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

重慶合川

合川定林寺,現名濮岩寺,位於重慶市合川縣縣城西郊,歷為合川風景區。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名慶林觀,后改名定林寺、定林禪院,因其所在地名濮岩山,故從明代起人稱濮岩寺。寺址的北崖及相接的西崖有許多歷代精美的摩崖造像。現存濮岩寺建築為清代嘉慶和同治年間所培修。經數百年的民間流傳,人們對濮岩寺名甚為習慣,而對其真名定林寺卻鮮有所聞了。定林寺是合川一千多年來文物的聖地,又是一百年來合川教育的殿堂,如今成為合川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簡介


定林寺
定林寺
濮岩寺里有許多引人入勝的文物古迹。在一座古樸、高大的山門前,橫額上題寫著“濮岩寺”3個行楷大字,山門兩邊的石柱上,鐫刻著書法家趙文鈴書寫的對聯,上聯為“濮岩尚存金身再顯寧靜夜”,下聯為“湖水雖杳秦鏡重懸淡泊月”。北面山岩上,供俸著幾龕栩栩如生的摩崖造像,有面目慈祥的如來,有活潑愉快的飛天,有三頭六臂的金剛,還有傳說中行俠仗義的濟公活佛。這些摩崖造像,有古代開鑿的,也有現在補修的。摩崖造像附近的石壁上還有兩處抗戰時期的摩崖題字,一處為“憲兵屯練處”,一處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二十三年”,兩處摩崖題字皆為條幅形式書寫,字跡十分流暢,堪稱書法藝術的珍品。進入濮岩寺大悲殿,裡面供俸著的是大慈大悲的千手觀音,背靠雄厚山岩,1007隻手成放射狀伸向四周,形成一個蔚為壯觀的千手扇面。據濮岩寺負責人徐素華老人講,濮岩寺里的千手觀音十分靈驗,人站在大悲殿前,不僅可以感受吉祥如意的麗日金風,而且還可以領略詩一般的“濮湖夜月”。據有關史料記載,濮岩寺的大雄寶殿和大悲殿原來並不在今天的濮岩山上,而在濮岩山下的現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里。濮岩寺原名“定林寺”,建立於唐代。到明代時,因傳說定林寺後面的山上埋葬著一座濮子墓,於是,人們便將“定林寺”後面的山叫作濮岩山,“定林寺”也因此而改稱濮岩寺。在後來幾百年中,隨著濮岩寺香火日益旺盛,人們則在濮岩寺周邊的山崖上開鑿了不少佛龕,增修了不少了廟宇,濮岩寺的規模不斷擴大。抗日戰爭時期,大批淪陷區學生流亡合川,國民政府則在濮岩寺設立了國立二中,即今天的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歷史


武則天執政時期,合州(今合川)慶林觀主蒲真應等為取寵於“聖神皇帝陛下(武則天)”而鑄造了一口的銅鐘。據考證:因為鍾重400斤,由陸路運往長安太困難,便由水路溯嘉陵江運往長安。運至保寧府(今閬中)時,傳來宰相張柬之等殺武后內寵張易之、擁中宗李顯即位,武則天下野后也隨即死去的消息,蒲真應覺得現在送鍾已無必要,返回又嫌太重,因此便遺棄了銅鐘,所以使銅鐘流落在閬中,先後放在不同的地方,作為景點的點綴之物。“文革”浩劫中,有人以破“四舊”為名,企圖砸爛賣銅,但不知是誰出面保護使之僅傷其掛紐,後為閬中中學師生收藏,送交文管部門,保存了古鐘,而天寶塔卻在哪次浩劫中毀於一旦,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武后銅鐘距今1260年了,但仍光亮如舊,敲之,發聲清宏。
定林寺
定林寺
據說,這樣的鐘全國目前僅存一口,是一件十分珍貴的文物。銅鐘銘文記載的時間是大周四年(即公元701年),這與武則天執政時間是吻合的。武后銅鐘是一口直桶式銅鐘,又叫做佣鍾。它造於“大周長安四年(公元704年)”,高79厘米,直徑57厘米,材料為青銅,重400斤(唐制),現重160公斤。銅鐘頂部掛鈕為交融組合的四條游龍,形象生動,鑄工精湛。鐘身四周有雙層方井紋上下兩段,頂部鑄有“武周新字”蓮花瓣紋,形如開放的蓮花,花中有虎紐。有陰文70字,內有武則天執政時新造和公布推行的雙溝字,字跡清秀遒勁,記敘了鑄鐘的時間地點和原委,在當時能造出這樣的銅鐘實在不易。銅鐘外形精美大方,鑄造工藝精細,發聲宏亮悠長,很早就成為閬中的一大亮點。據《保寧府志》、《閬中縣誌》記載,銅鐘先置保寧府署內,舊置衙神祠,以後移府署前清遠樓、南樓(今華光樓),清乾隆時又移府署后鳳凰樓。建國初,與省重點保護文物天寶鐵塔一起置東門鐵塔寺,1956年便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最後又移張飛廟。它的雄壯和風韻,清朝詩人江權在《武后銅鐘行》曾對它有讚譽:
江上瓊樓百尺高,夜深風雨爭喧號,似聞有物在空際,吼聲動地如蒲牢……視之戒目色斑駁,聽之震耳聲鏗訇。道家《子部》載:合州慶林觀,多年摧朽,殿宇不修,穿漏尤甚,雨滴太上尊容。刺史楊師謨,夢太上示現,而左目有淚痕,乃巡謁諸觀,朝禮功德。至慶林方驗,尊像左目前,漏滴之痕,宛若垂淚。因皦薙荒蕪,恢張制度,創兩殿二樓,重門邃宇,壯麗華盛,冠絕一時。既畢,復夢太上謂之曰:子以崇葺之功,上簡玄府,當流化十郡矣。其後師謨累典符竹,日深渥恩,凡一十一郡,享壽九十焉大中年。

