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
東魏權臣
高澄(521年―549年9月15日),字子惠,祖籍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生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縣)。神武帝高歡長子,東魏權臣,政治家、軍事家。
東魏建立后,先後為尚書令、大行台、并州刺史、京畿大都督、吏部尚書等職。東魏天平三年(536年)入朝輔政,拜大將軍,封渤海王。高歡死後,繼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坐鎮晉陽。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梁,拓兩淮之地,收復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
武定七年(549年)完成奪取東魏皇位的準備工作,受禪前夕為膳奴所刺殺,年僅29歲。其弟高洋建立北齊之後,追謚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
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出生於懷朔。十歲時曾獨自出馬為高歡招降高敖曹。十一歲時以高歡特使的身份兩次去洛陽朝覲孝武帝元修。十二歲時娶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妹妹元仲華為妻。當時高澄經常被高歡叫去談論時事、政務,每次高澄都對答如流,並且詳加剖析,絲絲入扣,令高歡極為賞識,從此讓他參與軍國要務的籌劃。
東魏天平三年(536年)自請入東魏朝廷輔政,並加領左右京畿大都督。朝臣們雖聽說高澄年輕老成,有風度、有見識,但總覺得他是個少年,心裡並不服氣。當看到他駕馭全局,有膽略、有氣魄,在朝堂上做宰相時聽斷如流,處理問題及時妥協,不由得個個心悅誠服。
元象元年(538年)兼任吏部尚書。
興和二年(540年)加大將軍,領中書監,仍代理吏部尚書。
興和三年(541年)在麟趾閣和群臣編纂議定了律法《麟趾格》,並頒布天下。《麟趾格》是《北齊律》的藍本,又是隋唐律法的直接淵源,影響一直波及後世。
東魏興和三年(541年)有雀銜永安五銖置於高歡座前,高澄令百爐別鑄此錢,又稱“令公百爐”錢。
武定六年(548年)進行新的貨幣改革,改用懸秤五銖。
東魏武定六年(548年)所鑄永安五銖,號稱“重如其文”,是一種足重貨幣。它的鑄造是魏晉南北朝貨幣史上由亂到治的轉折點,是後世足重貨幣“開皇五銖”的先驅。為促進足重貨幣的流通,高澄還採取了強硬的手段,《魏書·食貨志》:“計百錢重一斤四兩二十銖,自余皆準此為數。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鎮郡縣之市,各置二稱,懸於市門,私民所用之稱,皆準市稱以定輕重。”
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十一月,高歡在征伐西魏的過程中身患重病,旋即班師,同時飛速將高澄召來,一起護送至晉陽。當時身為司徒、河南大將軍、大行台的侯景,早有異志,只是礙於高歡的威信與實力,才不敢肆意妄為。當他聽到高歡患病的消息后,就立即在荊州等河南之地擁兵自固,謀生異圖。高澄深知形勢險惡,故在父親高歡於武定五年(547年)正月丙午日去世之後,秘不發喪,迅速採取措施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五天後侯景正式背叛東魏,投靠西魏,一連攻下不少城池。高澄派遣韓軌督諸軍討伐侯景。不久侯景又投靠南朝梁,粱武帝蕭衍封他為河南王。高澄一方面部署諸將征討侯景,另一方面則密切注意境內其他各州的情況,防患於未然。他安排其弟高洋為京畿大都督,留守於鄴城,並讓黃門侍郎高德政輔佐之。自己則在同年六月回到晉陽后,為其父發喪;七月為使持節、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尚書事、大行台、渤海王;而其弟太原公高洋則攝理國事。高氏兄弟牢牢地控制了東魏朝政。高歡曾遺命高澄重用慕容紹宗。高歡死後,高澄前後派韓軌、元坦、高岳等人率兵與侯景對敵,全無效果。
