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
位於南京市方山的景觀景點
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屬於金陵名剎、“48景”之一。歷史上,定林寺分為“上定林寺”、“下定林寺”兩處。宋景平二年(423年)“慧覺”於南京鐘山創建“下定林寺”,劉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外國高僧竺法秀(曇摩蜜多)在南京鐘山紫霞湖一帶建“上定林寺”,文藝評論家劉勰皈依佛門后,依止大學僧“僧佑”十餘年,所著不朽巨著《文心雕龍》即完成於上定林寺。
定林寺[方山]
根據史籍記載:佛陀涅槃后,有兩顆佛牙舍利留存世間,一顆傳入錫蘭(今斯里蘭卡),一顆傳入當時的烏萇國,後由烏萇國傳到於闐。五世紀中,南朝高僧“法獻”游於闐,把佛牙帶到南齊首都建康(南京)上定林寺佛牙閣里,廣受四方佛徒朝拜,這顆佛牙便供養在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南宋孝宗乾道時 (1164~1173) ,高僧善鑒將“上定林寺”匾額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禪寺,與南京鐘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線上南北正對,同時建定林寺塔,此塔已有 800 余年歷史,專供佛像,不能上人。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稱:宋乾道間,善鑒和尚因鐘山定林寺廢,便募資建寺於此,沿襲寺名。塔建於乾道九年,高十三米。底層特高,南面開門,另三面各有佛龕,塔剎和腰檐已毀。此後,遠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弟建成。
據《金陵梵剎志》記載:全國佛寺“輪藏”之祖——傅(翕)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輪藏並廣為弘法,(史載傅翕與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寶志共尊為“梁朝三大士”)。同時,南朝梁武帝蕭衍時,來自天竺的達摩祖師留在建康期間,曾到方山定林寺舉行佛事活動,方山至今尚保留有“達摩崖”等歷史古迹,為禪宗之祖達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說。
(1)定林寺曾於元至治年間( 1321 ~1323 年)和明天順年間居士朱福寶及其諸子重建( 1457 ~1464 年)兩次大修后,隨後即遭到破壞。
(2)至清同治年間寺廟已毀,至太平天國時,更被毀殆盡,清光緒間,由世稱“道明師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緣重建,增其舊志,規模宏大。
(3)而不幸文革期間,寺遭劫毀,僅塔尚存,目前為南京歷史最久的樓閣式硬塔,塔高約 14.50 米,為七級八面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底層較高,邊長 1.46 米,直徑 3.45 米。
(4)1982 年,方山定林寺塔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義大利比薩斜塔傾斜度為 4 度,蘇州的虎丘塔傾斜度為 3.5 度,而經過糾正的方山定林寺斜塔斜為 5.3 度, 《新華社》2003 年 11 月 5 日稱:定林寺斜塔至今仍堪稱世界第一斜塔。
(5)為了恢復千年佛教古剎聖跡,在國家和當地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下,定林寺得以再次重建,大雄寶殿目前已竣工,殿內佛像及山門、藏經樓、天王殿、功德堂、鐘樓、鼓樓、禪堂、齋堂、祖堂、客堂、僧寮等建築還將陸續興建,願有緣佛寺的大德善士能隨緣樂助,共襄善舉,功德無量。
定林寺[方山]
1、概況
“浮來山”又稱“福來山”,素以天宮賜福於此山而著稱。定林寺雄居於浮來峰下。始建於南北朝時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全寺南北長跑95米,寬52米,總面積4940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前,中,后三進院落,以“大雄寶殿”為主體,向前向後左右展開,東西兩旁對稱,依山勢向後逐級升高,大雄寶殿建築雄偉,飛檐螭首,雕樑畫棟,軒敞明朗,典雅大方,頗具北方古建築風格,定林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藝理論批評家劉勰晚年循跡之地,現已為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主要景點
