成處在第一層次粵語及民族語言當中的方言列島,居民來源廣泛,過去以經商和手工業為主。由於來源單一,入桂時間晚且相對集中,內部差異不大。從東端的梧州,沿江到西端的百色、田林,西南邊陲的憑祥、龍州,北邊的柳州(老城區),往南到沿海的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通話沒有太大障礙。
廣府粵語進入南寧,並成為南寧市區的主流方言,是近百來年的事。在粵語未成為主流方言之前,通行的是平話、官話(帶有南音的蘭青官話),也有壯語。19世紀以來,南寧就是一個多語言多方言的城市,居民能操兩種以上的方言是很正常的事。南寧長期是欠發達地區,沒有地區性的經濟文化優勢,在語言上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作為後來居上的強勢方言,南寧粵語對當地平話影響較大,而平話以及周邊的粵語方言也對南寧粵語造成一定影響。近幾十年來,老派南寧粵語已經逐漸被新派南寧粵語所取代。南寧粵語具有廣府粵語的主流特點,與廣州話較為相近。除了南寧市,原邕寧縣城蒲廟鎮也講粵語,與南寧粵語大同小異。
南寧粵語的使用範圍是南寧市及周邊地區,邕潯粵語與梧州粵語和廣州話都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的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橫縣、崇左市、寧明縣、桂平市、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粵語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三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粵語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南寧平話
南寧平話
詳見南寧粵語詞條。

南寧平話


平話是南寧原住民的主流方言之一,屬廣西粵語的早期層次。廣府粵語成為強勢方言后,平話從市區退至郊區。如今市區的“城中村”、城郊農村說平話。邕寧以及相鄰的賓陽、橫縣為平話大縣,武鳴上林馬山等地也有平話分佈,當地多稱“客話”。左、右江的平話基本是從南寧遷出的,與南寧西郊平話最為接近。操平話者多稱是宋代隨狄青平儂的官軍後裔,也有明清來自江浙、閩贛調任的官員、調防的軍人以及避亂的移民。從收集到的一些族譜資料看,世系明確的能上30代以上的不多。南寧平話內部一致性較大,語言特徵與粵語十分接近。平話與粵語的溝通度也在其他方言之上。說平話的人大都能說粵語。跟南寧粵語一樣,由於自八十年代后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平話的生存環境也不容樂觀。
老南寧
老南寧
詳見平話詞條。

邕州官話


官話來自明清的官府和軍隊。明清兩代,朝廷規定凡知縣以上官員必須學會官話。之後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官話在全國廣泛使用,逐漸成為通行社會的公用語。廣西的北部地區,明清官話已經成為強勢方言。南方地區的政府治所、軍隊駐紮重地,也通行官話。官話在南寧稱“邕州官話”,又稱“下廓街話”,屬於西南官話的桂南小片。主要分佈於南寧市的舊火燒地街、草鞋街、下廓街(今江北大道邕江一橋至桃源路一段)、黃泥街(今南國街)、中山路一帶。據《南寧市志》記載,明代南寧城很小,居民以說平話為主,官府通行官話。清代,邕州官話成為南寧普遍使用的語言,地方戲邕劇也使用官話。郊縣武鳴、邕寧也有官話分佈。隨著廣東人不斷地大規模西遷,粵語逐步成為南寧市的主流語言,下廓街官話逐步走向衰微。20世紀40年代末,說下廓街官話的居民已銳減至2萬餘人,這些居民多聚居在南寧城南及城外沿江一帶。至20世紀50年代末,說下廓街話的居民只剩下幾千人,下廓街官話已經基本不出家庭。本世紀初還能說下郭街官話的居民基本在七八十歲以上,人數已經很少。近二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舊城改造,下廓街官話基本消亡。今武鳴縣城及該縣府城鎮,原邕寧縣仁福村福建坡,大概是南寧市為數不多的說官話的地區了。邕州官話與柳州老官話相近,帶有更多的粵方言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