武定六年(548年)三月親自領兵南下虎牢、洛陽,於新城擒西魏大將裴寬。
武定五年(547年)底侯景退到渦陽(安徽蒙城)拒守,抵擋不住東魏追兵的圍困,在幾個月的對峙之後,被慕容紹宗在決戰中擊潰,全軍覆沒,最後帶領八百名殘餘部隊南逃入梁,進襲南梁壽陽,將監州事韋黯驅逐。
侯景於東魏武定六年(548年)八月起兵,如入無人之境的渡過長江,於十一月抵達建康,百道攻城。南梁各路勤王軍隊,雲集城外,每天跟美女飲酒歡宴,不敢作戰。蕭衍把皇帝詔書繫到風箏上,命他們進攻解圍,可是沒有人聽他的命令。在侯景之亂的過程中,高澄一直密切關注南梁局勢,並且於武定六年(548年)秋派尚書辛術前往兩淮之地,趁火打劫,侵吞了大片梁國土地。兩淮之地多處州郡因不堪侯景襲擾,紛紛轉投東魏。不到一年時間,東魏借著侯景之亂從中漁利,共得了二十三個州,並攻陷淮南重鎮壽陽,將疆域從淮河以北一直拓展到長江沿線。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以大將軍的身份兼相國,封齊王,並加殊禮,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作為人臣而言,其權位幾乎已臻頂峰,高澄遂與親信們開始密商正式奪取元氏政權;八月從潁川前線凱旋班師后的高澄正與親信大臣們在北城東柏堂內密謀禪代東魏之事,蘭京假裝入內送食,趁機察看情況。蘭京的六名同黨隨即趕來,將前來營救高澄的兩名侍衛長砍得一死一傷。眾人一齊掀開大床,將高澄殺死。蘭京和同黨雖然旋即被聞訊趕來的高洋斬殺,但高澄卻早已身亡,年僅二十九歲。
高澄死後,高洋繼承父兄基業。
武定八年(550年)北齊建立。高洋追封高澄為文襄皇帝,廟號世宗,陵墓為峻成陵。
天平三年(536年)在高澄入鄴城輔政之後,東魏政權初期官場的貪賄之風,開始逐漸得到改善。
元象元年(538年)十二月擔任吏部尚書之後開始整頓吏治,改革官員選拔制度,不拘一格選用收集人才,給東魏的政治帶來了新氣象。
武定二年(544年)二十四歲,領中書監、仍攝吏部尚書。高澄用崔暹、宋游道、崔昂、盧斐等人整肅貪賄官員的行動自此開始。在崔暹、宋游道、崔昂等人的大力整肅下,司馬子如、元羨、慕容獻、元坦、可朱渾道元、孫騰、高隆之、侯景、元弼等勛貴都受到彈劾,輕者降官,重者處死。
武定五年(547年)西魏大將王思政為荊州刺史。
次年侯景叛離高歡,向西魏請援,王思政以救援為名,趁勢攻佔了侯景所據的7州12鎮。宇文泰以授侯景大將軍、中書令、河南大行台、河南諸軍事之位回授王思政,王思政皆不受。宇文泰頻使加授,不得以唯以河南諸軍事一職受之,入守穎川(今河南禹縣)。
武定六年(548年)東魏派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大都督劉豐生等率步騎10萬進攻潁川之長社城(今河南長葛),被王思政擊敗。高澄見穎川數攻不克,屢次派兵增援,並決洧水灌城,城中頓時水流涌溢,不可扼止。東魏軍隊趁勢進攻,王思政身擋矢石同士卒並肩作戰,英勇抗擊。西魏宇文泰得悉王思政被困,即派大將軍趙貴率兵救援,兵至穰城(今河南鄧縣)為陂澤所阻。長社城得不到外援,危在旦夕。
武定七年(549年)夏東魏將帥慕容紹宗、劉豐生、慕容永珍見城即可攻破,乘樓船觀察城中情況,忽然大風驟起,所乘樓船順風漂泊城下,西魏守城將士從城上用長鉤牽船,弓弩亂髮,慕容紹宗赴水溺死,劉豐生中矢而死,慕容永珍被生擒斬首。
關係 | 人物 | 備註 |
父親 | 神武帝高歡 | |
母親 | 武明皇后婁昭君 | |
弟弟 | 北齊文宣帝高洋 | 高澄同母弟 |
弟弟 | 永安簡平王高浚 | |
弟弟 | 平陽靖翼王高淹 | |