石刻


濮岩寺的石刻摩崖造像,沿山崖延伸一公里許,碑記石刻30餘處,摩崖造像近百龕。民國27年至民國34年抗戰期間,外省遷入合川的國立二中為避日機空襲,於濮岩山沿崖鑿防空洞,毀崖壁摩崖造像數十龕。“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破“四舊”,濮岩山摩崖造像被砸毀過半,殘餘部分亦弄得肢體不全,特別是小佛灣內的造像千餘尊全部毀盡。“文化大革命”後期,生產大隊又將石刻碑記、摩崖造像最多的濮岩中段闢作採石場,致使碑記和這一段地區的摩崖造像徹底毀沒,現殘存部分摩崖造像龕窟。
現殘存摩崖造像龕窟如次:
1飛天群舞龕主佛2尊已殘,後壁浮雕飛天舞群尚完好。
2佛像龕主佛1尊,左右小佛各6尊,較完好。
3佛像龕主佛1尊,左右使者各11尊,較完好。
4佛像龕深浮雕主佛7尊,每尊高0.4米,肢體多殘損,後壁上淺浮雕花草圖案完好。
5飛天佛像龕主佛1尊,高3.5米,深浮雕,頭部和衣褶半殘損,左右小佛各6尊,每尊高0.4米,右邊小佛全毀。龕頂浮雕飛天二軀,左右
對舞,尚完好。
6三頭六臂佛龕主佛1尊,小佛16尊,頭和肢體皆殘損。
7毗盧千佛龕主佛1尊,高2.2米,面部被毀壞。左右侍者各1,每尊高1.7米,頭部損壞,龕壁鑿造淺浮雕小佛群,數以千計,姿態各異,
神情逼真,尚能辨識。龕左刻有南宋造像記,文云:“就尚余毗盧千佛一龕……時己已嘉定二年四月廿六日張慶宗刻石”。
8騎馬佛像龕主佛1座,高約3米,尚可辨識。
9佛像龕主佛2座,各高0.4米,剝蝕模糊不清。
10佛像龕主佛1座,高1.6米,深浮雕,頭部毀損,小佛左右各數座,全毀損。
11佛像龕主佛1座,高1米,深浮雕,左右小佛12座,多剝蝕不清。
12跨獸佛像龕跨獸佛像一座,通高1米,深浮雕,獸頭已毀。左邊殘文有“南宋開禧春申大受命工造”等字。

水井灣


水井灣名不見經傳,距離重慶著名的北碚文化區三十公里不到,一道濮溪灣卻隔開了合川城市的喧囂繁雜,凹陷的洋槐林托起巒頭高聳的龍池山,地脈遙綿兩里多的斷崖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千百尊大小不一的摩崖造像,還有碑記石刻30多處。最西頭是高與山齊的彌勒佛和盧舍那佛像,據說比大足石刻還要早一百多年哩。在這坡下有一口水井,每逢八月十五皓月當空,這雙大佛的倒影同映水中,紅衣金裝,法相莊嚴,成為合川“濮湖夜月”的著名景觀,這片寶地就叫水井灣。石崖東壁下初建於唐代的“定林寺”已經改為合川師專。為師生取水方便,單井也開鑿為雙眼井,也看不見水中的佛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