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善見
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524年—552年1月21日),鮮卑族,北魏孝文帝元宏之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世子。
南北朝時期東魏皇帝,534年至550年在位。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遷都長安后,被大丞相高歡擁立,即位於鄴城,年號天平,時年十一歲。冊立高歡的女兒為皇后,由大司馬元亶和權臣高歡共同輔政。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承繼父職,權勢更大。武定八年(550年),被迫禪位於齊王高洋。
北齊建立后,受封中山王,后被高洋毒殺,年僅二十八歲,追贈孝靜皇帝,安葬於鄴西陵(天子冢)。
北魏末年,高歡操控了生殺予奪大權。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與高歡決裂,於是逃離洛陽,投奔了宇文泰。元修走後,高歡任命清河王元亶為大司馬,全權處理國家政務。元亶還沒即位,就“出入已稱警蹕”,而且剛愎自用,惟我獨尊,不把高歡放在眼裡。鑒於此,高歡把元亶趕下台,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見為帝,時年十一歲。同年十月十七日,元善見在洛陽城東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天平。這樣以來,北魏同時出現了元善見和元修兩位皇帝,從而分裂為兩部分。
不久,東魏都城從洛陽遷到了鄴城(今河北臨漳)。當時,鄴城出現了一首童謠:“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裡。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青雀,暗指孝靜帝;鸚鵡,暗指高歡。這首童謠,形象地道出了北魏皇權的一敗塗地和少年天子的艱險處境。高歡的野心很大,但他是靠討伐叛逆、復辟君位起家的,所以不敢輕易篡位稱君。孝靜帝元善見自幼聰明,幾年的傀儡生涯使他更懂得人情世故。
為了拉近與高歡一族的距離,天平四年(538年),孝靜帝主動提出立高歡的二女兒為皇后。對此,高歡起初固然推辭,孝靜帝元善見堅持己見,直到興和元年(539年)五月,孝靜帝才如願以償地成為高歡的女婿。此後,高歡表面上對孝靜帝還算恭謙,孝靜帝也成長得有膽有謀,文武雙全。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去世,其長子高澄承襲父職,繼續把持東魏朝政。在高澄看來,東魏是高家打下來的,皇帝也應該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為了控制孝靜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當黃門侍郎,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並隨時彙報。此後,孝靜帝處處受高澄掣肘。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趁“侯景之亂”,攻陷了蕭梁不少城池,孝靜帝被迫封高澄為相國,封齊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此後高澄的篡逆之心更加膨脹,對孝靜帝的欺辱也變得肆無忌憚。孝靜帝曾經在鄴東狩獵,乘快馬追趕獵物,監衛都督從後面大喊:“皇上千萬不要從馬上掉下來,大將軍在看著呢!”高澄曾經一次在孝靜帝身邊飲酒,舉起大觴對著孝靜帝說:“臣高澄勸陛下喝酒。”孝靜帝非常氣憤,說:“自古以來沒有不亡國的,朕此生也沒有什麼辦法!”高澄生氣地說:“朕,朕,狗腳朕!”派崔季舒打了孝靜帝三拳,然後拂袖而出。但是,孝靜帝絕不是懦夫。儘管他身為傀儡皇帝,但秉持著寧肯亡國,也不接受小人擺布的決心和勇氣。此時此境,孝靜帝詠頌謝靈運詩:“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侍講大臣荀濟聽出了孝靜帝的心聲,於是與元瑾、劉思逸等人密謀討伐高澄,以解皇帝之危。由於朝中儘是高澄的耳目,他們便選擇了“地道戰術”,即在皇宮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計劃與孝靜帝逃出皇宮后,組織天下兵馬,與高澄決一死戰。可是,當地道挖到城門附近時,守門軍官聽到地下有響聲,便上報了高澄,荀濟等人被抓。之後高澄帶兵入宮逼問孝靜帝。“我們父子兩代為國家忠心耿耿,有什麼地方對不起陛下呢?這一定是你身邊的侍衛和嬪妃慫恿你這麼乾的!”高澄說罷,便示意左右捕殺胡夫人和李嬪。孝靜帝說:“自古以來,只聽說臣子反叛君王,沒聽說君王反叛臣子。你自己要謀反,又何必指責我呢!殺了你,社稷就會安定!不殺,國家就會滅亡。我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何況是嬪妃!想弒君叛逆,看你的時間!”高澄被孝靜帝駁斥得啞口無言,連忙磕頭,大哭有罪,並連夜擺酒謝罪。
孝靜帝的話雖然很經典,卻無法阻擋高澄的篡位步伐。三天後,高澄把孝靜帝囚禁在含章堂,烹殺荀濟等人於市。然而,在準備殺死孝靜帝時,武定七年(549年)九月,高澄被廚師蘭京刺死。得知高澄被殺,孝靜帝高興的對左右說:“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該掌權的時候了。”然而,高澄弟高洋立馬出來繼承了高澄的權勢。比起高澄,高洋更加兇殘,更難對付。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在十萬精兵的逼迫下,孝靜帝被迫禪位於高洋。高洋即位之初,對孝靜帝還算優待,封他為中山王,食邑一萬戶。在封地,孝靜帝可以懸掛天子旌旗,用天子年號,文書可以不稱臣,三個兒子也都封官食邑。孝靜帝沒事可干,整日和妻子飲酒、賦詩,聊以解愁,日子倒也安定。然而,這一切只是暫時的,都是高洋為贏得支持而做的政治文章。一年後,北齊政權的根基已經相當牢固,孝靜帝自然也就變成了毫無必要的累贅。
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初十日(552年1月21日),高洋設宴款待孝靜帝時,偷偷在杯中下了毒,孝靜帝沒有防備,結果中毒而死。齊追謚曰孝靜皇帝。隨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高洋殺害。
天平初年,考慮到各地移民尚未建立起家業,孝靜帝詔令政府支付一百三十萬石的粟加以救助。天平三年(537年)秋,並、肆、汾、建、晉、泰、陝、東雍、南汾等州遇到旱災,饑民開始逃荒,直到天平四年(538年)才下詔救濟,死於飢荒者眾多。孝靜帝時期,政府在沿海地區設置煮鹽灶,滄州有灶一千四百八十四,瀛州有四百五十二灶,幽州有一百八十灶,青州有五百四十六灶,邯鄲有四個灶。每年可產鹽二十萬九千七百二斛四升,國家從中得益不少。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
《魏書》:“帝好文學,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郡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
《北史》:①“帝好文,美容儀。力能挾石師子以逾牆,射無不中。嘉辰宴會,多命群臣賦詩。從容沉雅,有孝文風。”;②“靜、恭運終天祿,高蹈唐、虞,各得其時也。”
元善見的陵墓位於河北省磁縣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墓群中,當地俗稱“天子冢”,人沿北坡台階上下可聽到清脆悅耳的“丁冬”水滴聲,如在台階上燃放鞭炮,水聲更響。但謎底至今尚未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