弟弟 | 彭城景思王高浟 | |
弟弟 | 北齊孝昭帝高演 | 高澄同母弟 |
弟弟 | 上黨剛肅王高渙 | |
弟弟 | 襄城景王高淯 | 高澄同母弟 |
弟弟 | 北齊武成帝高湛 | 高澄同母弟 |
弟弟 | 任城王高湝 | |
弟弟 | 高陽康穆王高湜 | |
弟弟 | 博陵文簡王高濟 | 高澄同母弟 |
弟弟 | 華山王高凝 | |
弟弟 | 馮翊王高潤 | |
弟弟 | 漢陽敬懷王高洽 | |
姐妹 | 永熙皇后 | 北魏孝武帝元修皇后,再嫁元韶,高澄同母妹 |
姐妹 | 太原長公主 |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皇后,再嫁楊愔,高澄同母妹 |
姐妹 | 長樂公主 | 高徵,字阿難 |
姐妹 | 潁川公主 | |
姐妹 | 義寧公主 | |
姐妹 | 某某公主 | 楊愔前妻 |
姐妹 | 某某公主 | 司馬消難之妻 |
姐妹 | 陽翟公主 | |
姐妹 | 浮陽公主 | |
姐妹 | 東平公主 | |
嫡妻 | 元仲華 | 靜德皇后翊公主 |
外婦 | 元玉儀 | 東魏琅琊公主 |
外婦 | 元靜儀 | 東魏公主 |
妾 | 郁久閭氏 | 蠕蠕公主 |
妾 | 宋氏 | |
妾 | 王氏 | |
妾 | 陳氏 | |
妾 | 燕氏 | |
妾 | 李昌儀 | |
長子 | 高孝瑜 | 河南康獻王,母宋氏 |
次子 | 高孝珩 | 廣寧王,母王氏 |
三子 | 高孝琬 | 河間王,母靜德皇后元仲華 |
四子 | 高孝瓘 | 蘭陵忠武王(又名高肅,字長恭),母不詳 |
五子 | 高延宗 | 安德王,母陳氏 |
六子 | 高紹信 | 漁陽王,母燕氏 |
女兒 | 樂安公主 | 母靜德皇后元仲華,嫁崔暹子崔達孥 |
女兒 | 某某公主嫡女(封號不詳) | 母靜德皇后元仲華 |
女兒 | 某女 | 母蠕蠕公主 |
鄭大車出身滎陽鄭氏,鄭儼祖之庶女。北魏時期曾嫁給廣平王元悌為妃。後來元悌死於河陰之變,鄭大車孀居於鄴城,被高歡看中,收為側室。天平二年(535年),高歡攻打劉蠡升,高澄與鄭大車私通,高澄時年14歲,高歡回朝後,一名婢女將此事向他告發,並有兩位婢女作證。高歡打了高澄一百棍,然後把他囚禁起來,其母婁昭君也被斷絕往來。當時爾朱英娥很受高歡寵幸,並生第五子彭城王高浟,高歡便想廢掉高澄世子之位。高澄只得求救於司馬子如。
司馬子如來到朝廷以後,假裝不知此事,便請求朝見高歡的妻子婁昭君。高歡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他。司馬子如說:“我的兒子司馬消難也與我的小妾私通,像這樣的事情,應該掩蓋起來才是。王妃是大王的結髮妻子,過去常常拿父母的家財來供給大王。大王在懷朔被杖打,體無完膚,王妃日夜喂水喂飯,治療瘡傷。後來為了躲避葛榮,你們一起逃往并州。貧困的時候,燒馬的糞便作飯,自己製作馬靴,這樣的恩義怎麼可以忘卻呢?夫婦相助相愛,女兒嫁給皇帝,兒子繼承您的事業,況且婁領軍功勛蓋世,怎麼可以輕易加以變故呢?況且一個女子不過像一株小草一樣,而婢女的話您不必深信。”
高歡便讓司馬子如審問此事。司馬子如見到高澄后,責備他說:“男子漢怎麼可以害怕威逼而自己誣說自己呢?”於是,司馬子如讓兩位婢女推翻自己的證詞,並威脅告發的婢女使她上吊自殺。司馬子如這才告訴高歡說:“果然說的是假話。”高歡非常高興,立即召來婁昭君和高澄。婁昭君遠遠望見高歡,一步一叩頭,高澄也邊走邊拜,父子夫妻相對而哭,和好如初。高歡便設酒宴歡慶,並說:“讓我們父子重新團圓的,是司馬子如啊!”於是,賜給司馬子如黃金一百三十斤,高澄也送給他良馬五十匹。鄭大車經過此事仍然寵愛不衰,弟弟也跟著雞犬升天,後來她給高歡生下第十四子,為北齊馮翊王高潤。
李昌儀是北魏大臣李伯徽之女,出身趙郡李氏,美貌聰慧,精於騎術。她的出現令已經年過不惑的高慎拋棄了原配妻子崔氏,與她成婚。婚後因為高慎經常跟和尚顯公聊天,李昌儀嫉妒,進讒言令高慎將和尚拉殺。
