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頭鎮
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轄鎮
灘頭鎮隸屬於湖南省邵陽市隆回縣,位於隆回縣的東南部,地處隆回、邵陽和新邵三縣的交界地,距縣城22公里、上瑞高速周旺出口到鎮政府9公里。
全鎮轄87個村,3個居委會,671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77.4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52657.78畝,其中水田40166.57畝,旱土12491.21畝。2017年,灘頭鎮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古鎮。2017年經評審成為新一輪的全國重點鎮。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灘頭鎮常住人口為53946人。
灘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始建於隋朝,是全國七十二古鎮之一。
從唐至清,皆分屬邵陽、新化、武岡縣。
民國時,灘頭稱為東勝鄉,屬同前。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析邵陽隆回八鄉一鎮,置隆回縣,轄灘頭。
1949年解放后,地屬第一區(桃花坪)管轄。1950年5月為第五區,1952年為第九、十區。1956年撤區后建立灘頭辦事處。1958年建立灘頭、岩口兩個公社,1959年岩口公社併入,1961年灘頭公社分為10社,建立灘頭區至今。
2009年末,灘頭鎮全鎮共有21930戶,80957人。
2017年末,灘頭鎮全鎮共有63413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灘頭鎮常住人口為53946人。
2016拍攝
灘頭鎮位於隆回縣的東南部,地處隆回、邵陽和新邵三縣的交界地,距縣城22公里。其東鄰新邵縣小塘鎮、東南靠邵陽縣,南界周旺鎮和雨山鋪鎮,西接縣城桃洪鎮、荷香橋鎮和石門鄉,北壤岩口鎮和新邵縣巨口鋪鎮。
灘頭鎮
灘頭鎮
灘頭鎮有煤、鐵、錳、金、天應石等多種礦產,其中天應石為世界獨一無二的礦產,儲量比較豐富,具有護膚美容保健多種功能,開發前景十分樂觀。
到2009年,灘頭鎮境內建有小I型水庫11座,小II型水庫36座,庫容2629萬立方米。大小山塘5236口,蓄水950萬立方米,河壩125處,建電灌機埠89處,有19個大隊裝置噴灌設備,蓄引提總水量達到4850萬立方米。
灘頭鎮地下水資源豐富,屬中富水區,地下徑流模數20~30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
2009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4.2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2億元,農業總產值2.9億元,第三產業總產值3986萬元。
灘頭鎮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2009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9億元。水稻播種面積6.3萬畝,實現糧食總產量4.25萬噸,全面推廣“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獲全縣糧食生產目標管理先進單位;新辦規模生豬養殖場8個,全年生豬出欄8.2萬頭,年末存欄生豬7.38萬頭,存欄牛羊1.21萬頭,飼養家禽31.8萬羽。種植烤煙5389餘畝,交售煙葉11429擔,創煙葉特產稅120餘萬元,獅子—白居烤煙片交售烤煙近3000擔,新增500擔以上烤煙村5個,種植100畝以上的烤煙大戶有2戶,50畝以上的有6戶。
灘頭傳統
灘頭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始建於隋朝,是全國七十二古鎮之一,也是國家現代“民間文化繪畫之鄉”。灘頭年畫、香粉紙和色紙俗稱“灘頭三絕”,享譽中外。
灘頭年畫是湖南唯一傳統木板手工印年畫,是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產地在邵陽隆回灘頭鎮,灘頭鎮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現代民間年畫之鄉”。
灘頭年畫文化
灘頭年畫最後一代傳人高臘梅創作了29個年畫版本,其中有一版本《老鼠娶親》,因為魯迅在《朝花夕拾》中盛讚其“可愛極了”,被世人廣泛認識。灘頭年畫申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專門描述了灘頭年畫《老鼠娶親》,並將該畫視為珍品收藏,此畫大英博物館亦有收藏。2003年,灘頭年畫在北京獲得中國傳統工藝品金獎,2006年6月,灘頭年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4年12月3日,《國務院關於公開發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國發〔2014〕59號)發布,隆回縣灘頭手工抄紙技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屬傳統技藝類中的竹紙製作技藝,它包括三個項目: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澤雅屏紙製作技藝、湖南省耒陽市蔡倫古法造紙技藝和隆回縣灘頭手工抄紙技藝。
此次國務院共公布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53個和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153個,均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共10類進行分類。
隆回縣灘頭手工抄紙原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縣文化部門的不懈努力,終於申報國家級項目名錄成功。
李劍農(1880-1963),湖南邵陽縣灘頭(今隆回縣蘇塘鄉)人。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政治經濟史學家。1904年在長沙湖南中路師範史地科學習,1906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讀政治經濟學。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棄學回國參加革命活動。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政治史和中國古代經濟史。所著《戊戌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被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譽為“對中國近代政治史的最清晰、惟一全面的評述”,並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中國經濟史》描述了中國三千多年的經濟發展概貌,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系統的中國經濟史專著。另著有《中國近百年政治史》、《政治學概論》、《武漢革命始末記》、《明清史講稿》等。
劉建章(1908~1998),字煥綸,生於1908年,灘頭鎮羅面村人。劉建章戎馬一生,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畢業后先後任國軍某部隊炮兵排長、上尉連長、少校團附、中校參謀、團長、少將副師長、師長等職務。先後率部隊參加了古北口抗日作戰、桂南崑崙關戰役、入緬對日作戰、雪峰山戰役。解放戰爭中兵敗攜家眷去台灣,后定居美國。改革開放后,先後捐資百餘萬元用以支持家鄉教育事業。1991年2月,任“台北市湖南邵陽同鄉會”榮譽理事,獲“邵陽之光”榮譽獎章。1998年在灘頭逝世,安葬故里。
李濤(1902~1955),字滌吾,灘頭鎮磚屋村人,黃埔軍校第六期學員,后赴杭州入浙江省軍事訓練總隊,繼而轉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深造,同年考入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后,先後參加桂南對日作戰的昆倉關之役、入緬抗日、湘西會戰等戰役。后解放戰爭遼瀋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因表現好留部隊任軍事教官。
劉樹生,1955年出生,灘頭鎮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應用昆蟲學研究所所長,國際科學基金會科學顧問,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昆蟲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昆蟲生態學和害蟲綜合治理領域的教學和研究。主持承擔了10餘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科研項目。曾赴德國、英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從事合作研究、講學和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30多篇,參加編著專著6部。先後獲得10項部、省級以上科技獎勵,2000年獲國際科學基金會科學成就獎——銀慶獎。
徐憲平,1954年10月生,灘頭鎮人,共產黨員。先後任共青團岳陽市委書記、岳陽市人事局局長、中共黨組書記、共青團湖南省委副書記、湖南省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石油實業股份公司總經理、中共長沙市委副書記、副市長、省計委主任、中共黨組書記、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在湖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