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岩口鎮的結果 展開

岩口鎮

湖南省隆回縣下轄鎮

岩口鎮為一地名,在我國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以及湖南省冷水江市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歷史是原來屬於灘頭古鎮.隆回縣灘頭鎮管轄的岩口鄉,2006年8月14日撤鄉設鎮,改名為岩口鎮,由原來的岩口鄉、馬頭山鄉、天必鄉三鄉合併,統稱為岩口鎮。人口47059人(2020年)。

歷史沿革


岩口鄉建於1958年9月,解放初期屬隆回第九區,由果勝鄉管轄;1956年1月至1958年8月由灘頭辦事處管轄;1958年9月建立岩口人民公社;1959年1月至1961年8月與灘頭人民公社合併;1961年8月與灘頭人民公社分開,建立岩口人民公社;1968年9月成立岩口人民公社革委會;1978年7月至1984年5月與馬頭山人民公社合併為岩口人民公社;1984年6月與馬頭山人民公社分開,改名為岩口鄉人民政府;1995年撤區並鄉,原大觀、梅塘、岩口、馬頭山、天必鄉政府合併為岩口鄉人民政府;2006年8月14日撤鄉設鎮,改名為岩口鎮。

自然資源


灘頭鎮看岩口九龍山
灘頭鎮看岩口九龍山
岩口鄉旅遊、林業、礦產資源豐富。海拔1140多米的九龍山上植被茂盛,奇松異石,隨處可見。從山腳至主峰有49個可觀景點,每到春意盎然和秋高氣爽的時節,這裡成了旅遊愛好者嚮往的地方。同時,九龍山腳下有長達6.5公里的石灰 岩溶洞,內有“飛機坪”、“金鑾殿”、“狼牙山”、“將軍柱”等50餘處可觀景點。有人工開挖的防空洞,洞長300餘米,洞內有房60餘間,面積2000多平方米。岩口的旅遊資源正逐步被有識之士所認識。

行政區劃


岩口鎮位於隆回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里,東與新邵縣接壤,南與灘頭鎮相鄰,西與荷香橋鎮交界,北與高坪鎮毗連。轄70個行政村,554個村民小組,2005年總人口58887人。全鄉總面積19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2825畝,其中水田37247畝,旱土5578畝。鄉政府機關駐新坪村。
下轄村
白竹坪梅塘楓林坪井鵝天星姚家文家
應塘轉龍羅塘划市白煉大山小山
羊水王家添壁長溪寨子石羊向家
太坪嶺屺石繼志半嶺黃鴨塘毛艮馬頭山
龍井興隆坳塘坳三角楓水龍塘岩口
新坪溫里龍山下石屋馬家橋油麻新田
塘頭大來龍口大禾高山裡田旺碑記
虎形小橋大觀邱家育賢星塘石坳
鄭家西京朴塘毗連楊家棋盤慶雲
唐家雙石河邊藕塘雙青茶仁黃金洞

人口民族


全鄉總人口58484人,其中:男30474人,女28010人。農業人口57371人。
2021年7月14日,隆回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岩口鎮人口數為47059人。

政治


城鎮建設

岩口鎮街道圖
岩口鎮街道圖
撤鄉建鎮是岩口人民的共同心愿。這些年來,鄉黨委、政府把城鎮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先後建起了10萬平方米的開發區,1.1公里長的商業街,256個攤位的農貿市場。市場管理規範化,徹底改變了過去的臟、亂、差現象。城鎮建設按建制鎮的要求規劃和設計,得到了上級的肯定。

經濟


岩口鄉走“科技興農,規劃建鎮”的發展路子,全鄉人民團結一致,奮力拚博,出現了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喜人局面。2005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1.7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3.04億元,財政收入21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53元。