東魏武定元年(543年),兩魏第四次大戰(邙山大戰)揭開序幕。此次戰爭的導火索是由於高敖曹的哥哥高慎以北豫州投降西魏引起。高慎從滄州調回鄴城,擔任御史中尉,有選拔舉薦官員的權利。他選手下御史的時候,往往喜歡用自己的親戚鄉黨。人選報上去之後,掌握終審大權的高澄發覺他這種結黨營私的行為之後立即阻止,大筆一揮,奏令改選。高慎知道崔暹是高澄的心腹重臣,之前他拋棄的原配是崔暹妹妹,因此他懷疑高澄駁回他的奏疏是因為聽信了崔暹的讒言,就將這兩人一道恨上了。高澄首先給崔氏找了門第更高的人家改嫁了,在婚禮的當晚親自出席,給足了崔暹面子,扳回這一局。隨後,他把目光轉向了高慎的後妻李昌儀。因為李昌儀的介入,才導致崔氏被拋棄,所以報復的對象首先是她。高澄前去調戲李昌儀,藉此羞辱高慎,李昌儀衣帶盡裂,脫身後向高慎哭訴。高慎又怕又恨,因此密謀造反。因為存了反心,高慎怠慢公務,無心理事,借口說崔暹經常排擠污衊自己,整天玩忽職守。高歡看到他這般怠慢,當著大臣的面責備了他一頓,免去了他御史中尉的職務,將他外放到兩魏邊境的北豫州去擔任刺史。高慎被外放為北豫州刺史后,高歡開始懷疑他,於是派人前去他的屬地探察。高慎先下手為強,設埋伏擒拿了高歡派去的官員,隨即向西魏投降,東魏的戰略要地虎牢關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親率諸軍接應高慎,軍至洛陽,包圍河橋南城。
邙山之戰,宇文泰慘敗,而李昌儀則被侯景俘獲,送回鄴城。高澄身著盛裝,前往監牢探視,問:“今日若和?”李昌儀無奈,跟從高澄做了小妾。高澄死後,她入宮做了女官,侍奉婁太后。高殷繼位,她以同族的身份接近太后李祖娥,騙取楊愔等人準備外放高演和高湛的密報,告發於婁太皇太后,直接導致高演政變篡位,殺害了高殷。
元玉儀是北魏高陽王元雍的世子元泰的庶出女,元泰在河陰之變時被殺害,一度家境敗落,元玉儀淪為孫騰的家妓。高歡當國后,給當年在河陰之變中遇害的文武百官各自撫恤追贈。元泰已死,高陽王的爵位由他的嫡子元斌襲承。元玉儀幾次登門請求,想要認祖歸宗,被元斌拒絕。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病故,高澄接任為渤海王,成為東魏的實際統治者。這一年初秋,高澄從晉陽來鄴城朝覲。不知道什麼原因,元玉儀被孫騰拋棄,在通往皇宮的必經之路上遇到了上朝途中的高澄。高澄將她帶回去,安頓在他平日里用來處理政務的東柏堂住下。為了給她出氣,高澄甚至奏請皇帝,將她封為琅琊公主。高澄素來風流愛色,當時的中書侍郎崔季舒是高澄的密友,平日里受高澄之託,幫高澄尋訪美人。得到元玉儀之後,高澄非常高興,還對崔季舒炫耀說:“你經常替我選美女,可選了這麼多,卻都沒有我自己得到的這般絕異之人。崔暹知道此事必來進諫,我正等著呢。”聽到風聲的崔暹很快趕來,高澄猜到他會勸自己不要做這等荒唐事,就故意板著臉不給他好臉色看。崔暹看在眼裡,心中有數。他再來東柏堂見高澄時故意將袖子里的名刺掉落在地。高澄詫異,問他這是做什麼。他一臉恭敬地回答:“特來拜謁公主”。高澄喜出望外,拉著他的手就進去見元玉儀。通過此事,可見元玉儀當時所受的榮寵之盛。
為了固寵,元玉儀將自己早已經嫁人的姐姐元靜儀介紹給高澄。高澄愛屋及烏,也與元靜儀通姦,給元靜儀奏封了公主。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元靜儀的丈夫崔括,還有她的兒子都被高澄破格提拔,還得了豐厚的賞賜。元氏姐妹揚眉吐氣,過了一段風光無兩的好日子。後來高澄遇刺身亡,元玉儀的名字再未在史書上出現過,不知所終。
•《北齊書·卷三·帝紀第三》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
•《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
•《太平御覽·卷一百三十》
侯景:"高王在,吾不敢有異;王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誰教鮮卑兒(高澄)解遣紹宗來?若然,高王定未死耶?”