(1)劉勰校經樓
劉勰校經樓位於定林寺的中院,門匾鐫刻有郭沫若手書“校經樓”三字,據《南史》記載,此樓為劉勰校經藏書之處,現闢為“劉勰生平陳列館”,陳列著《文心雕龍》的各種古代和當代研究文獻及紀念文庫。出定林寺山門南走不遠,但見一片怪石,形態各異,妙趣橫生,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之奇妙,令人嘆為觀之。在怪石叢中,樹蔭處,建有“文心亭”,由郭沫若親自命名,並題字,以紀念《文心雕龍》藏書1460周年。
(2)雲龍崖
雲龍崖:越溝壑,穿蓁莽,便到飛來峰東麓的“雲龍崖”南北走向,長100米,高2—3米,象一條人工綉成的腰帶束在飛來峰上,這些天然形成的圖案,如烏雲疊涌,蛟龍廝纏,蜿蜒凹凸錯落有致,在雜樹掩映下,遠望如似有龍舞飛動之態,蔚為石中之奇觀。
3、相關史料
據史料記載,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始建於晉,開山祖僧是竺法汰和僧遠。據傳過去在浮來山的東山口曾有一座過路牌坊,前後兩面的楹聯就是對這一歷史掌故的記載與詮釋。牌坊正面的楹聯是:“浮丘公駕鶴來山曰浮來鄉人盡信,竺法汰傳禪定寺名定林遠客鮮知。”其背面的對聯是:“魯公莒子會盟處,法汰僧遠坐禪山。”由此可見,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遠的禪師就是定林寺的最早住持。
4、相關信息之“千年龍樹”
山東十大魅力景點之首——“福山壽地”莒縣浮來山又添奇景,一條長達6米、干粗0.8米的“千年樹龍”亮相,令前來觀看的遊客嘆為觀止、拍手驚奇。新發現的“千年樹龍”給本來就充滿神秘色彩的浮來山又披上一層神秘面紗,也使浮來山的魅力進一步增加。據收藏者介紹,“千年樹龍”生長 於浮來山西麓,樹種為曲樹,距今已近千年,挖掘前原樹主幹已被伐去。“千年樹龍”的發現純屬偶然。當地一位老農在山上植樹,不經意間發現在亂石縫中生長的樹根酷似巨莽盤卧其中,於是約上9位同伴花了7天7夜時間才將此“千年樹龍”挖掘而出。該“千年樹龍”有三奇,一是此根彎曲有度,未經雕飾,形似卧龍,惟妙惟肖;二是樹龍比主幹還粗;三是主幹僅生一龍根,且斜向生長形成樹龍。該“千年樹龍”與2004年在浮來山發現的“天然壽龜”相映成趣。“天然壽龜”為4億年前喀斯特地貌岩石,是經海水沖刷天然形成,現伏於浮來八景之一的清泉峽內,面向東方,有“神龜探海”之勢,形態極其逼真。左傳》記載:“魯隱公八年,(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於浮來”。可見,該樹當時已成濃蔭,成為名樹。專家考證,此樹至少已有3500年歷史。樹現高26.3米,樹冠遮地20餘畝,樹榦周長15.7米,須八人伸展雙臂方能合圍。此古樹乃冰川時代留下來的樹種,有“活化石”之稱。經國家林業部專家鑒定,為“天下第一銀杏樹”。
定林寺[方山]
定林寺[方山]
下定林寺后的“三教會宗堂”讓今人更加體悟佛教“心包太虛”的境界
陸遊題名被寺僧摩刻在寺后的石壁上,成為下定林寺的重要資料
楊萬里著 《游定林寺》
鐘山已在萬山深,更過鐘山入定林。
穿盡松杉行盡石,一庵猶隔白雲岑。
定林寺[方山]
2005年3月1日,中山陵管理局建成“鐘山定林寺劉勰與《文心雕龍》紀念館”,並正式對外開放,實現了海內外《文心雕龍》研究者和中華文學愛好者的願望。該紀念館設於南京鐘山南麓的定林山莊內,紀念館分前、中、后三個展廳,以南京“鐘山與六朝都城”“鐘山定林寺”“劉勰與《文心雕龍》”三個展覽單元。劉勰在鐘山定林寺前後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這裡藉助定林寺豐富的藏書,潛心學習和研究,最終完成了標誌著輝煌成就的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這次展覽中,不僅展出了近年來在鐘山南麓出土的反映六朝時代文化面貌的瓷器、銅器等各類文物,而且還首次向社會披露了南朝鐘山定林寺遺址的考古發現。
定林寺[方山]
定林寺[方山]