文化


主要姓氏

岩口鎮現有姓氏前五位
岩口鄉現有姓氏前五位排列順序表
製表日期:2006年6月
姓氏總人口主要分佈村落
陳姓6164朴塘585、棋盤659、毗連343、三角630、豐水210、塘坳334、高山285、龍塘621
蔣姓5324藕塘854、河邊665、大觀384、小橋508、雙青244、虎形302、茶仁320、黃金250
馬姓3885雙石706、馬家橋713、龍井303、小橋220、石屋458、油麻110、馬頭山320
彭姓3869石坳526、星塘631、新坪431、岩口820、梅塘180、
馬頭山110
羅姓3420龍口401、梅塘211、溫里310、新坪250、塘頭308、大來503、楓林280、塘坳308
陳姓宗源概述
始祖頂一公諱伯萬號金峰,官居陰武軍都督,於後唐庄宗二年率妻趙氏與三子及孫全家由沔陽經湘鄉至上梅橫陽山大三都鵝塘村置業定居,天福十二年萬祖夫婦相繼而終。宋元豐年間鼻祖仲祥公仍居鵝塘,傳至五世祖興壽公生華、茂兩祖,遷居新化洋溪兩岸,至我祖天祥公,自南岸徙居邵邑車塘鋪再轉居新化朴塘(52年劃歸隆回管轄即現岩口鄉朴塘村)。戶門為戍,戍戶又分潮、貴、傑、良、興五大房,至今有二十四代,現主要分佈在朴塘、毗連、棋盤三個村院,現有人口1587人。另全鄉未與朴塘合譜的4577人主要分佈在慶雲、唐家、三角、塘坳、高山等五個村。陳姓在該鄉排居首位。
蔣姓宗源概述
蔣姓自周,周公三子伯齡封於蔣地名寢,實為文王之孫、周公之子,傳至元朝,子孫繁衍,世世變遷四十餘房,先後分列到全國各地,據蔣姓三修族譜記載,所到之地彙集有九溪九坪、四山四港、四水四江。該鄉蔣姓鼻祖高嵩公由江西樂安府移至邵邑隆回蔣家灣(現屬荷田鄉長堙村)。三世祖惟許公因當時元人入主中國,漢族衰微,惟許公無法徙居藕塘,迄今尚七百餘年。冬斯螫螫,瓜瓞綿綿,惟許公發派祥、才、源、顯、亮(亮房遷居四川),其他房派主要分佈在該鄉的虎形、小橋、大觀、雙青、茶仁、黃金、慶雲、藕塘、河邊、龍山等十個村院,現有人丁5324人,按姓氏排列在該鄉為第二位。
馬姓宗源概述
馬姓是黃帝後裔,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賜為贏姓。馬氏是趙氏分立而來,而趙氏出自贏姓,至西周趙公是駕車馭馬能手,曾在桃林一帶得了八匹駿馬獻給周穆王,得到了周王的信任,趙人又在平叛中有功,周將趙城賜給趙姓,乃趙姓始祖,傳至漢代趙奢的五世孫馬通徙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
馬氏始祖趙奢傳到四十代孫成龍、成虎、成豹於元朝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宦遊南楚,長子成龍定居新化(1952年劃歸隆回)長鄄(今荷田鄉),次子成虎定居寧鄉縣長橋鄉,三子成豹定居邵陽市信街。該鄉馬姓均屬龍公後裔,龍公字雲卿,適李氏,生二子:長子添麒,次子添麟。添麒公又從長鄄徙居該鄉,添麟公留居長鄄。添麒公在岩口鄉境內發派有斌、龍、慶、寶、祥五代房,主要分佈在該鄉的雙石、小橋、茶仁、馬家橋、石屋、油麻、龍井、興隆等八個村垣,現有人丁3885人,在該鄉姓氏中排居第三位。
彭氏宗源概述
彭祖乃陸終氏之三子也,胙茅分土,封於彭城,以地為姓,彭氏所由始也。明朝,天順六年,嗣嚴公三十代後裔孫瑞祖公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王家丘梅子嶺徙遷梅城迎官至石坳生四子;嗣公後裔才庫公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乙卯年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清坪鄉金龜塘圳上徙遷布吉梅邑溫塘今該鄉鄭家村,生六子。才庫公十七世孫友崇公偕肖氏徙遷星塘開基立業。
彭姓主要分佈在該鄉星塘、石坳、新坪、岩口、溫里、馬頭、梅塘等村,現有人口3869人,在該鄉姓氏中排居第四位。
羅氏宗源概述
建國始祖匡正公,姓,原籍隴西。周武王三年,因功封於襄陽府宜城,是為羅國。湖南羅氏大都出自豫章,以珠公三十四孫公裔係為最多,祖籍江西豫章。生子:超、延、達,徙湘者多系延、達二公之裔,分佈在湘中、湘東、湘南各縣域。
來該鄉開基立業是羅氏四十六世天佑公第四子名友進,字德修,號瑩欽原籍江泰和縣圳上,明洪武二年遷楚南寶慶邵邑城西譚井灣兩頭塘,為遷湘羅氏一世祖,至今有二十六代,五百餘年的歷史。鼻祖友進公歿葬隆回縣岩口鄉九龍山雷王觀。配俞氏,歿葬邵陽西路火燒亭石沖。生子四:仲祥、仲先、仲奇、仲青。該鄉均系仲奇、仲青兩公後裔,主要分佈在溫里、大來、新坪、龍口、塘頭、楓林、梅塘等七個村院,現有人口3420人,在該鄉姓氏中排列第五位。

社會


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現已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電話,90%以上的村架設了有線電視,41個村的3.4萬人喝上了清潔乾淨的自來水,大部分村完成了電網改造。文化、教育、衛生等事業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