婁昭君:"此兒聰明曉事而不受訓,宜其有禍。然年未三十,遽棄我而逝,目前事業更靠何人?"
元善見:"大將軍死,似是天意,威權當復歸帝室矣。"“逮文襄承構,世業逾廣,邇安遠服,海內晏如,國命已康,生生得性。”
李延壽:文襄美姿容,善言笑,談謔之際,從容弘雅。性聰警,多籌策,當朝作相,聽斷如流。愛士好賢,待之以禮,有神武之風焉。然少壯氣猛,嚴峻刑法。高慎西叛,侯景南翻,非直本懷狼戾,兼亦有懼威略。情慾奢淫,動乖制度。嘗於宮西造宅,牆院高廣,聽事宏壯,亞太極殿。神武入朝,責之,乃止。昔魏氏失馭,中原盪析。齊神武爰從晉部,大號冀方。屢戰而翦兇徒,一麾以清京洛。尊主匡國,功濟天下。既而魏武帝規避權逼,曆數既盡,適所以速關、河之分焉。文襄嗣膺霸道,威略昭著。內除奸逆,外拓淮夷,擯斥貪殘,存情人物。而志在峻法,急於御下,於前王之德,有所未同。蓋天意人心,好生惡殺,雖吉凶報應,未皆影響。總而論之,積善多慶。然文襄之禍生所忽,蓋有由焉。
魏徵:“文襄以英明之略,伐叛柔遠。於時喪君有君,師出以律。河陰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渦陽之戰,掃侯景如拉枯。故能氣懾西鄰,威加南服。王室是賴,東夏宅心。”
盧思道:“文襄嗣業,始逾弱冠。瑰環傑之氣,足稱負荷。賓禮時秀,驅駕群雄。內外肅清,朝無秕政。侯景背恩棄義,狼顧汝潁,蕭衍失信幸災,蟻聚彭汴。於是謀臣運策,猛士推鋒。渦陽之役,凶渠匹馬南逝;寒山之戰,吳卒只輪不返。王思政入據長安,淹歷歲時,神旗暫臨,如風埽籜。三秦勍敵,閉關自守,五湖之長,革音請命。魏孝靜以天歷有在,鼎祚將遺,大禮備物,率由舊典,允恭克讓,推而弗居。禍生非慮,匕首竊發。爾其弗凶剪暴,剛斷英峙。天崩地坼,堂構闕如。嗣子幼沖,未堪多難。”
朱敬則:“文襄克纂丕基,堪負大業,追成曩志,不忝遠圖。故能委任紹宗,外平侯景;借假貞節,內察權豪。沙汰眾流,釐正群務;紀綱具舉,朝野肅然。況乃嘉思政之忠,遙接其手;寤陸生之直,更賞其能,此亦可稱也。且夫為人上者,當不忝威儀,慎惜名器。先王以之革弊,達人因此垂風。是故立其章程,明其限節,水火可蹈,禮教難逾。今天蔭甫傾,洪基靡構。國有大難,未可三年不言;高宴後園,豈得一朝盤舞?此不慎爾儀也。”
呂思勉:“北齊基業,雖創自神武(高歡),而其能整頓內治,則頗由於文襄(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