據有關史料記載,達摩是南天竺國(今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剎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師命,於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渡海東來,在廣州登陸。梁武帝信佛甚篤,遂將達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對佛理方面的理解不盡相同,話不默契,不歡而散。達摩毅然離開金陵,乘一葉葦筏漂過長江北上,來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內,任該寺依法住持,在此講經說法,教化萬民。前來聽他講經說法的達官貴人、平民百姓絡繹不絕,他被譽為“西方聖人,東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揚四海。後來達摩大師漸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來悟性才能達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佛教聖地少林寺修行了九年。
定林寺[方山]
空相寺新出土唐代碑刻《汾陽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寬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滿行44字。碑首圓額,雙行篆書“汾陽王置寺表”。立碑年代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為汾陽王郭子儀後人。碑文的大意為,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時,曾到空相寺朝拜達摩聖跡,並許願若達摩禪師福佑,平定叛亂,必當奏請朝廷,“特加崇飾”,給予特別的榮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亂9年後(公元772年11月),郭子儀即書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廟。半年後,朝廷欽賜“達摩禪師宜贈謚號園覺,寺額為空相之寺,塔額為空觀之塔……”據此為證,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唐代宗李豫欽賜,並且追加達摩為“園覺”禪師,達摩塔為“空觀之塔”。汾陽王置寺表》的出土,對於研究佛教文化史、禪宗淵源仍具重大歷史價值;又為研究佛教禪宗及空相寺興衰史、郭子儀與空相寺的關係、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更加珍貴的實物資料。唐天寶三年(公元748年),郭子儀曾奉皇命重修空廂寺,他親任總監工。工程竣工后,唐玄宗封達摩為“圓覺”,封達摩塔為“空觀”。唐后歷代對空廂寺多有修葺擴建,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水陸殿、白衣觀音閣等,其南有達摩塔、達摩殿、轉角樓、南北僧院等,寺院殿舍400餘間,佔地50餘畝。離寺院西南約50米處有享譽豫西的塔林,佔地30餘畝,有大小靈塔400餘座。整個寺院布局嚴整,古碑林立,晨鐘暮鼓,香煙繚繞。
定林寺[方山]
空廂寺在近現代雖沒有白馬寺那麼馳名,也沒有少林寺那樣輝煌,但作為達摩初祖的葬地,它在我國佛教界的地位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近年來不斷有印度、日本、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佛教僧人前來朝拜,進香拜佛的群眾也與日俱增,香火不絕。現在陝縣政府、少林寺、日本友人等已經投資在原址的基礎上修復空廂寺。目前,已經投入1130萬元,建成了達摩殿、山門大殿及僧房,道路、水、電、綠化等基礎設施已經全部到位。
公元538年,眾僧徒為紀念達摩初祖,又在空相寺建造了達摩造像碑。據史料記載,空相寺在極盛時,僧眾800餘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殿、觀音閣、藏經樓、鐘樓、鼓樓等合計400餘間,佔地160餘畝。但世事變遷,滄海桑田。該寺雖歷代都有修茸,終因時節因緣不具,而漸趨衰落。時至今日,寺內大部分建築,自抗日戰爭以來,或毀於戰火,或人為破壞,寺院原貌已蕩然無存,現僅存一塔一幢等數塊碑刻和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